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译家之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日本《读卖》月刊1994年1月号说:“二十世纪在文化方面没给我们这一代留下多少有益的东西。”在文学方面呢?符家钦《记萧乾》40页上说:“《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传世名著,与《约翰·克里斯多夫》、《追忆逝水年华》等被公认为20世纪的奇书。”这三本奇书是不是二十世纪给我们留下的传世名著呢?说来也巧,我和这三本书多少都有一点关系。我曾参加过《追忆逝水年华》第三本的校译,现在正重译《约翰·克里斯多夫》,只有《尤利西斯》这本“天书”,  相似文献   

2.
我曾经是心比天高的文艺青年,或许虚荣使然,而不愿放过任何一个以求知为名进行精神自虐的机会。人家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天书,我毫不退  相似文献   

3.
“恐怕我不懂詹姆斯·乔伊斯”.这是读者带着微笑所常有的报怨。其实,凡是不能理解《尤利西斯》或不能从《室内乐》读起的人,应从他的第一部书《都柏林人》读起,因为它比其他两本书的语言更简洁、凝练和生动。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学名著《尤利西斯》自1922年问世以后,长期没有中译本。1993年底,金隄在台湾出版《尤》的上卷。1994年4月,萧乾与金隄同时在我国大陆翻译出版了《尤》的上卷。1994年10月,萧乾与文洁若夫妇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1996 年,金隄译的全译本也接着上市。  相似文献   

5.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6.
世界文学名著《尤利西斯》自1922年问世以后,长期没有中译本。1993年底,金陧在台湾出版《尤》的上卷。1994年4月,萧乾与金陧同时在我国大陆翻译出版了《尤》的上卷。1994年10月,萧乾与文洁若夫妇合译的《尤利西斯》全译本率先出版;1996年,金隄译的全译本也接着上市。  相似文献   

7.
芦婷婷 《大观周刊》2011,(44):163-16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无论在语言表达,还是情节描述上都达到了至高的水平。《红楼梦》的两个知名的英文译本——分别是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及大卫·霍克斯译本,亦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红楼梦》第三回两个英文译本,从人名翻译的角度进行差异对比及赏析,对两个译本所选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8.
张小龙 《大观周刊》2012,(27):14-14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他在1827年发表的《序言》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 原则。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在《恶之花》这部诗集中浓缩出他的艺术主张—“以丑为美”。两种文艺观既存在着内部“和谐”一面,又呈现出各自“不和”的特质。本文欲从两人“美丑”文艺观中的“和”与“不和”两个方面具体论析二者之间的共性与区别,从而对两种文艺观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汉译最多的著作——足见汉语知识界对这本书青睐有加。最早的中译出自鲁迅之手,名为《察罗堵斯德罗绪言》,顾名思义,只译出前言10篇。《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第一个全译本出自萧赣之手,以文言翻译,由上海商务印书馆于1936年3月出版,不过,被施蛰存讥为“笑掉牙床”,随后各种译本不断。晚近,连续问世两个新译本——钱春琦译本和杨恒达译本,  相似文献   

10.
甄西 《出版参考》2010,(11):41-41
“喜羊羊之父”黄伟明,出生于广州的一个艺术之家。在父亲和哥哥的影响下,黄伟明三岁时就迷恋上了画画。那个时候,他的生活中只有两件事:一是画画,二是看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谈》《三个和尚》《没头脑和不高兴》等,黄伟明一直都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1.
目前翻译著作中的问题,很值得注意。我国颁布著作权法以及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以后,翻译著作大为减少.有的出版社减少90%。但是,出版社为了取得经济利益,一些名著又重复翻译,甚至全集也有两种版本,使读者难以挑选;更有甚者,有的将旧译改头换面,或东一段西一段,择拼成新译;还有在版权贸易上,对一些畅销原著在外商面前互相竞价,抢购版权。 原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家绿原在《出版广角》(1997.1)中著文《文学翻译工作浅见》,对翻译著作出版中诸多问题提出意见。他觉得翻译著作要有统一规划,分工负责。他说。前不久国内两个《尤利西斯》译本打官司,闹得在香港和美国都为之沸沸扬扬、有一  相似文献   

12.
让世界了解中国──读《屈原诗选英译》陶莉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呈欣欣向荣的景象,许许多多的中外名著译本成了译界繁荣景象中的璀璨明珠。而经典作品,尤其是中国学者对中国古典精品的英译更是格外夺目照人。《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中译本的出版,《诗经》、《易...  相似文献   

