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随着粮食安全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明确,厘清作为农业碳排“大户”的畜牧业碳排放格局,对未来畜牧业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及其他产业系统性减排机制的构建有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在测算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市、区)的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构建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模型,引入Dagum基尼系数,从畜牧业经济和生产视角分析各区域间畜牧业碳排放的公平性并分解差异来源。【结果】研究发现:①2000—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在63864.58万t~79529.47万t之间波动,年均增长率0.95%。其具有3个阶段特征,即高位波动上升、断崖式下降以及缓慢回升又回落;②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空间格局变化明显,逐渐形成了一个自东北延伸至西南的畜牧业主要碳排放带;③畜牧业碳排放的生产效率呈南高北低的局面;经济效率较高的地区大多处于东南沿海地带或中西部粮食主产区;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碳排放经济效率和生产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④2020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基尼系数分别为0.191和0.158,处于“完全公平”状态。总体基尼系数的地区间差异贡献>地区内差异贡献>超变密度贡献。【结论】无论是经济效率还是生产效率方面,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上均处于公平状态,但青海、西藏等局部地区的排放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应根据具体地区的发展特点采取差异化的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2.
王荧 《资源科学》2015,37(7):1434-1443
定期根据各省、市、自治区的节能减排效率以及相关的公平标准对减排责任进行重新分配,一是可以激励各省、市、自治区提高节能减排效率,二是对碳排放额分配的政策推行也更具可行性。本文构建了多目标导向的DEA模型解决这个问题,该模型在6个硬性目标约束下,分四个步骤分别解决4个求解的软性目标:最大化期望总产出、最小化非期望总排放、最小化资源投入和各DMU非期望产出额尽可能接近公平分配下应得的非期望产出分配额。该DEA模型的优势在于管理者不仅可以增减硬软性目标的个数、改变硬性目标的参数值以及调整软性目标的优先顺序,而且还可以在每个步骤潜力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节能减排潜力通过改变软性目标参数,进一步设定合理的期望目标,从而形成各种目标导向的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分配方案。此外,该DEA模型也可以评估为了实现公平目标需要付出的效率成本。  相似文献   

3.
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性一直是当前全球各国在CO2减排问题上最具争议的焦点.针对当前碳排放公平性研究中选取的衡量指标不够公平全面的问题,本文选取国土面积、人口、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当前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四个自然社会环境指标,用基尼系数评价了从工业革命开始至2006年,G20主要国家CO2累计排放量基于本国各指标的公平性程度.结果显示,基于该四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均处在不公平和非常不公平状态.从多个视角评估和提高全球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的公平性,有助于促成全球碳减排行动的尽早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4.
孙爱军  房静涛  王群伟 《资源科学》2015,37(6):1230-1238
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的碳排放量因经济发展依赖出口而居高不下,在现有出口贸易发展模式下,提高效率是碳减排的关键。本文利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全局参比Malmquist-Luenberger DEA模型,测度中国30个省域(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2000- 2012年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并进一步做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在2000-2012年间平均增长为2%,技术进步是主要推动者,但是技术效率呈递减趋势,年均下降0.5%;全国省域出口贸易的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不均衡分布的特征,东部出口贸易碳排放效率高于中西部;省域间效率改进存在差异;因为2010-2012年国家对碳减排的高度重视和管控,效率进步比其他年份显著,其中,东部地区的效率变化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012年的省域碳排放效率变化有明显的双峰特征,比2010年的显著,表明地区间效率差距缩小。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碳排放总量控制是减排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区域差异大的背景下,分区减排又是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法中的核心思想“最终需求”出发,优先满足公平性,其次兼顾效率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碳排放总量地区分解方法,通过满足消费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内公平”,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际公平”,不仅使地区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必须的碳排放权得到了满足,又从碳排放权使用效率最大化上考虑,使减排的经济代价尽量减少,解决了碳排放总量目标区域分解的难题,为我国从碳强度控制最终转向碳排放总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论表明国家应从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碳转移,以及能源生产力的差异上分配差异化的减排考核目标,使各个地区愿意并且能够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6.
