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普朗克、爱因斯坦和玻尔一道,索末菲是现代理论物理学的创始人,是最伟大的德国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创立了著名的"慕尼黑学派",培养了如海森伯、泡利、德拜和贝特等众多诺贝尔奖得主和知名学者,是真正的"大师之师",一生更是创记录地获得81次诺贝尔奖提名,但遗憾最终未能如愿。索末菲承前启后,亲历了理论物理学在德国的兴起和兴盛过程,也目睹了极权统治对科学的伤害。虽然也曾一定受盲目的爱国主义迷惑,但终其一生,历经众多动荡岁月,他还是保持了一位正直学者应有的风骨。埃克特集30年研究精华于一身,穷档案书信资料于一体的《索末菲传》,既体现了时代变迁,同时又具个性特质,内容翔实、视野恢宏,是对索末菲这位无冕之王、大师之师的最权威的传记。  相似文献   

2.
《科教文汇》2012,(16):F0004-F0004
菲利普·E·A·勒纳德(德国,1862—1947年),因关于阴极射线的深入研究,于1905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勒纳德1862年6月7日生于匈牙利的普雷斯堡。先后在布达佩斯大学、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和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得到本生、亥姆霍兹和昆开的指导,1886年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892年起勒纳德在波恩大学任讲师,并担任H.赫兹的助手,1894年担任布雷斯劳大学的特聘教授;1896至1898年和1907至1930年间,任海德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和基尔大学常任教授。  相似文献   

3.
科学历程     
1942年1月8日——英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诞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于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牛津,出生当天正好是伽利略逝世300年忌日。他被新闻媒体誉为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  相似文献   

4.
玻尔和海森伯对量子力学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以他们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做出的解释却引起了爱因斯坦等许多物理学家的长期争论。20世纪50至70年代,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力学诠释的活动,对玻尔的互补原理和海森伯的测不准原理进行了反复的批判。这种活动影响了人们对于这个学派量子力学思想的正确理解,不利于物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文章系统地考查了这种批判活动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进行这类活动的历史原因,讨论了批判的具体内容及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12-113
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Heisenberg,Werner Karl,1901—1976)(邮票Hga和邮票Hgb)1901年12月5日出生于德国维尔茨堡,他的父亲是史学教授,专门研究东罗马帝国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海森堡正值少年,但他跟一般循规蹈矩的小学究们大不一样,曾在慕尼黑街上与其他少年多次殴斗。以后,他又热衷于滑雪和登山运动,喜爱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尽管如此,他最强烈的兴趣还是在科学方面。  相似文献   

6.
正百年之前,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波尔本人也于192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纪念玻尔模型问世100周年,2013年12月3日至6日,哥本哈根大学主办了一次名为"开放世界:玻尔思想之光中的科技和社会"的国际会议。主办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开始介绍玻尔的科学贡献。1929年,周培源最早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玻尔应中国两所最高级的研究院和四所最重要的大学邀请,访问了上海、杭州、南京、北平,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会见了许多中国最重要的学术领导人、物理学家和学者。中国学者称玻尔是“现代科学思想的领袖”,“原子物理学的开拓者”,“世界今日最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38至1939年,张宗燧曾到玻尔的研究所工作,与玻尔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次世界大战后,玻尔与中国学者断绝了来往。大战结束后,张宗燧恢复了与玻尔的通讯联系,胡宁访问了玻尔的研究所,哲学家罗忠恕在瑞典会见了玻尔。  相似文献   

8.
正《维尔纳·海森伯传——超越不确定性》(图1),大卫·卡西迪著,方在庆主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8月,118元。维尔纳·海森伯(Werner Heisenberg,1901—1976)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哥本哈根学派"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正值人类科学技术史上原子物理的黄金时代。从理论上,原子物理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提高到  相似文献   

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9-23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Bohr,Niels Henrik David,1885—1962)出生于哥本哈根一个富裕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哥本哈根大学的一位有才华的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享有声望的富裕犹太人家庭。这个家有三个孩子,玻尔排行第二。孩子们除了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还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和鼓励,使他们的天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玻尔于1903年入哥本哈根大学攻读物理,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他的弟弟踢得更好,曾入选丹麦国家足球队,为丹麦在19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亚军出了力)。玻尔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被认为是一个理解力不一般的学生而出众:他的一篇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在1906年荣获科学院颁发的金质奖章。他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异常细心和严谨。邮票B36a上是青年时代玻尔的肖像。  相似文献   

10.
尼耳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丹麦人,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之一。闻名遐迩的尼耳斯·玻尔研究所(Niels Bohr Institute,简称NBI)隶属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1921年由尼耳斯·玻尔创立,起初取名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学研究所,1965年,为纪念玻尔诞辰80周年,改为今名。  相似文献   

