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江西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和较高培养规格。针对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保障机制未成系统、专业布局有待优化、培养定位不够精准、教学内容更新缓慢、合作育人停留表面等痛点问题,从政府、高校、产业三层面提出破解对策,以促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立体式对接。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融入和服务于经济战略性转型的全局,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文化产业助力,文化产业本身也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需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变而实现转型升级,才能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空间。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从粗放型、数量扩张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是文化产业领域面临的重要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3.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世界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金融危机和实现经济结构成功转型的强大引擎。本研究立足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并基于国内外研究提炼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工程科技人才的KAQ模型,最后从支撑引领、模式创新、交叉培养、师资提升、开放办学、超前部署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4.
亚当·斯密和约瑟夫·熊彼特等经济学家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产业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起飞的必由之路。珠海市金湾区"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着第二产业发展较慢、新兴产业基础较薄弱、高层次人才较缺乏等不足,应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联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紧缺人才培养,才能使金湾区各产业得到快速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产业转型升级,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做支撑。然而,社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及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的高技能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学历、职称偏低,结构不合理等。基于这种现状,文章从政府、企业、院校和专业等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鉴于特定的内涵和属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能沿袭传统产业发展模式与战略。面对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和升级的内在需求,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首当其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沿袭传统产业粗放型扩张老路的风险、在低端环节竞争过度、自主创新积累能力低和政府介入过度等。因此,由单纯的全球价值链(GVC)模式向国家价值链转型,形成GVC和NVC高端竞争优势,这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创新。  相似文献   

7.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动态演进的过程,财政政策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依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已经迫在眉睫,但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四个生命周期阶段具有不同特征,相应业态依次表现为幼稚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衰退产业,不同业态对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同,政策需求也有所不同。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根据财税政策的不同着力点以及作用方式,制定差异化的财税政策,在四个生命周期阶段依次采取财税扶持政策、财税促进政策、财税保护政策以及财税援助政策。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或区域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是以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为基础,具有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文献梳理和现有研究成果的有效整合,指出其研究的局限性,进而发现从动态视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和治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代表更优的生产函数,更在整个产业转型升级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还是创新成果产业化和未来战略布局的重要载体。目前,传统的以项目为导向的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不断减弱,甚至成为影响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环节的低端化和粗放化,甚至出现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问题。"十三五"期间,要将形成核心能力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导向,从改革政策着力点和实施方式两个方面形成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理。针对现有政策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满足产业政策由项目导向转为能力导向的要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推行机制创新:通过参与机制创新激发主体活力,通过协调机制创新形成政策合力,通过前瞻机制创新培育未来竞争力,通过评价机制创新保持政策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电动汽车被各国及国内多个城市确定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新的起跑线,正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唐山市也具备培育电动汽车产业的条件。分析了唐山市发展电动汽车产业的意义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不同维度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11.
柳市镇是全国闻名的专业镇之一,低压电器产业为柳市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斯密”阶段、“钱德勒”阶段和精细化阶段。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柳市镇为什么能够保持较快发展?答案在于柳市镇正在进行的低压电器产业转型升级。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转型升级有其特有的动力机制:技术创新驱动机制、发展平台推动机制和政府政策引导机制,即通过发展低压电器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和完善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效益质量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电动汽车被世界各国多个城市确定为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新的起跑线,正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唐山市也具备培育电动汽车产业的条件。文章分析了唐山市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定位,并提出了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中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DEA模型对我国30个地区生物产业的金融支持效率进行测算。首先,建立生物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DEA方法进行测算;最后,对测算结果进行分析。从测算的结果看,金融在支持生物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并没有达到最优,而且个体间呈现出差异。提高生物产业金融支持效率需要从纯技术效率着手,即提升金融体系的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以科技创新应用为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重大影响。当前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帮助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脱离困境,需要从河北省的自主创新及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着手,不断促进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十二五”期间,铜陵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步入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明确了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章针对铜陵市环保产业现状调查结果,分析了本市环保产业的优势和不足,并对环保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正在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对丹东市2005年-2009年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分析、阐述丹东市"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环境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目标、定位、发展重点及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从发展趋势、产业分布、空间布局和企业构成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的现状和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呈现强劲的增长趋势,但七大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产业集聚特征显著,产业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浙江、上海、广东等为核心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东北地区和西部发展落后;区域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呈现两极分化局面;涌现出一批新的领军企业。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的作用日显突出。扬州市高职院校建设了10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0个校级重点专业群。专业设置覆盖了部分扬州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放大了产业集聚效应。而与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等"三新"产业相关的专业群建设尚显不足。基于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本文以扬州为例,在对扬州地区"十二五"九大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群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河南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攻方向。目前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应充分利用河南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条件,加快产业结构调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推动河南战略性发展,乃至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广东省重要的经济策略,只有科学规划,妥善处理各种关系,从政府推动、科技创新、产业链条完善、财税金融支持、人才战略等方面采取对策,才能进一步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