孙耀华  仲伟周 《资源科学》2013,35(7):1430-1437
现阶段全球气候谈判的重点是制定国际社会公认的公平且兼具可操作性的减排方案,而碳排放权分配是任何减排方案的核心内容.由于文化背景和国家利益不同,不同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在公平性、可行性及其对不同国家未来发展权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基于罗尔斯正义论视角解读最具代表性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所蕴含的“公平”涵义及其对不同国家未来发展权益和代际公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减排方案,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减排方案更加符合正义论的要求和原则,能充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在代际公平方面,对贴现率选择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经济学家在价值观念和协调减排当前成本与未来收益问题上的不同理解.文章最后指出,我国学者应该加强在气候变化尤其是碳排放权分配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与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总量控制是减排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区域差异大的背景下,分区减排又是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从投入-产出法的核心思想——最终需求出发,优先满足公平性,其次兼顾效率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碳排放总量地区分解方法,通过满足消费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内公平、通过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际公平,不仅使地区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必须的碳排放权得到满足,又从碳排放权使用效率最大化上考虑使减排的经济代价尽量减少,解决碳排放总量目标区域分解的难题,为我国从碳强度控制最终转向碳排放总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结论表明国家应从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碳转移以及能源生产力的差异上分配差异化的减排考核目标,使各个地区愿意并且能够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8.
《软科学》2018,(6):45-48
以固定资源分配的DEA方法为基础,对模型进行修正,提出了一种基于DEA效率评价和历史碳排放水平的资源分配方法。基于我国2030年承诺减排目标为决策导向,然后以全国平均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得出总量控制下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结果表明:吉林、上海等15个省份应率先实现碳排放峰值,其2030年排放水平与2014年相当;要实现全国范围内平均效率最大化,需要将多数配额集中分配到少数省份。  相似文献   

9.
陆淼菁  陈红敏 《资源科学》2013,35(8):1617-1624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控制成为趋势,而碳排放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做了系统梳理.从研究方法上来看,Gini系数、Theil指数、Kakwani指数、变异系数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并且不同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其中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目前应用最广泛.实证方面,当前碳排放不公平性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面,即国际或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人际碳排放不公平性以及代际的碳排放不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各层面碳排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收入差距是造成国际和人际碳排放不公平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和高收入者率先减排应当成为碳排放权分配的主要原则.显著的代际不公平则反映当前承担减排责任、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紧迫性.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的探讨,在我国,除收入外,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也是影响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的重要因子,因此,应对国内碳排放不公平需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本文最后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碳排放不公平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0.
张浩然  李玮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227-236
确定中国在现行目标和温升1.5℃目标约束下2030年的碳排放权减排量,基于6种分配原则建立地区碳排放权减排机制,并对比达到零和博弈数据包络分析(ZSG-DEA)有效时各省份的碳排放量与减排责任量,据此分析中国八大经济区之间呈现出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平等原则、累计排放原则和经济指数原则的分配方案中,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负担了较多的碳减排压力;(2)考虑效率的综合原则、偏公平原则和偏有效原则下,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碳减排责任量增加较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3)加入碳排放强度因素的地区碳减排量分布和达到ZSG-DEA有效的地区碳排放量分布均呈现出集聚在沿海经济区的趋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1.
岳立  曹雨暄  王宇 《资源科学》2022,44(6):1105-1118
评估能源政策的区域碳减排效应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对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意义重大。本文基于2003—2019年中国30个省的面板数据,首先,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进行能源政策对碳排放的效应评估;其次,将能源政策分为开发型和节约型政策,评估了两种政策的减排有效性和持续性;再次,通过构建含有交互项的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究能源政策对区域碳减排的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禀赋情况将区域划分为东中西和能源贫富区展开进一步分析。研究表明:①能源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促进区域碳减排,在经过了平行趋势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成立;其中,节约型政策的当期减排效果更好,而开发型政策的减排持续性更强。②技术创新在能源政策的碳减排作用中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而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可以提高能源政策对碳减排的积极效。③能源政策的碳减排机制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可依靠绿色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碳减排效应不显著;能源富集区可在产业和能源消费的结构效应下发挥政策的碳减排作用,能源贫乏区的政策需与绿色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研究结论对中国能源政策制定和碳减排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彭鹃  肖伟  魏庆琦  雷晓玲 《软科学》2014,(11):138-144
对基于公平性的CO2排放权分配进行了研究。从理论上探讨了公平性评价参数对CO2排放权分配的影响;从实证研究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K-均值聚类分析和基尼系数法对CO2排放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采用线性规划法设计了一套CO2排放权分配方案,根据分配的结果,与排放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基尼系数法和线性规划法对重庆40个区县的CO2排放进行评估和分配,可使得分配更加公平和合理。  相似文献   

13.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收入和碳排放的面板数据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人均能源消费量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作为终端能源消费,生活用能对总能源的消费结构、供求关系和节能减排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分城镇、农村两类消费群体,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到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分析人均生活用能、收入和生活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空间过程上显示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向。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带之间和同一地带的城乡之间,变截距模型估计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固定效应差异主要受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低收入的西部地区能耗和碳排放的基数小,但对收入变动的反应敏感。南北方向的固定效应则主要反映了地理因素的影响,北方省区气候寒冷引起了较多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大力调整用能结构,在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时,实施全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估和节能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14.
