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记》三家注以文献资料丰富备受后世推崇,所引之书众多。其中引《山海经》有多处与今本《山海经》有不同程度的出入,包括化用、误引、综括、古今字之差异,也有今本《山海经》及郭传的错误与讹夺。从以上条目的对比,既可弥补三家注的文字错讹,又可促进《山海经》的深入研究。此外,《史记》三家注是古注中的典范之作,其征引文献的各种情形在古书注中具有普遍意义,此文亦可见旧注征引文献状况之一斑。  相似文献   

2.
胡刻本《文选》注是如今比较通行的一个《文选》注释的版本,其中大量引用了王逸注《楚辞》的资料,但今人少有研究。因此,本文对胡刻本《文选》注中所见的王逸注《楚辞》资料进行全面地整理,分析探究《文选》注在引王逸注《楚辞》的方式、表现出的倾向等,进而总结《文选》注所引的王逸注《楚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赵玉芳 《文教资料》2007,(34):79-80
中华书局1962年整理出版的标点本《汉书》,集各本之大成,但错讹在所难免。李善注本《文选》大量注引材料,使我们得以窥见《汉书》传至唐初所保存的面貌。本文旨在利用《文选》李善注语中引用《汉书》的注释材料以及其他相关资料,考究同异,辨别是非,希望对《汉书》的校勘整理或《文选》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文选》赣州本是以明州本为底本,参校当时的其他诸本,很可能包括李善单注本残帙与五臣单注本而成。宋建本的确出自赣州本,但宋建本对赣州本在改编六家注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变化,作了更改。  相似文献   

5.
浅析《文选》李善注引《说文》之被释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文选》李善注所引《说文》的被释字入手 ,将之与今存大徐本《说文》进行比较 ,且加以分析 ,最后归纳出李注《文选》在注释词语时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今本《说文》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文选》李善注所引《毛诗》极具考证价值。不过由于传世宋刊本《文选》多经后人窜易,往往难以采信,故本文以敦煌藏经洞出土唐写本李注《文选》为依据,对其中10条《毛诗》引文(含毛传、郑笺)与今本《毛诗》的异同加以详细考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文选》李各注所引《说文》的被释字入手,将之与今存大徐本《说文)进行比较,且加以分析,最后归纳出李注《文选》在注释词语时的一些特点及其对今本《说文》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九条本是日本现存《文选》古抄本,抄写年代较早,故而很好地保存了《文选》古抄本原貌。其注文所引《文选集注》现仅有少部分残卷,且《文选集注》所保留的唐代古注《文选钞》《文选音决》已佚。《文选旧注辑存》是刘跃进先生近年出版的经过系统整理的汇注本,对九条本所引《文选集注》有大量收录,但仍有许多错漏之处,尤其未收入九条本卷背引文。因此,对九条本所引《文选集注》加以辑录,并在《文选旧注辑存》的基础上加以补正,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9.
李善注《文选》,不仅注音释义,而且引文赅博,对于《文选》的学习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历史文化条件的限制,李善注本出现错讹在所难免。今以善注引司马相如文为例,归其舛误为四类:混淆原作篇名;"各随所用而引之";注文错误或与原文抵牾;字形字体处理不规范。  相似文献   

