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歌》,又名《童痴二弄》,由明苏州著名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蒐集、整理而成,被誉为“苏州歌谣大总集”。全书共10卷,卷一至卷九为《山歌》,卷十为《桐城时兴歌》,总计收入民歌380首。冯梦龙在辑集、整理山歌时,态度严肃慎重,在校录《山歌》歌词末,附有他自己的评注,除了注明因流传而产生的异文,还注明出处、作者,指明经过文人润色的事实。对《山歌》的语言、文字、习俗也作了一些注释(或用眉批)。因而《山歌》为后人提供了可靠的、较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崇祯本《新刻批评金瓶梅》在中国小说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该书的写定者、批评者及其与张竹坡《第一奇书》的关系等,进行了具体讨论与论析。认为:(一)沈德符、冯梦龙、李渔诸说都不能成立;(二)该书评点者对《金瓶梅》的思想认识、艺术体认等方面给张竹坡以直接影响;(三)张竹坡《第一奇书》大量保留该书评注的事实反映了两位批评家在小说艺术审美方面的相同与共通。  相似文献   

3.
本文旨在论述汉乐府民歌的审美特色和艺术成就。文章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诗经》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比较,探讨了乐府民歌与《诗经》民歌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独创性及其社会文化根源,从而指出汉乐府民歌独特的艺术成就在于:把人物形象作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对象塑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着重表现人物直面现实的浪漫精神,达到了绘形和传神、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民歌是语言民俗的一部分,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民俗事象。以冯梦龙《挂枝儿》、《山歌》等为例,可以考察明代民歌中的多种民俗如婚恋民俗、信仰民俗与生产民俗。研究明代民歌中所蕴含的民俗事象有多方面的意义:明代民歌与民俗是紧密结合的,对民歌与民俗进行综合考察是中国历来的优良传统;明代民歌有助于明代民俗语言的研究;明代民歌中的民俗事象的解读有助于对明代民歌的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5.
明代民歌在中国文学演进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晚明文学新思潮的关系,向来是文学史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具体文本入手,确认"民歌"乃本土词汇,非外来语;民歌与散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民歌乃文学史、文化史研究之珍贵资料;冯梦龙辑《挂枝儿》原作《打枣竿》等。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文学、民俗学、文化学多种角度对抗日民歌《十二月》给予审视和发微;立足于古典文论,对《十二月》的艺术手法进行探讨;结合中西诗学理论,揭示民歌的艺术生命力之所在;既从整体上把握了《十二月歌》这一传统的民歌形式,进而把握了《十二月》这首抗日民歌对传统民歌的继承和超越,揭示了它作为新体民歌的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歌起源于劳动,来自社会生活,从《诗经》、汉魏乐府民歌传承下来的两淮民歌,形成以反映民间生活、展示社会风俗、歌咏爱情婚姻为主调。从艺术形式上看,两淮民歌由三言、四言,向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发展,在延续发展中,又出现较多的五句子民歌,从而丰富了两淮民歌的歌体形态。台静农搜集整理的五句子歌体《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展示两淮风俗民情的民俗学价值,而且具有继承传统民歌艺术表现力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丽芳 《文教资料》2006,(28):36-37
冯梦龙所辑的《挂枝儿》、《山歌》两部明代民歌集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世俗生活内容,表现出强烈的自在、自由的民间精神,为文坛输入了勃勃生机,以其俗而不滥、淡而有味、形拙实巧的艺术特征,在生活的沃土上绽放着绚丽夺目的光华,在中国民歌史上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9.
民歌传播是探索民族文化精神、发现民歌艺术审美情趣、传播民族文化价值、对完整地继承和科学地发展民歌艺术本质的一项必要的行为活动。《中国民歌大会》节目在传播媒体繁荣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传各类传播形式,更加全面、深入、趣味地展示民歌魅力、传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识。本文将从媒介对民歌传播历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中国民歌大会》对民歌传播的选择路径进行探索与分析未来民歌传播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华山畿》作为魏晋南北朝民歌保存在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华山畿》一文不仅尤其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有着十分丰富的民俗内涵.本文试图通过研究《古今乐录》中所保存的"华山畿"相关信息,从南朝巫术治疗、丧葬与婚俗角度分析《华山畿》作为民歌对当时民俗的反应与承载,对文学与社会民俗关系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1.
刘聪 《文教资料》2010,(29):111-112
民歌《挂枝儿》具有丰富真切的艺术魅力,受到市民阶级和文人的追捧,这和它大量灵活妥帖地使用修辞手法分不开。本文以冯梦龙辑评《挂枝儿》里的民歌为例。主要分析比喻、比拟、夸张、衬托这几种修辞格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诗歌主题鲜明,意蕴深邃。探索诗中的声韵形式,对诗歌进行审美解读。有利于我们深入挖掘诗歌的语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生态美学理论对《聊斋志异》进行分析,揭示了作者"倾听自然--欣赏自然--化为自然"的生态观.《聊斋志异》重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显示出难能可贵的生态美学价值.它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独有的审美心胸与追求和谐的审美趣向,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天人关系的传统,与自然平等对话.  相似文献   

14.
周曰校本和夏振宇本《三国志演义》是《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中相对更为历史化的两种刻本。在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刊刻者参考理学家的历史论著,依照史学体例,对小说进行了大量的评注。这两种刻本的校订刊行虽未明确标出“评点”、“批评”字样,但在某种程度上已具备了评点本的功能。通过分析两种刻本的评注文字,阐释其受理学家历史观影响下对《三国志演义》小说的历史化评论,揭示其在小说评点学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冯梦龙是明代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杰出编辑家。他重视民间文学,主张作品应抒发民众的"真情",他忠实记录、悉心评注、力求保持民间作品原貌以及作品要"适俗"即符合民众的审美趣味的编辑思想,对当代民间文学作品、大众文化出版物的编辑出版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明代俗文学大家冯梦龙的研究中,有些问题至今尚无明确答案。如《挂枝儿》的成书时间,冯梦龙与名妓侯慧卿的恋离原委,就是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的两个问题。《挂枝儿》一书不仅保存了大量明代的民歌资料,还记录有冯梦龙早年的冶游生活;而冯氏与侯慧卿的恋离更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自失慧卿,遂绝青楼之好”,他的大量著述都是在这  相似文献   

17.
《上邪》是汉乐府民歌《鼓吹曲辞》中的一篇。深挖其中蕴涵的情感审美因子,对于浮躁、功利的现代人来说,具有多重的价值和功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红旗谱》所蕴涵的现代性因素分析,揭示出作者基于一种对未来民族国家的想象立场上的创作动机,并在拉开审美距离后,对其进行审美价值的重新判断。  相似文献   

19.
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中国民歌的精粹,陕北民歌作为主要的音乐构成,是我国主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情怀.陕北民歌通过歌唱的艺术形式较为典型的勾画了陕北人民的生活色彩和内心世界.用极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轻快明亮高昂的风格吸引了大批量的观众.表达了陕北人民质朴纯真的内心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陕北民歌的现实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为例对这一作品进行简要赏析,对陕北民歌的音乐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来表现作品的价值和内涵,实现优秀民歌作品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对临沂民歌的研究,不仅具有音乐价值、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民俗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具有较深的理论意义。对临沂民歌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演唱者、临沂民歌的爱好者提供理论基础,他们可以透过临沂民歌音乐特征更好地对演唱进行把握。笔者选择《沂蒙山小调》这首最具代表性的临沂民歌就其旋律、曲式以及伴奏等音乐构成元素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音乐语言的特征,以期为临沂民歌的研究者、演唱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从而使临沂民歌得以更好地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