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翻译补偿角度,对许渊冲所译《西厢记》中叠字的英译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译者在此译著中运用大量异类补偿的方法成功地补偿了原文中众多叠词所形成的声音效果,指出翻译补偿理论蔚英译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对叠词进行了分类,并针对每一类叠词,提供了在Antconc中的正则表达式,方便各类叠词的提取。基于1对4《傲慢与偏见》平行语料库对翻译汉语文本中的叠词展开研究,发现在翻译汉语中叠词的分布符合Zipf-Alekseev的分布规律,词类的分布同样符合该规律。在了解翻译汉语中叠词分布规律的同时,最终帮助译者更好地使用叠词这一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3.
周义芳 《重庆师专学报》2005,4(5):104-105,107
本文就《西厢记》里大量叠词的运用中叠词艺术所表达的声律美进行了研究,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李清照《声声慢》的四个英译本为例,并以Sperber和wilson所提出的关联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原词中不同汉语叠词的英译进行研究,从而探讨了不同的翻译方式在关联性方面的得与失,以期实现宋词中汉语叠词英译与读者的最佳关联,并能对今后的叠词翻译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赵婷婷  余晋 《英语广场》2023,(17):45-50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考察AABB式叠词在《洛丽塔》黄译本、于译本和主译本中的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三个译本中状语叠词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定语叠词,而且黄译本和主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数量远远超过于译本,因为黄译本和主译本倾向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研究黄译本和主译本中增译的叠词,本文发现主译本在归化的同时,对原著思想张力的还原也是高保真的,而黄译本更偏向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以上差异主要是由AABB叠词的语义功能、句法功能以及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原则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6.
<诗经>叠词是融形美,音美和意美为一体的绝佳的语言艺术.朴实中透着灵动,诗意盎然.首先从汉英对比角度对汉英叠词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同时提供了若干较有代表性的例子,以供赏析.从<诗经>中叠词的具体特征出发,详细探讨了其翻译方法,将其分为两类:普通叠词的翻译和文化叠词的翻译,并提出了各自具体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浅析《诗经》中叠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诗经》中运用了大量的叠词,本文所说的叠词包括叠音词和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诗经》中的叠词不仅是一种词汇现象和语法现象,从语用层面上看,还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段。本文主要探讨叠词在语用平面上的作用,就叠词对《诗经》意象塑造、意境升华、声韵锤炼几方面所起的作用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三美论"为基础,通过实例较为系统地对比、分析、总结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果然精彩纷呈,是其"三美论"的典范,值得广大文学翻译工作者及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9.
王琪琪  高军 《海外英语》2022,(16):40-41+43
显隐性翻译策略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受到目标语的形式与文本因素的影响。以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的英译为例,着重关注显隐性策略在叠词、反复和排比等修辞翻译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发现,总体而言,译者通过增加连词、代词等显性策略使译文更符合英语重形合的特点;对于汉语中的叠词,则选择意译,但为避免儿童文学趣味性的降低,译者采取了押头韵、尾韵等方式进行弥补;对于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手段,译者根据行文需要改变形式,突出语义信息。  相似文献   

10.
《匆匆》是我国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文章朴素缜密、清丽脱俗,被许多翻译家译成英文。本文选取朱纯深和张培基的译文进行对比,从英汉语言音律美的角度探析叠词英译。旨在了解英汉语言的不同音律特征,从而更好地对叠词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1.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叙事诗,使用了2,3节奏形式,结构整齐,乐感明显,读来朗朗上口。诗中“奄奄”、“寂寂”等叠词的使用是汉语诗歌常用的一种表达手段,以增强诗歌的意境和节奏感。在翻译之前把握原文的这些特点有助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相宜的表达手段和策略,从而使译文在最大程度上契合原文在视觉和情感上对读者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邓伊雪  龙璐 《海外英语》2022,(22):23-25
叠词使用在现代汉语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虽然它存在于多种语言中,但由于表达形式的不同,不同的语言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我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三美”理论对诗歌中的叠词英译具有指导作用,对不同类型的叠词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叠词的使用可以有效地使自然景观等特征更加生动,产生更好的修饰效果,使形象表达更加准确。此外,叠词还拥有音韵美,具备着魅力和强烈的节奏感。但是,英语叠词的数量明显比现代中文少,所以很难准确翻译成英语。该文详细研究了几种汉语叠词,并重点提出了一些可将叠词翻译成现代英语的翻译应用策略,该文详细研究了几种汉语叠词并重点分析了其翻译策略,提出译者在翻译汉语叠词时应最大程度上传递出其形式美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了十种汉语叠词的英译方法.运用这十种方法,可以较生动准确地翻译汉语叠词.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汉语与韩语词汇中的同音叠词为研究对象,以《延世韩国语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全部叠词为基础,对韩中两国的同音叠词结构特征进行了对比,揭示了中韩同音叠词在结构上的相似点与不同点,希望能够成为日后中韩叠词教育的有用资料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的语言"字字当行,语语本色",其曲词华美典雅,婉转动人。许渊冲以韵文体翻译曲词,以求最大限度地诠释原剧的艺术魅力、再现原剧的语言特征。引入接受美学理论中"隐含的读者""空白""期待视野"等核心概念,以许渊冲《西厢记》英译本为例,探讨译者在传译曲词的过程中,如何留白、如何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视野,以期对文学翻译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语言方面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不同语言风格之间的融合和转换能力上。西班牙汉学家雷林科的译本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她的翻译大多忠于原文,采取直译加脚注的方法进行翻译。当然,在一些比较特殊的地方也运用了其他的翻译技巧。我们可以通过几处经典范例来研究和总结雷林科在对于《西厢记》这类古典文学翻译上所运用的处理手法。  相似文献   

17.
游婷 《海外英语》2015,(4):51-52,61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当代翻译大家之一,为中国经典古籍外译的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许渊冲先生还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翻译理论,提出了“三美”、“三化”等翻译主张。在许先生的众多译著中,《西厢记》英译本秉承了他一贯的翻译风格,将“三美三化”等理念应用于实践中,在海外广受好评,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该文旨在通过例证来探讨许先生是如何在《西厢记》英译本中践行自己的“三美”理论,让译文达到音美、形美、意美,再现原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特殊性,关于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将在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视角下,以杨静远儿童文学译作《柳林风声》为例,通过译文中的叠词、拟声词、叹词、句式、口语化语言等方面来分析目的论在译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李旭  余晋 《英语广场》2023,(23):44-48
本文基于自建《远大前程》英汉平行语料库,着眼于《远大前程》两个不同译本中AABB式叠词的使用情况以及叠词在译文中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作用,考察不同译者在选择使用AABB式叠词时所受的影响。结果显示,王科一译本AABB式叠词使用比例更高,主万、叶尊译本稍低;AABB式叠词在译文中有五大功能:表时间持续、表程度加深、表动作重复、表数量叠加以及表范围的限定;译文中AABB式叠词主要为副词和形容词性,名词和动词数量较少;AABB式叠词词性特点以及译者的主观因素是影响AABB式叠词运用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