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教师应以怎样的姿态来确定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呢?欧阳代娜老师的回答是:"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我对教材的理解"包括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把我对教材的理解教给学生"理应也包括把理解的结论和理解的过程教给学生。那么如何"教给"呢?至少有三种选择:一种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反复做的,即讲理解的结论,教参上的或自己的,我们叫"阐释",  相似文献   

2.
罗宾斯从目的和手段的意义上来理解经济,并聚焦与手段稀缺的选择性的分析上,波拉尼则在社会、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交换、代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认为经济"嵌合"于社会关系和制度中。两种观点都有着自己的合理性,但如果把这两种观点都推到极端,其局限性就会凸显。要理解经济的意义,在它们之间确定某种动态的平衡,保持一定的张力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改革给高中政治课堂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围绕"三维目标",开展"三种学习",实现"三个转变".但教师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缺憾:"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随意提问多,启发思维少;重视形式多,实质落实少".其解决对策是开展"三项研讨":主题研讨,转变观念,提升理念;课前研讨,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案例研讨,改革课堂,改进课堂.  相似文献   

4.
新人教版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编写中,新增了"阅读与理解"和"回顾与反思"两大板块。笔者着重研究了"阅读与理解"这一板块,并进行了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三三三模式",即"三步推进、三环相扣、三种策略",来优化问题表征,提升学生"阅读与理解"能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正>何谓"少教多学"呢?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就是教师要少教,学生要多学。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要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叶圣陶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把"少教多学,变灌为导"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精心安排课前预习提前预习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也不例外。经了解,多数教师也注重让学生提前预习,但  相似文献   

6.
<正>在小学语文中,"词语教学"历来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许多教师进行词语教学时,基本上都是从词语的音、形、意三个方面来教学生认识词语、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传统的词语教学方法,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学生识字和理解词语。但这种传统的词语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词语的需求。一、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老子》第六十章中的"治大国若烹小鲜"说。认为历代注释家多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讲述的是治国之道,但在注释和理解中存在着疑义和偏差。指出在"治大国"和"烹小鲜"之关系上存在着"异质同构"的三重解释。  相似文献   

8.
写好这个题目是需要功力的。首先,审题的难度。作为一道命题作文,它的难度首先体现在三个概念的界定和阐释。文题涉及了三个概念:胡思乱想,快乐,烦恼。"快乐"和"烦恼"的字面意义理解起来不难,难在于文章叙述、议论中如何将"快乐"和"烦恼"这对看似矛盾的概念的对立统一性阐述清楚。"胡思乱想"的基本意义理解也不难,难在怎样在文章中给这个概念赋予新的意义,并且让人理解、接受。切不可从字面意义来理解"胡思乱想"。心理学上的"胡思乱想",实际上是一种想象和联想,是一  相似文献   

9.
综观当前阅读教学课例,不少教师多以关注文本的语言内容、表达形式,强化读写结合来展现"语用"教学。但不难发现,课堂上学生的表达常呈现出"碎片化的理解感悟"。笔者针对当前课堂常用的三种"语用"表现形式,以《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四下)为例进行问题解析,并尝试运用言语翻转教学策略提出改进意见,与广大一线教师进行探讨。言语翻转,是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的习得,获取和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感悟文本表达情境,在教师言  相似文献   

