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美国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所广泛使用的"大学"的概念是从西方引入的,而人文教育理念在西方的高等教育历史中则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介绍与分析了人文教育的理念、传统及其目前在美国大学的实践.在中国高等教育正在进行全面改革之时,了解这种以培养全面素养为手段,以帮助学生进行作为个体以及公民的自我实现为目的的教育哲学,可以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想与经验.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对日本大学博雅教育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时代,不仅经济面临着各种挑战与变革,而且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其他方面也面临着挑战与变革.在以单一世界的"全球化"所表达的这种竞争环境下,发生着全新而多面的变化.那么,被认为对人类核心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的博雅教育在日本以及全世界的大学中是如何进行呢?本文在追溯日本博雅教育简史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相关改革与发展,以期探索博雅教育在日本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Liberal Education"一词的意义在西方教育界早已有定论,一般较为人熟知的中文翻译是"人文教育"。美国上世纪30年代,大学教育弥漫"实用"之风,此时保守的学者有感当代教育重专业技能而轻人文课程的危机,乃重新诠释"人文教育"的内涵,并致力于人文课程的设计。这些学者中,上世纪40年代曾获得普利策诗人奖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马克范多伦教授,结合诗人感性的笔触与自己投身教育的经验,写成著名的《人文教育》一书,他极力主张教育不只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更应进一步提供如何精炼人性的必要途径。他这种与当时宣称沿袭"进步主义"而号称自由派学者的对立思维,使他成为美国人文教育最有影响力的代言人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他的教育理念,并阐述西方人文教育的本质与传统。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是发源于欧洲的一种高等教育思想。英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在其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以崇尚人文主义传统的教育理念、专业教育通识化的课程设置、师生交互式的个性化教学实践形式为一体的通识教育样式。聚焦于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识教育已成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选择。英国高校通识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是,构建符合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提升高校教师通识教育能力;实行智力训练和能力培养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5.
liberal arts或liberal education是西方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但这两个概念又非常复杂,难以把握。本研究试图从概念史的方法入手,将这两个概念的历史分成若干阶段,通过对相关经典文本的解读,把握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通识教育本土化的问题出发,梳理了潘光旦在20世纪上半叶关于中国大学教育的反思以及作为这种反思的结果,即在中国展开通识教育的思想。潘光旦关于通识教育的目的、功能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服从于其“中和位育”的核心社会学理论,对今天在中国大陆展开的通识教育实践活动依然具有有益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七艺"是西方教育史上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西方很长时间内的主要教育内容,与自由教育、通识教育等理念密不可分.本文将"七艺"的演变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早期、中世纪晚期四个阶段,探讨了这一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并通过课程的视角考察其在西方教育中的制度化过程.文章指出,笼统地说"古希腊罗马的七艺"是不准确的,"七艺"的概念成型于古罗马晚期,并与基督教有不可割裂的联系,它主要是一个属于中世纪与基督教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科学教人做事 ,人文教人做人”的二分观点值得商榷 ,传统的事实价值二分模式和主客二分模式是其理论渊源。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的价值内蕴。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 ,这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而不同”的根基。缺乏完整的科学文化观和科学教育观 ,是科学教育最大的不足。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并且能够既教人做事也教人做人。要充分挖掘科学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来教育人 ,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9.
从国际比较的视野看,民办高校的定位应符合社会需要,其职能能够为民办高校所承担。从国内的现实来看,普通民办高校定位于提供理基础性教育或职业性教育是比较合适的。政府可以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以实现特定的目的,但影响方式应更多地采用引导和利用市场机制,而不是采用强制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梳理人教育与人精神的关系;区分人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特点;进而着重分析感性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同科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揭示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重建感性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这两与科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或整合。  相似文献   

11.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作为一对概念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文雅教育,在中世纪大学形成之后的发展历程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就互相交织在一起,各自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识教育经历了从文雅教育到古典人文教育到现代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转变,而专业教育则不断向精深化方向发展。在世俗、皇权、政权、学术、知识等多重力量的博弈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凸显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比较研究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通识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各大学都对其培养计划和课程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本文通过对七所中美著名综合性大学设置的通识课程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相互之间的异同,尝试为中国大学的通识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taking as our point of departure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boya” education (BYE) and the West’s liberal arts education (LAE) in an era that will be increasingly dominated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we examine the importance of BYE in Mainland China and LAE in the U.S. and Hong Kong. We argue that (a) the recent resurgence and growing significance of LAE in the world has been due to the right skill sets it provides i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ra in which many new jobs will be created and existing jobs destroyed ; (b) professional or technical training is not only compatible with the fundamental values of boya or liberal arts but also important in showcasing the strengths of BYE and LAE; (c) the combined benefits of BYE or LAE and professional or technical training may be achieved by adopting the main features of LAE such as its broad-based curriculum and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approach to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r by combining a student's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ies over time; and (d) for BYE to achieve its goals in China it should occupy a central rather than tangential role in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相似文献   

14.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理工科大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任务。理工科大学办文科是当前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也是一个难题。文章从教育本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角度思考,认为理工科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不单纯是一个学科本身的发展,更应从教育本质上和高等学府长远发展目标上去审视,充分理解"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教育理念及对理工科大学发展的意义。弘扬人文精神,积淀大学底蕴和塑造大学精神乃是大学的归属,从而推动理工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博雅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知识渊博、品格高雅的人,为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而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选择。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和发展博雅教育,重塑大学理念以培养健全的人,开设博雅课程以提供全面的教育,丰富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7.
分析民族院校文科数学教学现状及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并从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教材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了大学文科数学应具备的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民族院校文科数学教育发展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文科物理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给出科学素质的涵义,并结合授课对象的认知等特点确定了课程更多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强调了课程的通识教育性质。结合我校文科类物理素质选修课开设的实践,从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测评等方面给出了开设有特色的文科物理课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urrent state and new rol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as liberal education (PELE) in higher education. Recently, there has been growing discontent with PELE due to program redundancy and lack of educational power in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given to how to reconstruct PELE in higher education. To investigate this matter, this article examines (a) the origins and rationale of liberal education; (b)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iberal education, general education, and liberal arts; and (c) connections between liberal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 conclude, two challenges of PELE in higher education are presented. These issues need to be overcome to bring PELE authentically into the world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20.
“seminar”是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文科教学的重要形式,它的出现,引起了西方大学文科教学范式的重大变化,即由过去的“讲授式”变为“讲授-讨论”的二元结构模式,这一变革,促使西方大学文科教学向以学生自主型学习的方向发展,并使“研究性”学习成为西方大学文科教学的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