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被奉为医者誓言。而今,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大批身体力行践行誓言的医者。时代在变,他们的医者情怀却始终如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蓬勃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不论是作为医者应对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还是作为教授潜心麻醉学研究,张蓬勃始终都遵循着自己的"医者之道"。  相似文献   

2.
文摘     
正为何把祖国比喻为母亲中国古代并不将祖国比喻成母亲。《论语》中有"父母之邦",《孟子》中有"父母国",都有祖国的意思,不过,"父母之邦""父母国"没有性别的差异,主要是一种身份归属的关系。"祖国"这个词在中国出现非常晚,大概在明代出现。这之后的几百年里,"祖国"一般不是中原居民对自己国家的称呼,而是专用于称呼其他民族。直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医患纠纷备受瞩目。在中国古代同样存在医患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因医疗事故引发的医患纠纷在史籍中多有记载。那么,中国古代是如何处理医患纠纷的?古代医生的自我保护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因而医患关系古已有之。古代医生同样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对待患者讲究一个"仁"。古人认为,"医乃仁术","仁术"要求医生重视每一位病人的生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前,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一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被奉为医者誓言。而今,在我们的身边,有一大批身体力行践行誓言的医者。时代在变,他们的医者情怀却始终如一。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张蓬勃教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不论是作为医者应对日常繁忙的医疗工作,还是作为教授潜心麻醉学研究,张蓬勃始终都遵循着自己的"医者之道"。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吗?     
"压轴"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压轴,原来是京剧术语。京剧把第一出戏叫做"开锣戏";第二出叫"早轴";第三出叫"中轴";第四出就叫"压轴";最后一出叫"大轴"。由此可见,"压轴"与"最后"不是一回事。压轴戏是倒数第二出,现在误用倒数第二的"压轴"来称呼倒数第一,不过是约定俗成罢了。  相似文献   

6.
正现今,中国人产生了一个普遍深信不疑的观念,没事儿检查检查身体总是好的,似乎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于是,过度体检产生了。过度体检在中国产生并盛行是大有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渊源来自中国古代的"上医治未病"的医学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这种表述明确提出,医术最高明的医生是能够预防疾病的人。显然这是一种预防  相似文献   

7.
崔健 《百科知识》2023,(32):60-64
<正>医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医生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生活质量。明代医家徐春甫在《古今医统》中曾对医生如此分类:“学医者,有精粗不同,故名因之有异。精于医者曰明医,善于医者曰良医,寿君保相曰国医,粗工昧理曰庸医,击鼓舞趋、祈禳疾病曰巫医。”按此说法,“明医”“良医”“国医”自然属于医中“精”者,而“庸医”不但“粗工昧理”,且与装神弄鬼的“巫医”一样鄙陋不堪。那么,徐春甫眼中这些等而下之的“庸医”在历史上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呢?  相似文献   

8.
“大医精诚”,这是药王孙思邈留给后世子孙的一句训言,作为一名医者,不仅关系一个人的健康与否.有时.更关乎生死,因此.在这位古代医学界的圣人眼里,一个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恻隐之心。现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的刘湘源,就是这样一位大医精诚的医者。他在医生寄语中写道:“大医精诚,病人的康复是我最大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邵凤丽 《百科知识》2021,(25):61-6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国自古重视教育,古代教育十分发达,出现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书院,如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江西上饶鹅湖书院等. 在古代,学校有很多不同的名字.按照国家礼制和学校规模大小的差异,先秦时期,分别叫作"塾""庠""序""泮宫""辟雍"等.汉代,最高一级学校叫作"太学",下面分别叫作"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明清时期,学校一般叫作"书院""书堂""私塾"等. 古代的开学仪式 现今学校统一是9月秋季开学,但是古代学校的开学时间和现在不一样.秦汉时期,有的地方春季开学,有的地方秋季或者冬季开学.直到南北朝时期,学校的开学时间才相对统一,一般是在农历十月初冬时节开学.  相似文献   

10.
顾建中  杨义 《今日科苑》2007,(11):24-25
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乞丐平民都离不开医生的"保驾护航"。医德仁心是人们对医生的高度赞誉。作为"悬壶济世"的医  相似文献   

11.
胡文康 《百科知识》2013,(18):56-59
在我国古代,"天"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皇帝被尊称为"天子";以"天"为姓的山脉,只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天山,古名白山;冬夏有雪,故又名雪山。匈奴谓之天山。唐时,也叫折罗漫山。自古以来,人们对天山敬若神明,顶礼膜拜,古籍中即有"过之皆下马拜"的记录;那里的许多地物也随之沾了光:天  相似文献   

