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汶川地震已过去五年.这五年里,灾区人民的生活已越来越接近正常,相关新闻报道也越来越少,而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震区之外的人来说,那段记忆也越来越淡.就好像,灾难一旦过去了,就不会再来. 在任何一个历史大事件背后,都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记录文本 这是《汶川地震168小时》后记中,作者自己写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彻底打动了我,让我确定了自己对这本书的策划方向,我也越来越确定,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它的分量不在于销量或各种经济利益,而是在于它本身的文本价值,对历史真实记录的行动.  相似文献   

2.
在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记者都有过泪如泉涌的经历。 央视“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直播节目中,观众已看到多个流泪的主播。就连外国记者,在四川地震灾区采访中也都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路透社记者马克说,虽然自己有过多次采访地震的经验.也曾报道过1999年的土耳其大地震,但这次还是被这惨痛的一幕幕深深触动了。  相似文献   

3.
从“情义男”到“薄情汉”——兼论典型报道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汶川大地震"背妻男"事件回顾 2008年5月15日,在汶川地震过去的第三天,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之一<每日邮报>在头版刊登了一张题为<给妻子最后的尊严>的照片,这张照片是美籍华裔摄影师沈淇徕于2008年5月14日在四川省绵竹汉旺镇的地震灾区拍摄的,照片上一个叫做吴加芳的中年男子将妻子石琼华和自己绑在一起骑在一辆摩托车上.  相似文献   

4.
我从事新闻工作7年了,2008年"5· 12"汶川大地震时走遍8个极重灾区,并在地震一周年时"穿越地震带"重走灾区,见证了灾后重建.2013年"4·20"芦山7.0级地震,我同样在第一时间赶赴雅安,挺进震中. 开赴抗震救灾一线 4月20日,周六,终于可以睡个懒觉了.然而,猛烈的摇晃,晃碎了我的美梦. 梦中金黄的油菜花一下子变成了眼前蓝色的窗帘布,玻璃也发出嘎吱声."糟了,地震了".翻身起床,顺手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 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我知道,这么猛烈的地震我是不能从6楼往下跑的,只能等待,等待第一波强震的过去.  相似文献   

5.
2008年汶川大地震灾后羌族社会文化复建陆续开展,羌族社会将有一番新面貌,文化也会有改变创新——这是1980年代以来持续发生的变化,地震破坏及灾后重建只是让它突然加速而已。这本配合照片的田野杂记,呈现作者过去的寻羌之旅中所见、所闻,介绍各地羌村民众生活与沟中的文化、传说。这不只为了纪念过去,更希望借着它来呈现羌族独特之处,映照人们难以察觉的自我本相。  相似文献   

6.
真诚的回报     
张炜 《中国档案》2004,(1):58-58
山东省档案馆是我大学毕业后踏进的第一个部门,我在这里工作了四年多的时间。这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馆里的领导和同志们与我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就连这座建筑物也让我充满了感情。我调离后很长一个时期,还恍恍忽忽觉得自己仍然在档案馆工作、是这里的—名专业人员。时间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二十年。这二十年我一直关注我们的档案馆,发现她日新月异,越来越兴旺,各项事业越办越好,兵强马壮,可爱的新面孔越来越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常常因为在这里工作过而自豪。我很想念当年在一起工作的朋友,想念朝夕相处的情景。我…  相似文献   

7.
凡遇重大突发灾害性事件,传媒充分介入在我国已渐成常态,这也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干预方式之一。举国悲痛、世界震惊的"5·12汶川地震",2013年"4·20雅安地震",境外传媒均以自己的方式介入,国内传媒也以此事件为拐点,突破了传统报道的框架和思路,不断地创新报道方式,探寻新的报道形态,对这一重大灾害性事件进行了深度  相似文献   