11.
尼耳斯·玻尔关于原子结构的量子理论在1913—1925年占据原子和分子物理学主流地位。这一理论不仅在理论上有创新之处,在经验上也十分成功,这一点成为人们在早期接受该理论的主要原因。玻尔本人十分热衷于实验预测和实验检验,从未忘记一个好的物理学理论必须与实验结果一致。本文将概述玻尔原始理论的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相关实验,继而介绍他在1921—1923年提出的修正模型。玻尔雄心勃勃地希望在此模型中能够用元素的电子组态来解释周期系。在本文结尾部分,笔者将简述玻尔轨道原子模型向基于海森伯量子力学的新原子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2.
1901年,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bntgen,1845-1923),他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射线”。  相似文献   

13.
今日 《金秋科苑》2008,(17):40-42
1901年,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bntgen,1845-1923),他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射线”。  相似文献   

14.
一位曾和尼尔斯·玻尔一起工作过、并一直在接近于玻尔感兴趣的领域内工作的丹麦物理学家,以亲切回忆的方式系统地叙述了玻尔开创性工作的进展。玻尔及其为数不多的学生与合作者,就是以这项工作奠定了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2):I0013-I0014
<正>[导读]美国内华达大学科学学院教授安德烈·德拉维安科和维多利亚大学、加拿大理论物理学周界研究所的马克西姆·珀斯拜洛等人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用GPS卫星及其他原子钟网络来寻找暗物质,对比各钟的时间以找出差异。科技日报讯暗物质影响着星系的形成,无处不在却难以捉摸。最近,美国和加拿大物理学家提出,为我们提  相似文献   

16.
尼尔斯·玻尔是20世纪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他在发展量子力学理论和核物理理论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曾因创建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而于1922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他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闻名全球的物理研究所(后称为玻尔研究所),把许多知名的物理学家集中起来,致力于物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狄拉克奖章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宣布,狄拉克(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金质奖章将授予本世纪一位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国际理论物理学中心的忠实朋友狄拉克奖章每年将授予理论物理学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并于每年8月8日,狄拉克教授诞辰纪念日时公布.  相似文献   

18.
无论从实际应用之重要,还是从对人类思想影响之深刻而言,量子力学都堪称20世纪人类缔造的最重要的自然科学理论。但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对于量子力学发展史的描述,至今仍然是谬误频传;很多人所了解的依然是张冠李戴、主次颠倒的错误版本。玻恩与玻尔的学派有什么区别?玻恩与玻尔究竟谁是海森伯的恩师?玻恩与玻尔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分歧? 1921—1926年玻恩主要做了什么?玻尔能否因为曾提出氢原子理论而能被称为量子力学领袖?以这五个问题为视角,在基于文献资料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说明:量子力学只能诞生在玻恩的学派而不是玻尔的学派,玻恩是量子力学的总设计师,玻尔与量子力学的建立无关。  相似文献   

19.
《科学文化评论》2008,25(1):146-147
荷兰物理学家洛伦兹(Lorentz,Hendrik Antoon,1853-1928)(邮票L37a,其中HENDRICK里多了一个C)在很小的时侯,生母就死了,他是继母抚养长大的。洛伦兹在阿纳姆上小学和中学,成绩总是全班第一。从幼年时代起他就被物理学所吸引,同时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和有关欧洲宗教改革的书也有很大兴趣。他虽然生长在新教徒的圈子里,但在宗教问题上却是一个自由思想家。他常到当地法国教堂作礼拜,借以提高他的法语水平。1870年洛伦兹被莱顿大学录取时,主要兴趣是数学和物理。1875年他21岁时以最优异的学业成绩获得博士学位,3年后回校任理论物理学教授。  相似文献   

20.
1941年秋天,海森伯与玻尔在哥本哈根会面。由于当事双方都没有留下记录,其缘由、经过、效果,以及对各自心理与身后声名造成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局限于科学史界内讨论的一桩公案。1998年,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的《哥本哈根》问世,引发了公众对这个悬案的普遍关注。为了防止公众的误解,2002年2月6日,玻尔家族决定将存放在尼耳斯·玻尔档案馆中的所有11个有关文件提前解密,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只对极少数研究者开放。从这批文献公布后学术界的不同反应来看,"哥本哈根迷雾"仍然存在。2007年8月,我国研究玻尔的专家戈革教授在生病住院前将所有这些信件译出。考虑到它们在科学史上的重要性,也为了纪念去年底刚去世的戈革教授,我们这里全文刊发他的译文,包括他所翻译的玻尔文献馆馆长芬·奥瑟若德(Finn Aaserud)所写的一个说明。由于原始文献多为并未实际发出去的打印稿或笔录稿,文中个别语句不够连贯,有的文件内容重复,由此也可以体会玻尔在书写或口授这些文件时异常复杂的心情。为了向中文读者提供一个有关这批文献的完整面貌,我们对以上问题未作更多的技术处理。感谢戈革教授的女儿戈疆与北京大学秦克诚先生向我们提供戈革教授的遗稿,秦先生改正了遗稿中的少数笔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