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学从1922年到1925年,“先后成立的文学团体不下一百余”。在众多不同倾向的文学社团中,“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与“为艺术”的创造社是最兴盛和最繁荣的。乡土文学则是与“为人生”派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创造社作为留学生文学社团,具有双重的局外人(边缘人)身份。这导致了一种“局外人情结”。创造社成员弃“实学”从“文学”。同文学研究会等的论战,后期转向“革命文学”都有这一因素的作用。这对其文学思想和艺术生命,对文坛的格局,新文学的发展与演进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文学研究会对"文学为人生"的自主阐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研究会倡导“文学为人生”,是为了对抗具有整体性的中国旧文艺观,为中国文学的整体转型奠定基础.而不单单是为了树立一种局部的文艺思潮观念。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论争主要是围绕着新文学建设思想的差异展开的。文学研究会不仅对“为人生”的文艺思潮语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转换.而且试图通过倡导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为中国文学引进一种理性认知精神。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这个以小说闻名于世的“五四”新文学巨匠,离开我们己经三十七年了。至今人们提起这个名字,仍然忘不了他是当时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一位主要发起人,而且是在小说创作方面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代表,在二、三十年代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尽管三十多年来,人们对其作品和人品的评价仍然是仁者见仁,  相似文献   

5.
创造社在大革命失败后,实现了“方向转换”,开始了所谓创造社第三期(即后期)的革命文学活动。后期创造社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可以说学术界至今存在着较大的误解。笔者想结合创造社“方向转换”的历史过程,着重就这个问题作些探索,以就正于学术界。创造社“方向转换”的核心表现在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上,即对前期创造社文学的“自我表现”的主张的否定。“自我表现”是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如果说,前期创造社在某些具体的文艺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的话,那么在文  相似文献   

6.
<正> 一个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是后人凭主观好恶评定的,而是根据作家本人的全部文学实践活动体现出来的客观价值自然表现出来的。衡量一个作家对新文学的贡献,主要看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给新文学增添了哪些艺术特质,它的艺术独创性在哪里,它在当时和对后人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将循着这样的思路来探讨一下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时新文学的贡献。 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过后,新文学由主要是破坏走向建设的时期。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开始文学活动。他光后写了3篇小说,并以  相似文献   

7.
创造社的批评始于翻译批评。翻译文学批评是创造社在现代文坛上"杀出一条血路"的利器。与文学研究会侧重于翻译选材、翻译目的等宏观批评不同,前期创造社同人在翻译批评方面采取了微观批评的策略,即从具体的错译误译入手展开批评,兼及译者素质。翻译批评中紧紧抓住译文的对错问题不放,充分展示自身卓越的外语水平和翻译能力,在现代翻译界乃至整个现代文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客观上有利于现代文学空间话语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自然主义论战”主要集中于1922年至1923年。1922年第十三卷第2号《小说月报》上,沈雁冰发表致读者信,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文学“不宜拘泥于某种主义”的说法,鲜明地提出“中国文学若要上前,别自然主义这一期是跨不过的。”由此引起许多读者来信,发表各自对自然主义的看法。创造社的作家们也就此问题在自己的刊物上发表文章,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现点。这次论战,区分了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异同处,认识了自然主义在中国新文学现实主义流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今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创办《创造》季刊之前,前期创造社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抑或变数。创造社同人有着与文学研究会并峙称雄和"急挽狂澜"于新文化运动的大抱负。办刊焦虑、创造"新文学"的热望和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决定了他们在新文坛中"独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爱伦·坡的名诗《乌鸦》在我国的早期译介过程中,受到我国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与文学构建的影响,在我国新文学发展脉络中具有隐含性的前奏意义。《乌鸦》刚译介到我国,就引起了以《创造周报》、《文学周报》等刊物为中心的翻译大讨论,从《学衡》、《沉钟》、《真美善》推出的重译和茅盾的“拟写”这些翻译现象中,反映出我国早期知识分子于传统与现代的种种困惑中不同的文化选择以及在不同的文学立场上建构新文学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是“五四”新文学时期从西方传入中国文坛的重要的文学潮流之一。但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本土的生长环境及其发展情况来看,本土化后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形成了自我独有的特征。通过对浪漫主义思潮的代表者创造社的分析可以发现,“五四”时期现实环境因素和文学家们的存在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人格等,共同酝酿的现代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独有特质是审美政治化﹑现实化。  相似文献   

