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本文旨在对战国时期封君封号形式、封君获得封号的原因以及各国封君数量进行探讨,希冀对战国时期的封君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赐爵制度源自秦国商鞅变法时期。爵指的是一种形似雀、用于盛酒的礼器,同时又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战国时期,为奖励耕战实行军功爵制,将爵称与军职相联,赐爵的同时标志着军职的提升,此后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爵位与军职逐渐脱钩,至秦汉时,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爵制体系,即通常所称的二十等爵制。在汉代,二十等爵制连带着丰厚的权益,它与官制一道,共同维持着统治阶层的基本秩序,成为历代君主治国的利器。  相似文献   

3.
为了便于考察科举制度的由来和发展,在这里,首先对我国前代选官制度作扼要的介绍。商、周奴隶社会,用人主要是贵族世袭制度,史称“世卿世禄”制度。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各国先后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士”的地位大大提高。当时各国任用官员,一是从获得军功的人中提拔,一是从游说之士中量才录用。秦朝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度代替了贵族“采邑”制。皇帝集中掌握着中央与地方主  相似文献   

4.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春秋末期起,称"君"的现象开始出现,至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通过考究封君封号中"君"、"公"、"侯"三者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君"、"公"、"侯"三者是否存在地位高低及其它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以战国时期燕国的政治制度为考察重点,恪守王国维首倡的“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献和出土材料,重点梳理了该时期燕国的官僚机构(官职、爵秩、俸禄)和封君制度。  相似文献   

6.
武功爵是汉武帝时期创立的一种新的爵位制度。有关汉武帝设置武功爵的原因,以往学者多认为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出现的财政匮乏、军功难赏等问题,并将武功爵视为一种临时性的军赏政策。但从整个西汉前期的历史来看,汉武帝设置武功爵,乃是汉文帝时代“绝秦之迹”行为的延续。其目的在于以汉家自创的“武功爵”取代承秦而来的二十等军功爵,弱化“秦制”对“汉制”的影响,彰显汉朝的正统,宣扬大汉王朝的文治武功,从而实现制度与思想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明代的军功制度有其历史与阶级的特点,实行"以战斗表现论功"和"计首论功"两大标准.洪熙、宣德以后,"首功制"逐渐成为明军功制度中的主导标准.这两种标准都有其巨大的弊端,明人对于这两种标准也评价不一.为解决军功制度的弊端,明人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中在实践中做的比较成功的是戚继光.  相似文献   

8.
《文物》八一年第二期,发表了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一一五号汉墓出土的木简新资料。这批新出土的汉简所记载的内容,很大一部分与军功爵有关,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文献的不足。读过之后,很受启迪,引起了我写这篇文章的兴趣。军功爵制在刘邦时代是非常被重视的,为了奖励随他打天下将士的功劳,刘邦曾三令五申布告天下,给他的功臣将士进爵增封。因此,可以这样说,西汉初期是军功地主的黄金时  相似文献   

9.
魏国封君考     
战国时期,魏国封君对于魏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均有重大的影响;安陵君所封之邑俨然一个小国,独立性非常强;信安君与长阴侯为世系相承的两代封君,其先后关系待考。魏国封君普遍设有食官之职,为封君提供服务,并且为后世食官所本。  相似文献   

10.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1.
朱绍侯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在当代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军功爵制度放在一宽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把军功爵制的演变与社会、阶级的变化和变动联系起来,不仅深刻地揭示了军功爵制变化的原因,而且有力地解说了其发展的规律.在研究方法上,先生把归纳法与二重证据法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全面、无遗漏地收集有关文献材料,并特别重视秦汉简牍材料,使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先生的军功爵制研究成果,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科学结论.  相似文献   

12.
封君问题是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战国封君问题的专文,解放以来仅有两三篇,新近再版的杨宽同志的《战国史》辟专目作了概述。我们这篇文章就同志们未曾论及或论而不详以及有分歧的问题,再作一些探讨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军功爵制度,产生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和西汉初期达到鼎盛,东汉走向衰亡,其余韵则绵响于六朝。但在其消亡之后,长期以来,人们已对其不甚了了,包括宋儒和爱寻根究底的清代考据大师,对军功爵制都没有留下弥可称道的文字。朱绍侯先生的新著——《军功爵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月版),向我们展示了他三十多年心血所凝结的成果,在军功爵制研究方面填补了长期留下来的空自。本书共二十二万余言,分上、下两编。:_仁编从宏观上,从纵的角度,给军功爵制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历程,勾画出了明晰的线索和轮廓;下编则从横的侧面,对军功爵的一些具体问题及其联系的有关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研  相似文献   

14.
加官,即在本官之外另加其他官职。它是中国古代较为普遍存在的职官制度。三国时期,将军号用作奖励军功和提高品级、待遇的加官,其他官职如侍中等继续作为加官使用,并显示出新的政治意义,这些与官制的演变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 ,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现行中学课本中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法 ;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废井田 ,开阡陌 ,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以及“燔诗书明法令”。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是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建立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使秦国强大起来 ,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 ,除此而外 ,秦国强大还有另一重要原因———秦国实行客卿制。这也是秦国政治上由弱变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是为政之本。本文就我国原始社会晚期“选贤与功能”、夏商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下乡兴贤能和贡士考察,春秋战国时期招贤察能和奖励军功以及先秦诸子人才思想与学校考试作了详尽的考释和论证。  相似文献   

17.
论战国时期的国家授田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战国时期,土地为诸侯国国家所有。所谓“国家授田制”,就是各国把国有的土地,除留一部分国营外,其余均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分配出去。一种是以份地的形式授予平民和奴隶使用,一种是以军功赏田的方式赏给新贵族占有。关于国家授田制的问题,近年来已有同志论及,但意见歧出。有奴隶制说,有封建制说,我则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说,而且是把它当作一个独特的社会发展阶段来看待的。下面就从国家授田制的由来、特征和社会性质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我写过《名田浅释》,对名田制的产生及演变作过粗浅的论述。我还写过《军功爵制试探》,对军功爵制的发展、变化也作过简略的探讨。但是,对于名田制与军功爵制的关系,并没有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实际名田制与军功爵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井田制是西周五等爵制的经济基础的话,那末名田制就是军功爵制的经济基础。名田制和军功爵制是在井田制、五等爵制破坏的基础上,同时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两者又是同时遭到破坏的。  相似文献   

19.
军功授爵制度名。春秋时齐、楚、宋、秦等国已实行。凡参战者,据其军功大小可获取相应爵位并享有任官、田宅、役使庶子、抵免罪刑、赎免奴隶等特权。秦国商鞅变法时,曾设“公士”至“大良造”十五等爵制,后又发展为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制,汉初沿置,高后、惠帝以后,军功授爵之制渐  相似文献   

20.
战国时期,随着经济关系、阶级关系的变化,中央集权制出现。郡县制的确立,使得西周、春秋以来以宗法分封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政治组织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新的形势下,新的官僚制度代替了以往的贵族世卿世禄制,各大诸侯国也分别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国家的地方行政组织是郡、县,郡、县的行政和军事权力都控制在国君手里,国君直接任命郡、县长官并加以考核。县以下有乡、里、聚(村落)或连、闾等基层组织。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统治机构从国到郡,从郡到县,从县到乡有系统地分布到每一个角落,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