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架阁”和“千字文编次”首见于佛经庋藏 ,本文依据文献记载着重阐述了佛经典籍如何排架、编次的庋藏形式和方法 ,并指出档案架阁管理制度及“千字文架阁法”与之存在的历史联系。  相似文献   

2.
佛学经录在中国古代书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在书目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早的一种专科目录。本文承《佛学经录的起源及其奠基之作——中国佛经目录学新探之一》(见《图书馆界》1985年第4期),对佛教经录的初步发展和现存最古的佛教经录《出三藏记集》作一探讨。一、佛学经录的初步发展产生佛学经录的社会原因,是人们对日渐增多的佛经典籍有了“纲纪群籍”的需要,而佛学经录  相似文献   

3.
傅增湘认定“珊瑚阁”藏书主人为纳兰容若,然证据不足。扬绍和谓:“盖百文敏公旧藏”,却有充分的证据。“珊瑚阁”应是嘉庆年间出任两江总督的百龄之藏书室。文后附《“珊瑚阁”藏书拾录》。  相似文献   

4.
驰名中外的聊城扬氏海源阁藏书的下落.始终为众多学者所关注。本文以“书信总单”、《中国版刻图录》、《楹书隅录初编》及《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的目录为依据.对照说明了当时风传海源残阁所藏二十三种宋元珍本售于日本人的不实传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仔细分析,认为“中经”一词始于三国魏郑默据秘书“中阁”(秘书中最重要、最完备的庋藏处所)之藏而撰之目录《中经》,其本义为“宫禁中之经籍”,泛指宫禁中收藏的各类图书。“中经”一词因郑默《中经》而知名,因目录书《中经》系完全依据秘书“中阁”之藏书而撰,故自郑默《中经》后,“中经”亦成为秘书“中阁”之代称。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是清代编篡的一部巨型丛书,为保存这部丛书,乾隆下令修建内廷四阁和江浙三阁庋藏。文章介绍了《四库全书》贮书阁的建置、《四库全书》的贮藏及其防火意识。  相似文献   

7.
“架阁库”是宋朝首创的档案保管机构,“架阁文字”“架阁文书”是宋朝用于指代保管在架阁库中的档案的专门名词。国内对于“架阁库”“架阁文字”“架阁文书”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本文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整合、新增了一些史料,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地剖析,并纠正了王金玉先生引证的《梦溪笔谈》版本与文字之误等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8.
佛经目录是我国室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我国目录学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曹魏时朱士行的《汉录》,一直到清代智旭的《阅藏知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至今能见到的有《出三藏记集》、《法经录》、《开元释教录》、《阅藏知津》等重要的佛经目录。佛经目录在我国目录学史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近代目录学家梁启超在考证佛学目录后,曾叹息说:“吾侪试一读僧祜、法经、费长房、道宣诸作,不能不叹刘略、班志、荀薄、阮录  相似文献   

9.
《折伏罗汉经》不见于任何佛经经目,亦不被大藏经收录,但是《大正藏》和《卍新纂续藏经》中却屡次征引该经的部分内容。关于其性质,有学者认为其是佚经,有学者认为是别生经或异名,至今学界尚未定论。本文通过佛教类书《经律异相》所保存的《折伏罗汉经》两则故事,对《折伏罗汉经》的性质进行了考证和梳理,考证出其性质当为别生经;并利用佛教经录进一步考证出,佛经经录中的《譬喻折罗汉经》,应该就是指《折伏罗汉经》,两者所指当为同一部经书,即《折伏罗汉经》。  相似文献   

10.
段伟  周祎 《北京档案》2022,(4):54-56
<正>乾隆三十九年(1774),样式雷奉敕仿宁波天一阁营造皇家藏书楼四库七阁,其中圆明园文源阁于乾隆四十年(1775)落成。文源阁内先后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工具图书入藏。咸丰十年(1860),文源阁及其庋藏图书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浩劫中被焚殆尽。文源阁从建成到被焚仅存世85年,其废墟遗存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记忆遗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满文古籍图书定义、辽宁省图书馆入藏满文古籍图书的成书时间、合璧文种、在全国所处地位、四部分类、装订形式、版本类型、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辽宁珍贵古籍名录》等方面,概括介绍了辽宁省图书馆入藏满文古籍图书情况,从近几年来陆续公布的几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辽宁省珍贵古籍名录》中辑出辽宁省图书馆入藏满文古籍入选书目。  相似文献   

