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高校招生》2008,(5):15-17
【版眼】本栏目将为您提供一个同作家、高考作文阅卷老师零距离交流学习的平台,旨在提高您的写作水平。在这里,您既可以与作家同题作文,又能得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亲自指点。为增强同题作文的“可比”性和更加接近高考作文时限,我们对作家的写作进行了限制——不超过一个小时。希望您在写作时也能够遵守。同题限时作文,旨在提升您的写作兴趣,并通过作家作文看到不一样的作文世界;阅卷老师点评,使你真正地掌握作文的提升技巧。  相似文献   

2.
高考作文阅卷归来,脑海中尽是与绿色生活有关的内容,面对千万篇《绿色生活》,不禁感慨我们师生所做的努力,“司马迁、屈原”终于脱离了我们,学生们不缺材料,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事如百仡齐放,甚至有的事例阅卷老师都自叹阅历不如考生。但是在华丽的辞藻和泛滥的材料支撑下,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作文依然糟糕,  相似文献   

3.
笔者参加了今年的山东省高考作文阅卷工作,阅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偏爱古人,一举例就是李白、杜甫、李清照,要不就是屈原、司马迁、苏武、孔子、孟子。这些年来,这些古人长盛不衰,不论什么题目,都能被拿来套一套。考生自己觉得新鲜好玩儿,可是阅卷老师看了无数遍,早就心生厌倦了。  相似文献   

4.
缘起 镜头一:阅卷时,经常看到老师边阅卷边指着试卷上的“×(错号)”抱怨:“这题讲了又讲,怎么还有人错?”“哎呀,现在的孩子,浮躁啊!你就是讲十遍,还是有人没听进去。”  相似文献   

5.
一、错简的文字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屈原作传的人,他写的《屈原列传》,为研究屈原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但传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地方叙述不够明白。有人认为这是司马迁对史实考究不详或文字粗疏所致,我看不一定是这样。司马迁父子相继为太史令,因此能“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掌握丰富的材料。他又游历名山大川,详察细访,使材料更趋真实可  相似文献   

6.
某教师在考前指导时云:考试作文一定要“远看一朵花”。言外之意是,一定要装扮好作文的外观。细细品味,此举既高明又无奈:高明在作文首先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无奈在学生的写作素材贫乏,考试既是针对学生又是评估老师的手段,不美化美化作文的外观,又有何奈!其实,我在此只是想反思一下:学生为何缺乏“写作素材”这一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娜!还是李娜!刘伟!还是刘伟!又是屈原、项羽、司马迁!2011年江苏高考作文的阅卷现场,笔者时不时总会听到诸多这样的低声叹息。的确,无需和其他阅卷老师交流,笔者也早已审美疲劳:于高考前一天法网夺冠的李娜成了拒绝平庸的最大赢家!而2010年上海达人秀冠军  相似文献   

8.
对屈原及其《离骚》的批评,理论界认同司马迁而贬斥班固。比较起来,在对屈原的人格评价上,司马迁虽道出了一些真知灼见,但神化了屈原。而班固虽有贬抑,却区分了诗人的屈原与政治家的屈原,更接近屈原的本来面目;在对《离骚》的评价上,司马迁只注意到了与《风》、《雅》相同的特征,而班固则更多地看到了相异之处,并认定屈原在政治上虽“非明智之器”,但在创作上却是“妙才”。这个评价客观而中肯,是对屈原研究的一大贡献。因此,对班固的上述观点应给予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作者依据高考作文话题的需要,对有关屈原的写作材料作因果分析,从而写出有史论价值的文章。如果能将结句改为“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楚王的昏庸”或“滴水藏海看屈原,我们看到了屈原的自我圣化”,文意就更集中了——在一篇800字左右的短文中,宜集中论“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参加中考作文阅卷,发现仍有不少学生偏爱古人,一举例就是陶渊明、李白、杜甫、李清照;要不就是孔子、孟子、屈原、司马迁。而且不论什么题目,都能拿来套一套。似乎用诗文名旬加以点染,拿中外名人的生平事迹说事儿,  相似文献   