12.
在二十世纪初,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它为中国现代文坛增添了光辉,给中国文学增加了宝藏。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现代文学要是没有创造社出现,那将会逊色得多,至少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会有很大的空白。创造社是在饱吸了外国文学的养料后破土的,它的身上,有鲜明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特色,那就是自然主义、“私小说”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使得创造社的早期作家们纷纷写出了不少风格与之相同的小说。他们的作品显示出日本“私小说”的特征,在当时具有很大的震撼作用。那么,产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新文学黎明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最为绚烂,依据作家接受文学影响的不同和抒写对象的差别,呈现出多种色调和追求,晶化为文学,流派的则有自我小说派、湖畔诗派和新月诗派。创造社张扬浪漫主义。郭沫若以英雄格调创作诗集《女神》,如同云海朝霞,突进的狂飙,鲜明地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这种胸襟在当时少有同调者。  相似文献   

14.
五四以后,我国新文学社团林立、作家辈出,这一繁荣局面的出现,和努力吸收异域的营养是分不开的。作为重要新文学社团的创造社,在它发展的三个历史时期中,都极为注重译介外国文学,并都有显著的成绩。(一)前期创造社的译介仅就前期创造社的刊物和丛书统计,译介涉及众多国度。但俄国、波斯、印度的作品,译介不多,他们大量译介的是英、法、德三个国家的文学。如英国文学,译介了葛雷、拜伦、雪莱、济慈、罗塞蒂、王尔德、道生等人的作品,法国文学,译介了拉马丁、都德、莫伯桑、法朗士、罗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学是中国近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意义。从五四新文学运动起,白话文学和翻译文学开始在中国文坛占据重要地位。文学研究会是新文学运动的主流与代表,创造社则是对五四文学的重要补充,这两个社团的文学观与翻译观以及二者间有关文学与翻译的种种论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翻译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作为文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一的翻译家郑振铎一生对俄国文学、印度文学和希腊文学的译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也为我国的翻译理论构建提出了独到的、颇具生命力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华文文学学科命名争论的焦点,始终未曾脱离学科自身的定位问题,并指涉海内外华人文化心理归属的多种纠葛。由英文词Sinophone literature翻译而来的“华语语系文学”一名不仅在语言学概念上难以成立,更有意回避并模糊了汉语的“同一性”和“普遍性”,其文化心理逻辑值得警惕。“汉语新文学”的提出,意在以理论建构的方式,对“华语语系文学”作出了迄今为止最有力的反驳和“抗争”,同时又强调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新文学”传统的文化历史意义和价值表述。尽管“汉语新文学”这一概念开辟了海内外汉语批评界走向理论对话的新途径,但仍难以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名称,标举“世界性”特征的“世界华文文学”与稍嫌冗长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之名称也将长期并存。纷繁复杂的学科命名背后,孕育着学术创新和学界“百花齐放”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7.
历史让泰东书局与创造社产生了合作的契合点。创造社借力泰东书局在新文坛上夺得了文学话语权,泰东书局依托创造社几个刊物和“丛书”获得了生机。但各自的价值标准又让双方分道扬镰。  相似文献   

18.
“五四”之后,中国文学界形成两大派别。“文研会”与创造社文学主张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它们反封建和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皖西“未名四杰”指安徽霍邱籍的革命文学家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和台静农4人。他们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社团“未名社”的骨干力量。在鲁迅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未名四杰”翻译出版了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苏俄及东欧文学作品,不仅为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作品,而且为其提供了艺术技巧与范式。“未名四杰”的革命文学翻译继承了鲁迅的文学理念和文化品格,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对“未名四杰”革命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严肃认真、有错必纠的严谨文风;三是提携新人、泽被后学的文化传承精神。  相似文献   

20.
“明天社”是继“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后的第三个新文学社团。“明天社宣言”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和文学革命的方向一致的。“明天社”的领衔发起人、社务联络人及所出版的五种“明天社丛书”的著译者,均是皖籍青年作家。“明天社”后因种种原因而解散,但作为“明天社”发起人的皖籍青年作家们,在他们分别参加了“湖畔诗社”、“语丝社”、“未名社”之后,仍为实现“文学界成长的明天,光明的明天,发荣的明天”而努力着,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