12.
四库文化工程与古籍数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晓平 《图书馆杂志》2001,20(11):54-55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宝藏丰富的国家。在总结和继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过程中,人们自然想到先人留下的古代典籍。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自汉以来,史官列其名氏篇第,以为六艺、九种、七略;至唐始分为四类,曰经、史、子、集,而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唐玄宗开元年间收罗天下图籍,分藏于长安、洛阳两地,“以甲、乙、丙、丁为次,列经、史、子、集四库。”从此以后,“四库”成为经、史、子、集四部的代词,也是中国古代典籍的代称。中国古籍有多少?至今仍然是个难以准确回答  相似文献   

13.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6,(5):126-128
扬雄《太玄》的注家甚多,其中司马光《集注太玄经》最为通行。今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司马光《集注太玄经》未见载于古人的藏书目录,此本应当即明清书目所载之"宋抄本"。此本经明清两代藏家辗转庋藏,最终入藏国家图书馆。此本的抄写时期是明代还是宋代,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4.
关于明代进士登科录的流通与庋藏,骆兆平先生已对天一阁藏明代登科录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介绍,并做了初步整理。惜其没有把美国国会图书馆藏13种、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23种和尚未著录的藏于山东省东明县文物所的《万历五年进士登科录》等共37种各类明代登  相似文献   

1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由于文字多是用梵文写成的,在我国古代有“梵本”、“梵夹”之称。从语言学角度看,一事物有两个名称是历史上常有的现象,但从图书史角度来说则颇不寻常。古代佛教文化活动曾在中国版本学、图书学上有着突出贡献,这其中就能昭示一二。 一、梵本 六朝时期汉文佛教著述里,“梵本”一词已经大量出现。在僧祐(445—518)《出三藏记集》中,“梵本”出现多达八十余处。如卷十三《安玄传》:“沙门维祗难者……赍《昙钵经》梵本来至武昌。”《祐录》(学人对《三藏记集》简称)卷六至卷十二共辑录了一百二十篇翻译佛经的序、记,这些序记一般是译经人在译事完毕所作的,其中一些写作年代在两晋,里面也往往有“梵本”之名,可见,“梵本”早在两晋就已是一个常见的名词,它直接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档案春秋》编辑部:贵刊2006年第12期刊登拙作《抢救<四库全书>的陈布雷之弟——陈训慈》一文,有六处将“文澜阁”的“澜”字印成了“渊”字,特此指出。《四库全书》原有七部,即所谓的内廷四阁(北四阁)和江南三阁(南三阁),分藏于“七阁”。七部中的第一部即藏于北京紫禁城的“文渊阁”,文澜阁的那部《四库全书》是藏于杭州圣因寺(现今的浙江省博物馆)的“文澜阁”内。因为原稿上,我用的手写体不够规范,把印刷体的“澜”字写成了“”,也足以引以为戒。此致!礼!编读往来@童然星  相似文献   

17.
以《唐会要》为代表,记载唐代史事的许多典籍都有误将“支度”作“度支”之处.为了保存古籍原貌,出版古籍点校本时,对于这种类型的错误,无论是否铁证如山,都不宜改动古籍原文,最好的做法是在相关处以脚注或尾注的形式标出校勘记.  相似文献   

18.
后湖黄册库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建立于南京后湖小岛之上的专门用来贮藏全国黄册和鱼鳞图册等赋役档案的中央专用档案库房,后湖黄册库各库房册架使用《千字文》编号,但其藏册的编号并未使用宋代以后常用的“千文架阁法”,本文拟从中探寻其原因,以期对今日档案事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一、周永年生平 周永年(1730-1791年),字书昌,号林汲山人。清中叶著名学者,私人藏书家。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山东历城人,其先本为浙江余姚人,自高祖辈始迁之山东历城。自幼好学,过目成诵。据说他四、五岁时,路过书肆,就买了一部《庄子》。“少长,于书无所不窥,而又笃嗜内典,无远近物色梵荚贝叶,庋置所居小楼几半”,  相似文献   

20.
(一)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一卷,是清康熙年间毛扆编写的鬻书目录,嘉庆五年黄丕烈刻入《士礼居丛书》中,流传始广。明末清初,常熟毛晋汲古阁不仅刻书数百种,风行全国,对我国古代典籍的保存和传播,影响很大;而阁藏书籍之精善丰富,更为世所艳称;可惜没有留下完整的藏书目录,不能了解阁书的全貌。《秘本书目》虽只著录毛晋幼子毛辰藏书的拟售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