12.
戏剧小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然而,我们现在所有"小品"的概念却与它最初的含义有极大的差别."小品"一词最早见于佛教用语,佛教称大部佛经的简略译本为"小品",是相对于大部佛经的"大"而言的.从明朝后期开始用来指一般文章.在明朝,人们提出"小品"这一概念主要是为了区别于以往那些关乎国家政典、理学精义的"高文大册",而提倡一种灵活便利、抒发真情的新体散文.它并不特指某一种专门文体,像尺牍、游记、杂记、随笔、书信、日记、传记、序跋等均可以包括在内.在现代,"小品"指篇幅短小的杂文或其他短小的表现形式,如"历史小品""广播小品""戏剧小品",在明代被称为"小品"的一般文章现代统称为"小品文".近年来,"小品"的含义又发生了变化,由于戏剧小品尤其是幽默性戏剧小品的流行,"小品"一词似乎成了幽默性戏剧小品这种艺术形式的特指.  相似文献   

13.
医学无止境,不时会有一些非常疑难的疾病展现在医生面前。难到什么程度?"无名氏"疾病!医生没有办法下诊断,"喊"不出其名字——因为这个疾病还没有被命名。这个"无名氏"疾病终于有名字今年2月,医学界最重要的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IgG4相关疾病"的文章,使一类非常疑难的"无名氏"疾病获得了统一的命名。  相似文献   

14.
决战火神山     
正武汉!武汉!武汉!要彻底拿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武汉一战必须胜利!1月23日,武汉市紧急决定,参照当年的"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迅速在武汉建立起一所专门用于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医院,并将它命名为"火神山"。根据规划,"火神山医院"建成后,总建筑面积为3.39万平方米、架设箱式板房近2000间、可收治1000名病患、各项医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人说到年龄时常常使用一个词叫作"虚岁"。在全世界,或许只有中国人有两个年龄,一个周岁,一个虚岁。对于"周岁"是怎么回事,可能一般人还能说得清楚。而虚岁如何"虚",却是件让人容易迷惑的事情。为什么古代中国人过虚岁?古人计算年龄以过年为标准什么是虚岁?虚岁是与实岁(现在统称作周岁)相对的  相似文献   

16.
崔健 《百科知识》2023,(14):63-64
<正>虽然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些女医存在,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女性患病大多还需要延请男医诊治。但是,受限于当时“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观念,女性的有些疾病是不方便请男医来看诊的。如元代有“节妇”马氏,“乳生疡”,但坚持“宁死,此疾不可男子见”,后“竟死”。即使诊脉可看的病,对于女性患者来说也有所禁忌,于是就出现了我们耳熟能详的悬丝诊脉。古人看病,诊脉是最重要的判断疾病的方法。在我国传统小说、戏曲等文艺作品中,常有医生通过悬丝的方式给宫中女眷诊脉的情节。据说,这是古代为了避免男医生给女病人诊脉时出现肢体接触的情况,就在病人腕部系上丝线,医生通过丝线震颤来感受患者脉搏的跳动,以诊断其所患疾病,从而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古人的别号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日常称谓有名、字和号。号,在古代社会作为个人的一种称谓,不受场合、对象的限制,经常取代名和字,成为人们交往时的称呼。  相似文献   

18.
怕冷、发热、出汗、昏迷、说胡话……这是怎么啦?看到这种症状一定要当心,有一种古老而又现代的疾病正悄然向人们发起进攻,这种疾病,医生们把它叫做"疟疾",人们俗称为"打摆子"、"发疟子",或者形象地称之为"冷热病"。它是一种由蚊子所传播的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的恶性虫媒疾病。  相似文献   

19.
驸马的由来     
《百科知识》2011,(21):50-50
“驸马”一词是人们对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婿的称呼。关于这个词语的起源,应该追溯到秦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常到各地出巡,每次出巡都有一大群文臣武将前呼后拥,好不威风。但是有一次却遭到别人的刺杀,虽然只是刺中了副车,但是秦始皇却受到了很大的惊吓。  相似文献   

20.
正其实,如何养老并不是现代才有的问题。在中国古代,除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先秦时期的《礼记·王制》记载:50岁以上的老人可供给细粮;汉代的《王杖诏令册》规定:70岁以上老人即使触犯刑律"虽有罪不加刑焉";唐代《唐大诏令集》规定老人可安排护工,"凡庶人年八十及笃疾给侍丁一人";宋代已出现"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孤老院"各种养老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