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伟大的母爱     
徐鲁 《小火炬》2010,(5):8-8
母爱是无敌的。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正是妈妈在孩子的心底种植和培育了第一颗善良和智慧的种子。细心的妈妈会用一言一行轻轻打开孩子的心扉.让他接纳大千世界的种种甘苦.唤醒孩子沉睡的心灵.帮助孩子建立起美好的理想和坚强的信念。  相似文献   

2.
面对千差万别的孩子 ,该怎样进行家庭教育呢 ?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才能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这就需要拥有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沟通。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 ,就要靠沟通。今天的孩子是中国第一批在电视机和电脑前长大的孩子。虽然住房的空间越来越大 ,但孩子与父母沟通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慢慢地 ,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形成了不健康的心理。与成人沟通 ,是今天的孩子 ,尤其是独生子女的精神需要。他们从小生长在“成人世界”里 ,是家庭的“个体户” ,他们渴望被尊重、被信任、被理解 ,更渴望与父母沟通 ,与…  相似文献   

3.
吴小丽 《早期教育》2005,(12):29-29
父母体罚孩子,往往源于一时冲动,但是向孩子道歉或对孩子更加关心,都不能弥补孩子因被体罚而造成的心灵创伤。经常体罚至少会引起孩子以下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相似文献   

4.
《考试周刊》2019,(A0):4-5
文章提出了家庭教育才是教育之根,而品格教育又是教育之根本。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者通过从家庭环境、父母的言传身教、利用书籍,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带孩子走进社会,服务他人这几个方面分析了父母如何培养孩子的品格。教育的法宝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一个人品格如何,对一生有重大的影响,因而,对孩子进行品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使儿童心灵中埋下一粒粒小小的种子,慢慢地就会长出茁壮的幼芽。  相似文献   

5.
张爱菊 《家教世界》2013,(10):31-32
教育专家陈鹤琴认为,孩子幼小的心灵极易受到挫伤,任何粗暴武断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用温和的方式,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教育孩子要动之以情,这样能够事半功倍,收到积极的效果。温和的春光照耀孩子幼小的心,孩子才会在轻松环境中愉悦成长。"每年的九月一开学,许多孩子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这个小"社会",这是孩子们第一次离开父母过集体生活,面临着从一个熟悉的小天地迈进陌生的大环境,从自由自在的个人空间向热闹的集体生活过渡,这对从未离开自己家人的孩子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提到赏识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一味地夸奖、赏识。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赏识教育就是父母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教育;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规律的教育;是让父母孩子都学会跷起大拇指的教育;是化解孩子心结,让孩子心灵有个家的教育;是唤醒天下父母,让父母领取合格证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用赏识的目光看世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自己快乐并带给别人快乐的教育;是让孩子学会与人和谐相处、做人中人的教育;是呼唤善良,启迪智慧的教育;是让人学会感恩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父母必读》2009,(5):138-138
父母有多爱孩子,孩子就有多爱父母。在孩子心灵的深处,一直由父母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只是父母常常不知道而已。人们通常会把父母的父母叫做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但是也有例外,套用一种国外的说法就是:孩子是父母的父母!  相似文献   

8.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仅要关照好孩子的生活起居,更应是孩子幼小心灵的呵护者,要学会选择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努力扮演好家庭教育者这一角色。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往往暴露出性格心理上的缺陷,他们在不经意间扮演了伤害孩子自尊扼杀孩子创造力的角色,这实际上是对孩子的粗  相似文献   

9.
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教孩子做一个心灵美的人,是家庭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是父母最重要的职责。现实生活中,有些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衣食等物质生活很重视,而对孩子心灵的塑造、培育工作则往往不够注意,甚至根  相似文献   