10.
《山海经》是以经、注合刊本的形式流传的,因此,考察《山海经》版本可以按不同注家的版本作出分类介绍;因为有《山海经》部分经文的大型注本,也可按"全经注本""、非全经注本"作出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11.
张衡所撰《思玄赋》除收入张衡别集外,《文选》与《后汉书》均保留了原文。胡刻本李善注《文选》中,《思玄赋》旧注下小字云:"未详注者姓名,挚虞《流别》题云衡注,详其义训,甚多疏略,而注又称愚以为,疑非衡明矣,但行来既久,故不去。"明州本六臣注《文选》中,相同篇目注下虽题名"衡注",但依然保留了李善的观点。两种版本中,李善只简单辨析了其所引旧注并非张衡自注,而《思玄赋》旧注何以"行来既久"以及到底出自谁手,都需要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2.
王佳 《文教资料》2014,(4):8-10
本文通过对李善注《文选》(简称李注)引《尔雅》原文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李注引《尔雅》原文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所引文字与原文完全相同,二是与原文不尽相同。“不尽相同”是因为所引文字与《尔雅》有出入,这些出入有的仅是文字上有差异,对意义毫无影响,而有的则导致意义上的差异,使得李注的引文与今本《尔雅》有根本性的不同。基于这种情况,本文主要研究李注引《尔雅》与《尔雅》原文在字际关系(通假、同源、异体)方面的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3.
《文选》李善注在大量征引《诗》《骚》文本及其研究《诗》《骚》之有关论著的过程中,从词句承传之渊源生态、以事析典之解读方式及比兴艺术之广泛运用等三方面,充分体现出《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这些对唐代士子的科举考试与诗歌创作,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促进作用.《文选》李善注的文学精神与之所以如此自觉产生,是因为李善注能够自觉奉行《文选》“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选文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南朝萧统编撰的《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注本有李善注、五臣注、六臣注。其卢谌《赠刘琨并书》诗中有"承侔卞和,质非荆璞"句,凡引李善注《文选》版本系统均注为:"楚子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清代学者胡克家认为"楚子和氏"有误,当为"楚人和氏"。而奎章阁本《文选》则注为:"楚卞和氏得璞玉于楚山之中。"因奎章阁本《文选》几乎保存了北宋秀州本的基本面貌,故此说颇具说服力。基于此,对"楚子和氏""楚人和氏""楚卞和氏"三种观点逐一进行考辨,得出最符合李善原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六臣注文选·招魂》谓五臣“同逸注”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刊《六臣注文选·招魂》谓五臣注与王逸注相同者 ,凡 41条。对照日本古抄本《文选集注》和洪兴祖《楚辞补注》所引五臣注 ,除去 13条因二书未引无由参证 ,馀 2 8条与王逸注并不相同。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辨 ,实有助于《文选》和《楚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选》陆善经注作为留存至今的唐人《文选》注释学成果之一,为正定《文选》异文、异式,发显《文选》作品真义,补充和是正前注如李善注、《文选钞》及五臣注的缺漏失误等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和考证资料。并且,可藉古钞本《文选集注》编者案语中间接隐透的陆善经本《文选》,厘清诸家注本羼乱混淆情况,其价值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7.
《汉书》颜师古注和《文选》李善注相同作品注列古今字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古字(即正文用字)不同,但今字相同,如《汉书》注“鼌,古朝字”《文选》注作“晁,古朝字”;古字(正文用字)相同,但今字不同,如《汉书》注引如淳曰“甿,古文萌字”《文选》注引作“甿,古氓字”;《汉书》《文选》正文用字相同,颜师古、李善注释用字也相同,但颜注用术语“古”,李注用术语“今”,如《汉书》注“廑,古勤字”《文选》注作“廑,今勤字”;《汉书》正文用古字,颜师古注以今字释古字,用“即”沟通字际关系,《文选》正文用今字,李善注误用“古”沟通字际关系,如《汉书》注“歫即距字”《文选》注作“距,古岠字”。  相似文献   

18.
东晋郭璞的《尔雅注》是清代以前各种注本中最著名,也是影响最大的一种。《尔雅》"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键",郭璞为其作注引经据典,博采众长,且以《诗经》为最多,其有引《诗》达一百七十例。我们就《尔雅》郭注引《诗》情况与传世《毛诗》进行比较,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不是引自《毛诗》,参照有关文献资料,我们推测郭璞可能引用的是《鲁诗》。  相似文献   

19.
本文属《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书杂考的系列文章之一。王沉《魏书》是一部佚书,现仅片断的见载于《三国志》裴注及几种类书的引文中。由于陈寿《三国志》所载过略,裴注乃侧重于引书补注,而在所引的诸书中,以王沉《魏书》的条文最多,说明裴氏是以王书为补充《三国志》最重要的史料。文章主要在于论证其对《三国志》的重要补充(亦即其史料价值),并作某些必要的考证。  相似文献   

20.
王德华先生的"《文选》尤刻李善注本保留了王逸《章句》八篇小序原貌"从尤刻本到补注本.其间必存在着一个增补问题"的新说不能成立;《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而是节文:传世《楚辞补注》中的19篇小序均为王逸原序;所谓"增补".实出于失考与误会。至于这些序中的问题及其与注的矛盾.那是王逸之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