10.
三、初步结论 1.教师对"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查反映,90.29%的教师及92.11%的学科组长选择教师B的前两个教学环节,但在巩固应用环节上多数教师又倾向于选择教师A的设计.在单位教学时间里,学生既要经历"过程与方法",又要通过多层次的练习,以促进巩固知识、理解知识和形成技能,教师处于两难境地、苦于抉择,想用多做习题、多做试卷来替代理解、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艺界对于《年虻》这本书的研究与评论主要集中在"牛虻"这个人物上。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感召了几代人,激励了许多中国青年满怀热情地投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而对于书中另一个人物——蒙太里尼,人们总是以一种反面角色来抨击。这在革命年代是必要的,但和平年代读牛虻,从一个平凡人的角度审视蒙太尼里这个角色,不禁让人心生同情,不得不让人对其"虚伪狡诈"的标签提出质疑。本课题将从知识分子人格特征角度来理解蒙太里尼——一个小知识分子的执着与追求,通过分析造成其悲剧的各种因素,使我们对这个人物多分理解与尊重。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阐释中,阶级成了暴力欢呼的"纯粹政治"的同义语,直接导致阶级话语的退场.在谈阶级色变的同时,阶级能否重新审读,是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直接将"去阶级化"作为对马克思资本论第三章的续写,但仅仅是一种错误的谱系.如何理解阶级先在性条件的变化,从资本形态的变化把握到资本逻辑硬核恒定性,是一种可靠的理解路径.阶级在人类解放的意义上,区别于一切政治解放意义上的其他分析方式.  相似文献   

13.
"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礼记·曲礼上》,在《二十四史》正文中被征引了十八次,频率相当高。但古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的译文,今人(译者)对这句话的理解虽然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但又与古人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有下列三种情况:一是正文理解不误,译文也不误,凡9例;二是正文理解错误,译文也跟着错误,凡4例;三是正文理解正确,译文却理解错误,凡5例。  相似文献   

14.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判别,尤其是图像的识别,时用"三看"识别法来判断,即第一看染色体数目是奇数还是偶数;第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第三看染色体行为。但"三看"识别法只适用于二倍体,而且学生听起来会感觉比较繁琐,不容易理解。笔者在多年教学中总结了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15.
历史是需要评判还是理解?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理解"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这是马克·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一书中给出的答案。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分析,"理解"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态度,也是一种技巧。虽然历史作为一个客观存在是唯一的,但每位历史学家却都对历史有着自己的不同理解,所以在此基础上的"评判"就会因人、因时而异。史学工作者既要对历史给予充分的"理解",也要发扬"经世致用"的史学传统,进行合理的"评判"。  相似文献   

16.
在一到二年级,学生学会了用"比多"或"比少"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三年级学习的"倍的认识"也同样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是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是除法(包含除)的一种延续,可以通过迁移、类推的方式促进理解。  相似文献   

17.
张铭利 《黑河教育》2014,(11):28-28
正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着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讲还是少讲,多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少讲怕学生不会,或者是不理解;二是学生的作业量多,成绩不好的很难独立完成;三是学校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但利用了"三部九步"的教学方法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我们多角度的审视"三部九步"的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三部九步"课堂教学模式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特定的意向,美德的展开涵涉了意、情、知、行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轨迹"形态的特征。美德的"多轨迹"形态以自身构成要素及其作用为内在机理。但并非所有立场的伦理学理论都关注或承认美德的"多轨迹"形态,相比于美德伦理学,规则伦理学和情感主义伦理学在美德的理解问题上体现了一种较为狭窄的视域。把握美德的"多轨迹"形态,关乎我们对美德自身的完整理解和现实中美德品质的个体殊异性问题的深入认识、完全美德与自然美德间差异的厘清以及美德伦理学所具有的特定学理优势之把握,因而是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9.
对"令AB的是C"这类句式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主要结论是:一、充当句式中B的词语,绝大多数都是表示心理状态的形容词或动词词语。二、从C的句法形式考察,存在着"复杂式"和"简单式"两种类型。但在出现频率上,"复杂式"比"简单式"高得多。其原因与绝大多数的C属于新信息,特别是与说话人的表达需要直接相关;三、以廖秋忠所提供的几种手段为依据来确定"是"的管界。结果表明,几种手段在适用频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这是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中《别饿坏了那匹马》里的一段内容。这里的"愣",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上是这样理解的——"愣"字表明青年突然明白马草并不好卖。笔者以为,这样理解是不妥的,至少在思想感情的表达理解方面是不完整的,有疏漏的。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前面一"愣"。前文有这么一段话——"我回头去看愣在轮椅上的他和他手里的那本书,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愣,是"呆住",也就是"失神"的意思。这里的"愣",青年为什么"呆住"了呢?是青年的诧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