8.
研究背景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大媒体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都纷纷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展开了地震周年报道,发表社论、评论员文章,通过新闻、专题、特刊等形式表达对汶川地震的纪念.笔者把这类对已经发生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在纪念日进行大规模回顾报道的新闻归类为"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目前的文章中,把反思传播视为一种特定报道类型的并不多,笔者就本文中对我国公共事件反思传播的报道框架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过去的五年,从汶川、玉树再到芦山,中国发生了三次大地震。有前两次地震报道的教训与经验,媒体与记者在报道芦山地震时,表现得更加专业与从容。但与此同时,某些媒体与记者的某些表现还是引发了不少的批评与争议。对这些问题进行探析,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灾难报道,提高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0.
长平 《青年记者》2010,(11):92-92
汶川地震两年时间过去了,除了口号和故事之外,大爱如何永存,我们并没有更多的办法。在接二连三发生屠童案的今日,这句话更显得有些苍白了。  相似文献   

11.
“对于这次地震,内心中我们其实并没有很认真区别是中国的地震还是日本的地震,因为有一种一体感笼罩着我们,所以帮你们也是在帮我们自己”——日本汶川地震救援队队员藤谷浩至。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四川发生震中在汶川,里氏8.0级地震。就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短短数分钟后,新华社就发布了汶川县发生地震的消息。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发新闻,52分钟后即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两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互联网而言,2008年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且不说网络媒体登堂入室,在“两会”和北京奥运会期间为广大网民呈现的网络盛宴,也不说在3&#183;14事件、奥运火炬传递、汶川地震、周老虎事件中,广大网民显示出的强大力量,单说由网民曝光的几起腐败案件,就足以证明网络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扬帆起航     
左脚刚刚从20世纪80年代迈动,右脚抵达了2001年,如此轻松地跨越了一个世纪。回首这段历程,遥想明天,仿佛心中有太多的无奈与忧愁.但,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冲动。 二十岁青春的心灵不敢再流浪。曾经也学着不在乎,然而残酷的生活把它击得遍体鳞伤,不经意间,已失去了许多。道路靠自己走。生活靠自己创造。未来的天空是蔚蓝的,我始终相信。 往日生活的失落与绝望,已不再成为笼罩心灵的阴影,既然走过去.就应坦然面对。要知道.这人间的灯火,历史的脉搏是要由我们来和鼓起的! 鼓起勇气吧!颓唐和丧失信念不应属于我们,让我…  相似文献   

15.
郗奔  陈浩 《军事记者》2010,(2):44-44
汶川地震,举国悲恸。面对灾难,人们慷慨地伸出了援手。但并非有了援助。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时间在流逝,人们对拯救生命的信心也慢慢减弱。正是此时,海南日报刊发了《海南的救命恩人,让我摸摸你们的脸》一文,作者如同讲述自己的一段回忆一般,情深意切,传递的是信息更是希望,讲述方法和写作手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网络传播得到了飞速发展,它对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的影响,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而且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且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汶川地震为研究个案,透过汶川地震看网络议程设置。深入分析了在新的传播环境下,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最终笔者认为汶川地震标志着网络媒体正成为主流媒体。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的新闻学启示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骏飞 《视听界》2008,(4):21-23
汶川大地震是建国后最严重的地震灾害,震惊世界。地震带来的伤害很大,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遗产——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都可以从中寻求到宝贵的启迪,新闻传播也不例外。我以为,震灾可能会留下的新闻传播学的学理启示,大致在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田文生 《青年记者》2017,(25):58-59
毫无疑问,灾难具备极高的新闻价值,近年来,汶川地震等灾情严重的灾难都成为受众普遍关心的重大新闻.做好灾难报道,是新闻媒体的本职工作,在灾难报道中“来之能战”并“战之能胜”,是媒体记者的重要基本功和职业使命. 10多年来,在开县井喷、汶川地震、芦山地震、九寨沟地震等重大灾难发生后,我均在24小时内进入最核心现场进行报道.现结合自身经历和感悟,就灾难报道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用心去"看"     
2009年4月15日,接到报社领导的命令,在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到四川地震灾区采访.拍什么?到哪里去拍?更关键是怎么拍?一年过去了,我不能去碰触那些刚刚开始愈合的心灵伤疤.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是我这次采访的最大感受.  相似文献   

20.
弹指间,在媒体里已经呆了8年.这8年,几乎年年都要总结,自我批评或表扬.在这寒风呼啸的冬夜,当我试图再次自我总结时,有些人和事不可抑制地涌上心头.这些人与事,正是这一年需要铭记和反思的. 复杂的眼泪 汶川地震一周年未到,大批记者就早早涌向那片伤心之地,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