10.
爱是生命的火花,真善美是人生的追求,自由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将自由、尊重、关爱与和谐给予每个孩子,让他们从小能在自由中哺育创造,在尊重中培养自信,在关爱中感受幸福,在和谐中健康成长。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蕴有极为细腻、敏感而又善良、爱美的琴弦,让我们像钢琴家熟悉每一个琴键那样去了解每一个孩子,去谱写人生的第一乐章。我们是道德情感教育论者,智慧之真、道德之善、心灵之美,需要从小培养。完美的人格,源于父母之爱、师生之情、伙伴之亲、祖国之恋,它始于婴儿的依恋、幼儿的自信、童年的幸福、少年的自尊、青年的使命。教育的生…  相似文献   

11.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错.我说,父母应该是雕塑家.他们雕塑子女的品行,雕塑子女的个性.不同的雕塑家创作出不同的作品,有精雕细琢的杰作,也有粗制滥造的泥胚.一言以蔽之,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塑造孩子的心灵以及未来.  相似文献   

12.
温乃鹏 《家长》2011,(1):43-43
鲁迅先生说过,塑造孩子,最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心灵。孩子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等待着父母去描绘。为人父母者,请牢记:让孩子拥有一颗感恩、善良的心,就等于给了他一个光明的未来。  相似文献   

1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全心投入。这一方面源于父母的职责;另一方面,父母如果希望收获孩子健康成长这枚果实,就必须像勤劳的农民照料自己的庄稼一样对待自己的孩子,投入到孩子的生活中,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全心投入孩子的成长就是要强化父母的教育意识,意识到家庭教育在每时每地都在进行着。本期"焦点"探讨的是厨房中可以进行的教育。这也是生活教育的一种。生活中的教育需要的是父母有抓住一切生活中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意识。这是家庭教育的特  相似文献   

14.
郭红 《山东教育》2008,(7):95-95
我们做父母的,在希望做孩子的“良师”时,更应该想想怎样成为他们的“益友”。因为,父母要能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对父母更有依赖感,更倾向于和父母交流、沟通。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这种交流是很珍贵的,在交流中亲情会不断加深,孩子对于父母会更加敬重和热爱,他们对于父母所做的事情,尤其是为了他们而做的事情,也容易理解,那么,“代沟”也将更少产生。因此,父母不能只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还要想到和孩子在心灵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15.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首先面对的就是自己的父母,即使孩子入学后仍有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教育者如果能够架起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桥梁,协同合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天下做父母的,大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而孩子做事不断的成功则是“成龙、成风”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童年时期是人生做重要的时期,它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阶段,而其本身就是一个真正的、光明的、新颖的、独特的生活时期。因此,孩子怎样度过童年时期,在这一时期里谁手把手地引导他们,他们的头脑和心灵从周围世界吸取的是些什么东西——今日的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这一切。”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父母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从小具有成功感,而不要让失败和困惑阻止他们向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回音壁     
正亲子阅读是一座桥,用文字连接起父母与孩子的心灵。它可以是床前的精选故事,也可以是炉边的哲思小语。它可以让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它可以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它还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相似文献   

18.
一位叫作詹姆斯的教育家,讲过这样一个观点:在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最重要。而父母怎样爱孩子的“身教”,将决定孩子怎样面对生活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在我小学3年级时,全家从安徽迁回上海,比以往都更需要用钱。父母的工资不高,又要养育我和姐姐.经济越  相似文献   

19.
爱的摇钱树     
正【阅读难度:】如果说父爱是一片天,深沉宁静,支撑起整个家庭;那么母爱就是一条河,热烈奔放,涤荡着孩子的心灵;而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敬重,是感恩,是血溶于水的亲情。在这个充满感恩之情的六月,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向父母表达我们的爱!  相似文献   

20.
万霞 《辅导员》2013,(3):45-46
由于工作竞争的压力.许多父母把孩子的时间填得满满的.对孩子的教育是如何考上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在孩子心目中,我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理会,甚至为所欲为。在父母心目中,你只要学好了,别的都不用管,自己任劳任怨。孩子不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一片苦心.父母不理解孩子为什么不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恶性循环.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作为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帮家长和孩子建立起这种沟通.就从一年级开始。从现在开始,让沟通形成一种习惯。第一阶段:教育孩子学会感恩。我发出"感恩与期盼"的倡议。请家长写出在抚养孩子过程中最感人、能震撼孩子心灵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