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先秦诸子百家文化以及儒道释三家的文化传统。我国慈善大家熊希龄有言:"孔教言仁,又曰博施济众"。孔子的慈善思想同样是以"仁"为其思想核心。孔子的慈善思想理念主要从执政者和个人的两个角度出发,其主要内容通过"爱人"、"惠民"、"均贫富"的主张以及义利观和大同思想进行体现。孔子的慈善思想理念对于历史上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对于我国当代慈善思想的塑造以及慈善事业的发展仍有裨益。  相似文献   

2.
宗族慈善是中国古代社会慈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当时的基层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宗族慈善的思想基础主要是基本贯穿中国传统社会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等核心思想、慈善理念指导和支撑了宗族慈善。即使是在慈善事业大兴勃发的今天,这些理念和宗族慈善方式仍然有着发挥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来加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人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中国传统化和古代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不同派别,如儒、墨、道都曾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则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某些资源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以便能进行更深入广泛的讨论。[编按]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慈善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原有的慈善思想受外力的冲击和影响,由传统向近代嬗变,最终形成了具有崭新内涵的慈善思想。教会在华兴办的慈善机构,是中国人了解西方社会慈善事业最直接的途径;西学报刊的传播,使国人对西方各国慈善福利事业有了清晰的了解;部分中国人海外的亲身见闻促使人们对于慈善的认识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以洪仁王干、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习他们的慈善与社会福利思想,形成了各自的慈善福利观。这时期我国慈善福利观也呈现出古今贯通,中西汇聚的特点,并影响和促使了慈善事业向近代化与制度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5.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6.
所谓慈善教育思想,就是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思想。熊希龄的慈善观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与特征:一是重视宗教,以宗教作为改造世道人心的工具;二是重人道、轻名利、尽义务,以此三者作为办理社会慈善的精神和原则;三是重视教育,以教育作为慈善事业的主要面向。熊希龄慈善教育思想的主要目标在于教养孤贫,使孤苦儿童能与富人家子弟同享教育之幸福,以培养孤贫儿童能够自食其力和成为健全国民为其特征。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内容极为丰富。但最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在熊希龄的慈善教育思想里,最为生色的还有对于婴幼教育的重视,即所谓慈幼教育。  相似文献   

7.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来加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人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不同派别,如儒、墨、道都曾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则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某些资源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以便能进行更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劳动观是我国劳动文化得以延续的基石。儒家的“重义轻劳”、墨家的“重农重劳”和中国佛教的“农禅并重”是中华传统文化对劳动态度的三个基本维度。儒家提倡道德至上;墨家重视劳动,主张劳动人本论和劳动精神论;中国佛教提倡的“农禅并重”,主张劳动与修行二者统一。挖掘中国传统劳动观的优秀思想内涵,能够为坚定农民主体地位提供文化支撑,为推动劳动教育提供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9.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来加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人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不同派别,如儒、墨、道都曾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则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某些资源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以便能进行更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把构建和谐社会摆在如此重要的地位,并作为党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来加以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理论创新意义。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社会理想。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变革,一个多元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人们在追求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宁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社会,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思想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不同派别,如儒、墨、道都曾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理想,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则是它们共同的目标,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某些资源依然能够为我们当今社会提供重要的启迪和借鉴。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为此我们组织了这次笔谈,希望能够引起学界的关注,以便能进行更深入广泛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他使人们思考的目光从自然转向人自身,从寻找外在的根本目的转向追求内心的提升,提醒人们树立善的生活目标与培养崇高的人生意识,时刻审察自己的灵魂,使自己过上美与善的生活。其思想对当下的道德生活与人生目标的确立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仁论及其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第一个把“仁”纳入大道的范畴和大道联系起来思考的思想家。把“仁”纳入大道的范畴 ,这从本质上提升了“仁”的品格 ,从内涵上扩大了仁的人性表达 ,是真正意义上的仁论本体论思考 ;老子“仁”的本质特征乃自然无为 ,这是老子仁论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 ;老子仁论思想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 ,其思想奠定了中国仁学发展的基础 ,儒家仁学发展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这与老子的仁论思想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主流刑法思想是慎刑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主要受人本主义与民本思想、仁政说和人性论的影响,并在立法和司法中体现出来。对这一理念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司法文化及其历史价值的理解,而且对建立当代法治社会和政治文明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道两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中国古代文论在概念的应用乃至体系的建构方面紧密相关。追寻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阐释其在塑造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心理结构和艺术审美理想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期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的政治思想是对以往儒学政治思想的一次总结和发展。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末世统治,周太谷针对现实,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主义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仁政”的施政主张:他的这些思想主张超脱了以往儒家政治思想的高度,是向晚清改良主义思想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16.
在屯堡文化事象中,无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还是提倡"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思想都得到很好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屯堡文化不仅与传统的中国哲学思想密切联系,而且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浓厚的哲学意识,具有丰厚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行观,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以仁、义、理、智、信为核心。现代化背景下的晚清时期,社会急遽转型,桐城派教育家经世致用,与时俱进;但一直坚守儒家德行观,竭力推行传统的德行教育。以桐城派教育文献分析为基础,结合教育家本人和教育对象生动事例的分析,归纳出进德尚志、奉公勤业、修己治人等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孔子在"仁"和"礼"的基础上,提出"德主刑辅",主张以"德政"为手段,恢复"礼治"秩序,董仲舒从"天道"出发,以"三纲五常"论为基础,提出"阳德阴刑"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由孔子创立的儒家法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唐渡 《中国德育》2008,(3):45-47
中国道德文化源远流长,孔子提出了“智、仁、勇”之“三达德”基本道德规范体系。孟子观念与孔子一脉相承,并将其发展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系。汉代董仲舒在继承孟子“四德”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增加一条“信德”,形成“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伦理框架。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