郑立群 《资源科学》2012,34(11):2087-2096
研究如何基于国家整体的碳减排目标, 进行中国各省区碳减排责任的分摊, 以明确区域间“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从共摊成本分配问题的公平与效率角度出发, 对碳减排责任分摊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基于分配效率视角, 探讨了在分配总量固定的条件下, 利用投入导向的零和收益DEA(ZSG-DEA)模型进行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部分, 采取非期望产出作为投入法, 将碳排放量作为模型的投入, 将人口、能源耗费和GDP作为模型产出变量。依照我国2015年碳减排整体目标和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进行了投入产出数据的预测。为了与ZSG-DEA模型进行对比, 首先建立了碳减排责任分摊的DEA BCC模型, 计算结果表明:仅有9个省区达到DEA有效, 需要对碳排放配额进行再分配。应用ZSG-DEA模型, 对我国30个省区的碳减排责任进行了再分配。通过两次迭代计算, 得出了达到统一DEA有效边界的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分析与低碳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苗  甘臣林  陈银蓉  陈璐 《资源科学》2016,38(2):265-275
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容易陷入增加投入与控制碳排放两难选择的困境,理想碳排放效率下的适度建设用地开发强度成为控制碳排放与兼顾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本文计算了中国30个省份2003年、2006年、2009年与2012年的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然后基于松弛测度(Slack Based Measure ,SBM)模型估算了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总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时空分布上,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与其碳排放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但两者变化趋势并不一致;②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2003-2006年增长缓慢,东部略高;2006-2009年增长明显,东中西差异不大;2009-2012年大幅提升,西部建设用地开发强度超过东部和中部;③2003-2012年,碳排放有效省份由中西部向东部转移,东西部地区具有较高的碳排放效率值;④技术效率不足是引起碳排放总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⑤东部地区由于减缓建设用地开发强度增速得以提高碳排放效率,中西部地区因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快速提升而无法兼顾碳排放效率。最后,针对总效率无效省份,构建结合了东中西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特点的低碳优化策略,以期改善城市建设用地开发强度的碳排放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5~2007年的国家统计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农村公共服务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其变异系数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处于全国综合技术效率前沿的包括辽宁、上海、福建、山东、广东、湖南、内蒙古、四川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公共服务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出梯度变化特征,即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高于西部地区;农村公共服务效率的变异系数均比较小,均小于0.068(湖北省除外)。  相似文献   

17.
邱纪翔  罗钰星  王克  梅应丹 《资源科学》2022,44(10):2038-2047
为确保中国在2030年之前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对中国碳减排目标进行省域分解至关重要。本文遵循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3项原则,选取人均CO2排放量、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和人均GDP水平5项分解标准,构建中国碳排放增量控制目标省域分解模型,对不同GDP增速情景(2020—2025年情景以及2025—2030年期间高、低和基准GDP增速3种情景)进行仿真模拟。研究发现:①经济发展状况与历史碳排放量是影响碳减排目标省域分解的重要因素,排名较前和较后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稳定,而排名居中省份的碳强度下降目标则同时受公平性、效率性和可行性原则的影响,部分省份呈现不同情景偏好下目标分组不同的特点。②中国碳达峰趋势稳定,外部冲击对于GDP增速的影响,并没有造成各省份碳减排目标的分组结果变化,因此国家目标省域分解结果整体稳定。本文结论有助于各省份灵活制定减排目标,以保证国家减排目标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8.
苏素  望玉丽 《软科学》2010,24(4):83-88
采用我国1995~2007年分地区的福利性财政支出数据,应用基尼系数方法测算我国省(市)间公共福利差距。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的地区构成,发现东、中、西三地区间的差异是我国福利性财政支出差异的主要来源。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比较各地区福利性财政支出基尼系数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和东、中部各省(市)公共福利差异程度之间的关系正负交替出现,但最终负向趋于平稳;西部地区两者之间一直存在负向且稳定的长期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