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文自学指导》2003,(1):27-27
陈美兰在其发表于《学术研究》2002年第4期的文章《新古典主义的成熟与现代性的遗忘》中,对“十七年文学”提出了一种新的阐释。她认为,与五四以后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追求相比,“十七年文  相似文献   

2.
王文胜教授的《在与思:‘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新论》,主要探讨“十七年文学”现实主义思潮的流变、作家的创作转型、十七年文学中的创作悖论这些最容易看出十七年文学景况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题:“十七年文学”与政治文化的关系 答辩通过日期:2003年5月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对建国后十七年文学而言,一直以来人们关注的是它与政治的关系。该论文认为,从实践的层面看,十七年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事实上全面表现为与十七年政治文化的关系。这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忽略的。十七年的政治文化无疑构成了全面审视十七年文学的最佳历史视角,它将在最大限度内展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真实与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4.
在近年的文坛上,新时期文学是一个颇受争议的复杂存在。对其时限、性质及与五四文学乃至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关系的界定一直未有定论,尤其是关于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关系:有人称新时期文学是对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断裂甚至反叛,亦有人指出其应是一种对文革二元论的隐性回归。本文试图采取相对客观的态度,立足于文学的真实,对新时期文学与文革文学、十七年文学的关系作一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革命与爱情"虽是十七年小说和革命文学共同的叙事范式,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在创作主体、创作理念、创作特点及其发展脉络等层面,前者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开创时期左翼文学的雏形,后者显示了革命胜利后左翼文学的成熟形态。  相似文献   

6.
王瑛 《文学教育(上)》2011,(19):101-103
"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政治革命时代的文学,在文学政治化压力之下,文学的人情、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在"十七年"文学中备受打压,但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中,对人道主义的探索并没有停止,丰富了"十七年"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7.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十七年文学”从不同角度进行重新评价和定位成为近年来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十七年文学”在当前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与中国经济文化环境影响到了研究者的心态有关。部分理论研究工作者已放弃对西方文化价值立场的过份认同,转而反思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十七年文学”中所蕴含的民族性的东西正好契合了研究者的这种追求。“十七年文学”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还与“十七年文学”在当时拥有的读者群广大,在文学史上具有广泛的影响,从而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城市想象的言说,在“十七年文学”中由最初的欲说还休到几度变形登场,最后都不约而同地把描写的重点转向了城市日常生活的想象上。选取“十七年文学”中三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领略“十七年文学”中城市文学这一静水深流,触摸到城市文学在当代那微弱而又倔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0.
“十七年”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是无法回避的。文章结合当前的文化语境对“十七年”文学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从思潮、作家、作品三方面探讨教学的可能性,以使“十七年”文学教学既能摆脱以往的政治史模式,以审美、客观的态度去观照“十七年”;又兼顾其特殊的历史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十七年文学始终成为评者谈论的资源.尤其在当下,对十七年文学的重评与审视在学界已成为一股新的热潮.大家呼吁重返历史现场,以科学的态度、客观的视角重新发掘十七年文学的精神价值.文章以十七年时期政治运动和文艺政策为纵坐标,以具体的作品为横坐标,在条分缕析中窥探十七年爱情小说与爱情书写存在的历史可能性以及应景而生、模式化的存在状态与书写状态,在耙梳整合中新寻十七年小说的爱情书写所体现出的文学、史学价值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通过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茹志娟的《百合花》、宗璞的《红豆》。  相似文献   

13.
十七年文学虽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缺陷,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十七年文学的特征:文学对政治的暧昧;城市的隐匿;民间化倾向。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文学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作家的个人经验进入作品的方式,作品对作家经验的改写以及改写的标准目前还没有引起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从作家的经验及其在文本中的改写入手,寻找十七年作品中作家修改自身体验的共性与个性,并进而把握十七年文学背后的时代精神的主流,对于推进十七年文学的研究,无疑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十七年文学的特点是一致的。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有:坚贞不屈的女英雄、革命母亲、成长中的知识女性、舞台艺人等。这些女性形象尤其是革命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女性形象的尚欠丰富多样则是十七年文学的遗憾。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史叙述的角度,我们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学界对十七年文学的历史评价迥然有异。而作为一种复杂而真实的文学史存在,对十七年文学任何形式的体制性批评或许都是片面的。今天的我们更应该重返历史现场,建构对于十七年文学较为客观公正的整体认知。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给人的印象是英雄的文本、革命的文本、无性的文本,所以作为文学一翼的女性文学始终没有被另提别论,以至有人认为“十七年”不存在女性意义上的文学,戒除对“女性文学”作过于狭隘的理解,充分考虑“十七年”女性文学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语境,我们方可发现,“十七年”女性文学一定程度上仍然在对社会生活和女性生活的文学表现中,或隐或显地融入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审美经验。与此同时,也应正视它所内蕴的女性主体意识明显缺失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新文艺大系》与《中国新文学大系》在十七年文学的小说篇目编选上,表现了编选者不同的精神背景对同一段文学的不同讲述,以及编选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规训,在谁的十七年文学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归属的差异与分歧。我们应该以客观的目光去正视这段历史,靠近这段真实存在过的文学,最真实地还原这段文学的历史,从而给予十七年文学以更准确、更真实的文学史定位。  相似文献   

19.
讨论十七年文学如何进入文学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这段时期的文学是否具有文学史价值?许多现有的文学史著作以"文学的自主性"作为衡量标准,从而否定十七年文学具有文学史价值,这种作法是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十七年文学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对这段文学史的"重写",旨在颠覆的是以往政治视角下的文学史观,而非基本的文学史实。但对文学史观的置换,会牵连到文本的选取工作。选取哪些文本入史,其根据应该是作品产生的社会影响。十七年文学史写作的正途,应该是从基本的文学史实出发,回归历史情境,屏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随意臆测历史的思维习惯。  相似文献   

20.
该文立足于教学一线工作,从不同的视角,科学地阐述了如何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十七年文学"的积极性,做好"十七年文学"的教学工作,全面地把握2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