13.
做创新型的现代策划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出版界近些年来似乎有一种通病:出书重复、雷同现象严重。据报道,自1978年至1996年上半年,有34家出版社出版了53个《红楼梦》版本,有38家出版社出版了51个《三国演义》版本,有23家出版社出版了27个《西游记》版本。其他书种也相仿,只要是投入低、预测不赔钱的,就放手出版。《红与黑》有16个译本,《简·爱》有7个译本,连《莎士比亚全集》,竟然也有6个译本。选题策划最怕无个性、无特色。一味地翻印,争抢出版资源,其结果只能导致出版的结构失衡,造成同类书重复、撞车,浪费出版资源,同时丧失一部分消费者,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大打折扣。解决此类低水平重复出版现象的办法是现代编辑要有敢为天下先、领先一步的创新意识。传统编辑只从事文字工作,是语言、修辞方面的专家,是某一具体学科的学者,是学者化的编辑,“来稿  相似文献   

14.
新书·点评     
《失落的天书: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刘宗迪著,商务印书馆,2006.12《失落的天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山海经与古代华夏世界观》。看了这个书名,读者肯定会想,作者所谓“天书”,旨在点明《山海  相似文献   

15.
惟学是智     
参加了军报两届函授学习,我现在向函授中心汇报自己几年来的学习体会与收获。每月准时收到《军事记者》是我最高兴的时候,因为《军事记者》说出了报道员的心里话,理解一名报道员的感情,更是贴心的好伙伴,指导我一步步走向成功。我有很多感谢的话想说,因为我的成功与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这也是我能走上报道员这个岗位的原因。2000年,连队派我参加我部举办的报道员培训,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与新闻结识。什么及时、迅速,新闻的五个“W”,对我这个门外汉简直像天书一样,当我将第一篇自以为是的“稿子”交给报道干…  相似文献   

16.
里尔克并没有写过一本名为《艺术家画像》的书。以这个书名出版的这部书,实际上包括了里尔克的两本书《沃尔普斯维德画派》和《奥居斯特罗丹》。最先起意将此书收入“经典散文译丛”是选中了前一种,后因字数不足,而将已出过一个译本的《罗丹》补入。等到书稿编辑完成,回头再看书名时,“沃尔普斯维德画派”这名既长,且拗口,还陌生。责编来跟我商量取什么名好。为通俗起见,拟了个“艺术家画像”,只不过是对两本书内容的概括。当初,里尔克应出版社之邀撰写艺术家评传时,“一半是乐趣,一半是苦役”。因为当时诗人衣食无着,为挣碗饭…  相似文献   

17.
来春燕 《大观周刊》2011,(47):12-13
本文从“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浮生六记》的译本进行对比,试图从这个角度找出两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8.
引子——一次短暂而曲折的读书经历现在国内正流行着美国文学中的一本独特的、卓越的名著——《瓦尔登湖》.我也跃跃欲读,5月初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借了两本梭罗的《瓦尔登湖》译本,又从网上下载了最有名的徐迟的译本.为了能够读好这部难读的书,我初步对照了三个译本,从中选择了徐迟的译本和王光林的译本(长江文艺出版社,武汉,2005年)作为阅读本,以徐迟译本为主,碰到不容易懂的地方,再对照王光林译本.这种做法还真管用,帮助我解决了几处难题.我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翻译确实是一种再创作的智力劳动.我首先仔细地阅读了徐老的《译本序》.徐老在《译本序》的开篇就讲:"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我已经退休12年了,对名利早已心如止水,对家庭、子女也心意满足,安安静静地读书有四五年了,我自认为已经达到了徐老对读《瓦尔登湖》的要求.可谁曾想到,读第一章"经济篇"就卡壳了,总感到读的内容似乎不进脑,引不起兴趣,不知所云,硬着头皮读了一半,实在读不下去.  相似文献   

19.
沈阳市有过3年教辅书编辑工作经历的杨宏宣称,他自己没教过一天书,最快的时候却3天就能编出1本教辅书,从小学到初中的都编过.他说,自己原来供职的单位,一个学期能编300余种教辅书,再通过买书号的方式,给教辅书安上合法的“身份”.(3月4日《北京晨报》) “3天编1本”,编教辅书竟然是如此速度,令人惊讶.  相似文献   

20.
赶的"场子"多了,难免有不务正业的感觉.咱是个读书人,不读书咋行呢?机会未了——趁教育部评高校优秀成果奖的机会,我狠狠看了几天书.有这样两本书,让我生出不少感慨,一本是《火塘·教堂·电视——一个少数民族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研究》,另一本是《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