11.
《家长》2011,(4):4-4
老师阅卷时,经常会看到一些答非所问的回答。然而,青岛一名老师在阅卷时却看到一份特殊的“答案”——答题处贴着一张百元大钞。看到这份“答案”,老师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2.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的写作就开始了与高考应试作文的接轨:注重包装,行文充斥大量古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陶渊明再到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乃至蒲松龄曹雪芹,开口曰“太史公”,闭口云“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到蒲松龄的屡败屡战,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3.
个性化写作有规律而无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令峙在《侯鲭录》中讲过:“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这两句诗大约最容易引起考生的共鸣了。问题是什么样的作文最容易引起阅卷老师“暗点头”呢?那就需要研究高考作文的特点。我觉得高考作文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学生都写同一个题目,所以相互雷同、千人一面的现象是难以避免的。那么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作高考作文首先就要研究怎样避免和别人写得一样,怎样写出自己独特的个性来。阅卷老师最看中的是什么文章呢?毫无疑问,  相似文献   

14.
某教师在考前指导时云:考试作文一定要“远看一朵花”。言外之意是,一定要装扮好作文的外观。细细品味,此举既高明又无奈:高明在作文首先要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无奈在学生的写作素材贫乏,考试既是针对学生又是评估老师的手段,不美化美化作文的外观,又有何奈!其实,我在此只是想反思一下:学生为何缺乏“写作素材”这一重大的“历史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为谁而作     
这是作文教学中的一段时话:师:我觉得你这篇文章中司马迁的例子该换一换。生:为什么?这个例子不能证明人生要直面生活的打击吗7师:这个例子有些老套.很多人会用,会让阅卷老师觉得烦。生:能证明观点的不就是好例子吗?为什么老师会觉得烦?师:因为阅卷老师会看很多作文,看多了会有审美疲劳的。所以议论文的论据要有新颖性.让阅卷老师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高考,山东省首次单独命题,作文实行网上阅卷,这给我们的考生提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网上阅卷除了文面之外,还存在着快速阅卷的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取悦于阅卷老师,抓住阅卷老师的心,是考生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文章是由很多“点”组合的,如果能使这些“眼睛”亮起来,考生的作文就会大放光彩。那么,如何才能使作文亮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角度要“可眼”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是很宽泛的,但是考生如果对话题泛泛而谈,往往会像“政治家的眼睛,大而无当”。《围(城》)因此,写作时不要面面俱到,力求“一针见血”。如…  相似文献   

17.
高考作文向来有语文学科“半壁江山”之美誉,更有“得作文者得语文”一说,独享“天下第一题”的殊荣。虽然有些同学已经认识到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但无奈写来写去就是难以打动阅卷老师。可能有的同学对所得不高的作文分数还不服气,说考场写作时,都把自己感动了,有考场座位上的纸巾为证,怎么就感动不了老师?难道阅卷老师都是铁石心肠?  相似文献   

18.
【前言】作为一名高考阅卷老师,每年在进行高考作文阅卷时,最难受的是一篇又一篇文章,用同样的方法,扯着同样的素材,或是老掉牙的名人事迹,或是千篇一律新出炉的“感动人物”,素材里没有“我”的影子,缺少个性色彩;同时,也很少看到别出心裁、巧妙处理素材的佳作。  相似文献   

19.
中考结束,看过今年的满分作文的学生有的不以为然:不过是个别老师的评价而已。的确,考场作文有它的特殊性:它的读者只有两个,一个是考生自己,另一个就是阅卷老师。阅卷老师给你的作文判分,决定你语文成绩的高低。所以,要想取得考场作文的高分,最重要的是要打动阅卷老师。作为中考作文阅卷负责人,我可以教你几招。我们阅卷老师有一个形象的说法: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千万不能给阅卷老师漆黑一片的感觉。也就是说,考场作文必须要有“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所吸引。比如,今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有一篇满分作文——门外又响起了那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轻微的脚步声。我知道,那是爸爸正在黑暗中摸索着准备出门了,而我,则正享受着别人无法理解的父爱。(文章以“黑”作标题,一下子吸引了老师的视线,同时为下文进一步写“黑”作了铺垫。)黑!黑!!黑!!!笔下魔方说实话,我家并不是很富裕,是爸爸拼死拼活挣钱、干苦力,我才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同那些富裕人家的孩子一样享受着幸福和快乐。为了给我多买些营养品,爸爸决意要利用凌晨1-2点钟的时间去卖点...  相似文献   

20.
“阅卷老师,请说出您阅作文卷的真实感受。”面对这样一个话题,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茅盾先生著名散文《白杨礼赞》开头那段描写在高原上看到白杨树的文字,那使作者摆脱“倦怠”,走出“单调”,驱散“恹恹欲睡情绪”的“白杨树”,这段文字所描述的也是我作文阅卷时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