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楚刚 《家教世界》2014,(9):55-55
当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在家庭中尽情享受着"被爱"带来的幸福感,过着"小皇帝"般的生活。他们在家中说一不二,特立独行,自私、任性、娇气、蛮横、固执、受挫力差,不懂得谦虚、宽容,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不会关爱他人。这不仅是孩子性格上的一种缺陷,更是家庭对子女在道德品质教育上的一种忽略和缺失。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认为在教育教学中教会学生关爱他人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生本教育创始人郭思乐教授曾说过:"生本教育就是一种生命本能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处在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阶段。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入对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有了更新的要求。为了保证素质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学就必须要有新的突破。本文从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生本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以及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贯彻"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相似文献   

3.
孙书宗 《考试周刊》2009,(51):157-158
学校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教师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导师,教育学生懂得"八荣八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教师的职责。要教育学生树立"八荣八耻"观念,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懂得"八荣八耻"的精髓,言传身教,让"八荣八耻"进课堂并在课堂教育中见成效。体育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育的时机,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4.
王忠莲 《考试周刊》2013,(69):179-180
"以爱育爱"是教育规律,"施爱—懂爱—去爱"是具体方法和措施,我们以自己的赤诚之心关爱学生,让学生了解、体验、懂得自己生活在充满爱的大家庭之中,从而让他们尝试、实践,这就是"爱的传递".我作为人民小学的一名普通的中队辅导员,用爱心为孩子托起一片美好的蓝天.  相似文献   

5.
曲洪宣  廖岩 《辽宁教育》2006,(10):29-30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中、小学教师,就要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尽可能的、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近二十载工作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对教育教学有颇多感悟。看到激励教育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也让我真正懂得了孩子们那幼稚的心声。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教育目的。那么.作为基础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小学教师.就要遵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善于运用各种方式,尽可能地、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近二十载工作在基础教育的一线.我对教育教学有颇多感悟。看到激励教育让孩子们受益匪浅.也让我们真正懂得了孩子们那幼稚的心声。  相似文献   

7.
"没有美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对于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来讲,如果不进行审美教育,他们不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就不懂得美的欣赏和创造。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审美教育,就是根据化学学科的自身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的身心在爱学、乐学的愉快情景中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对人类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8.
《成才之路》2011,(23):2-F0002
王桂儒语录⊙"挖掘潜能"就是对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发挥其所长";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就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没有爱的教育是干枯的教育、苦涩的教育、专横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违背人性的,是注定要失败的。教育爱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血缘、超越私利而缘于人类教育本性的崇高的永恒的教育情感。⊙培养学生应该从抓情感开始,而不是从知识开始,只有帮助学生真正建立起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他才能主动提高。⊙让学生拥有成功的自信,不论他是否考上了大学,他的人生之路也肯定会成功的,就是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相似文献   

9.
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责是教书育人,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思考,怎样去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在培养目标上要立足于成"人"教育和素质教育,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目的是把大学生教育成"人",使学生懂得人为什么活着,活着为了什么?也就是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智、有理念、有理想的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人。  相似文献   

10.
教师如果不懂得教育的技巧,只靠盲目辛苦和付出时间,是不可能很好的达成教育效果的。教育技巧实际上就是"怎样教"的工具。"表扬"便是一种有效教育的技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运用这一技巧,将表扬蕴藏于无痕无形之中,柔和而不突兀,那么,"表扬"将能释放出最大能量,它将处处"生花",使教育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特别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发展和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更好的落实素质教育的任务。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甚至更重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愉快作文。所谓"愉快作文"就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的习作动力为主导,以丰富学生的习作内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宗旨,  相似文献   

12.
韩润娟 《考试周刊》2012,(56):133-133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就是社会,教育就是生活。"也就是说,学校教育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因此,要让学生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生活的技能,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教育离不开生活,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吴书义 《贵州教育》2012,(20):18-18
思想教育是德育工作的核心,选择科学的方法对其教育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犯错误的学生,一贯批评训斥是不可取的,这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和反抗心理,如此下去,就很难让学生改变过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切不可急躁,把学生逼到"悬崖上",没有回旋的余地和喘息的机会。作为教育者,应该学会冷处理,故意回避,让学生有自我反思、内省的空间。这里的"空间"就是"空白",这样的艺术,就是空白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14.
梁栋良 《考试周刊》2011,(81):223-223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倡导"教育家办学",其根本目的在于让全社会树立起尊师重教的观念,让办学者认识到教育的规律性和教师的专业性。笔者的观点是让懂得教育的教育家办学,这样的教育家才能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而不会出现反教育行为。当然,前提是如何成为教育家?首先应达到两个要求,一是要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教育活动是一项复杂的脑力劳动,具有极大的创造性、灵活性、示范性和长效性,教师的工作就是塑造人的灵魂;二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习的选择权还给学生,因此,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们不要把教育家的标准定得太高,凡是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成熟的教育经验,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思想,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并为教师所公认者,都可称为"教育家"。  相似文献   

16.
"让学生适应学校"是现今大多数学校的教育逻辑。其基本假设是:学校自认为了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又懂得教育的规律,所以只要学生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就能成为合格的人才。于是便有了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课程等去教育先天禀赋和学习需求完全不一样的学生。如何让学生达成学校的期待、学好学校预设的课程等便成了学校、家庭和师生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7.
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教育思想,调整教育的重心,从知识教育转向智慧教育。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需要知识的滋润,知识需要智慧的提升。转识成智的首要途径就是让学生回归心灵的圣洁,回归生命的灵动,在感悟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另一条途径就是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高品质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以激发与孕育生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已经逐渐被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当前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全面提高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观。让他们懂得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和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职学生的家庭有不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供子女上学绝非易事。然而,在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不懂得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不懂得感激社会,不懂得感激他人,也缺乏对大自然的感恩之心,由此也就缺少责任意识。因此,对中职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相当必要。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生本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往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素质教育。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相信学生是今后社会生活的核心。放开学生的手脚,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对知识的渴望,让其主动坠入知识的殿堂。本文以老师的日常工作改革作为出发点,融合"生本教育"这一新的核心教育理念阐述了如何将生本教育贯彻实施于现代语文教学当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