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使用《自评生活事件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Kesler10量表对323名大学生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生命意义感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感与负性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得分呈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在负性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家庭亲密度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天津市539名高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消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女生,城镇高职生消极应对得分高于农村高职生;女生的抑郁情绪得分高于男生;家庭亲密度和应对方式对高职生抑郁情绪有预测作用,应对方式在家庭亲密度和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如何降低高职生抑郁情绪提出一些建议,为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活事件量表(ASLEC)、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CSQ)、症状自评量表(SCL -90)对湖南某大学具有留守经历的1787名大学生、具有流动经历的1160名大学生和3823名常态大学生进行测量,比较他们的心理状况,结果发现: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以及与父母关系的均分显著低于流动经历和常态大学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健康适应、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学习压力因子可有效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中职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抑郁情绪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582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中职生的社会支持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们更多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抑郁的检出率为32%。(2)社会支持与积极应对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及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与抑郁情绪呈显著负相关。(3)社会支持和积极应对对抑郁情绪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积极应对在社会支持和抑郁情绪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生无聊倾向、焦虑和抑郁的关系。方法:对河南省某高校的320名学生进行无聊倾向量表(BP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调查。结果:男女大学生在无聊倾向总分、焦虑得分和抑郁得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除无聊倾向量表的创造力因子外(分别为5.26±1.50,6.02±1.50,p〈0.05),其他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不显著。焦虑、抑郁、无聊倾向得分显著相关,抑郁在焦虑和无聊倾向的作用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73.98%。结论:焦虑、抑郁、无聊倾向关系密切,焦虑通过抑郁影响无聊倾向。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与焦虑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的作用,使用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采取问卷星线上的方式共得到1198份有效问卷。结果发现:1198份数据中无焦虑症状762人(63.6%),轻度焦虑398人(33.2%),中度焦虑30人(2.5%),重度焦虑8人(0.7%);女生在焦虑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学历、年级和居住地在焦虑上的得分并无显著性差异;大学生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与焦虑存在显著水平的负相关,心理韧性及其各维度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心理韧性对焦虑的影响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因此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学生心理韧性是通过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其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7.
采用儿童版心理素质量表、应对方式量表和抑郁量表对1438名8~12岁儿童进行调查,考察心理素质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比分析积极和消极应对方式在儿童心理素质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女生在认知、个性、适应性心理素质,以及积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要显著高于男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的得分显著低于男生;(2)控制性别因素后,心理素质各成分、应对方式和抑郁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性水平;(3)相对于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在心理素质三成分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8.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3):132-136
为了了解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医学生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探讨应对方式在两者之间的作用,采用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某医学院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医学生抑郁症状评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呈正相关(P<0.01),人际关系因子在生活事件中的方差贡献率为58.028%;医学生抑郁症状评分与应对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和求助因子评分呈负相关(P<0.01),与应对方式中的合理化、自责、幻想、退避因子评分呈正相关(P<0.01);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按照随机抽样原则,对赤峰地区某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进行了心理健康问卷调查,以研究疫情常态化管控下高校学生的焦虑情况和应对方式,使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开展调查,其结果显示受试学生1361人的状态焦虑得分高于特质焦虑得分,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高于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男女生在消极应对方式上和状态焦虑上没有显出差异,但是在积极应对方式和特质焦虑分量表中,男女生表现出显著差异;在积极应对和状态焦虑上,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消极应对方式和特质焦虑上差异不显著;积极应对方式、特质焦虑状态、状态焦虑状态在年级上有显著差异,但消极应对方式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受试者居住地环境条件、封控程度会影响学生的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但对于应对方式没有显著差异;此外,对线上学习适应的同学,其更会出现积极的应对方式。未来,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监测,作为高校辅导员需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面对各种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374个农村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初中生在三个量表中的部分因子要显著高于非留守初中生,这些因子是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的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情绪不平衡,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的发泄、幻想和忍耐,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人际关系敏感,丧失和健康适应.与非农村留守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初中生面对的生活应激值要更大、应对方式更多是消极的、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11.
此研究从儒家传统出发,在以往他人工作的基础上,编制和确定了儒家式应对问卷,并使用抑郁、焦虑、心理韧性和中国人思维方式作为外部效标工具,确定了儒家式应对心理结构的有效性。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确定了儒家应对思维可以分为天命思想、亲挫折思想和责任思想3个维度。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天命思想会增加焦虑,责任思想会降低焦虑;亲挫折思想和责任思想均会降低抑郁和增加心理韧性个人力。研究还发现亲挫折思想与中国人的联系性和变化性思维存在显著正相关;责任思想与变化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天命思想与变化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对我们了解中国文化对中国人应对方式的影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考查大学生的时间透视与焦虑的关系,并探讨应对方式是否在时间透视和焦虑间起中介作用。采用《时间透视简式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对319名大学生进行测试,运用SPSS17.0和Amos4.0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多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1)现在定向与焦虑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显著正相关,与解决问题显著负相关;(2)未来定向与焦虑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与解决问题显著正相关;(3)应对方式在时间透视和焦虑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现在定向和未来定向都无法直接预测焦虑,两者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地预测焦虑。该研究表明,不同时间透视占优的大学生通过应对方式影响其焦虑状况,为今后进行焦虑的心理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采用大学生相对剥夺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人际敏感性问卷,探究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三者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对剥夺感、人际敏感性均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相对剥夺感对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和人际敏感性都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均能显著预测人际敏感性。应对方式在贫困大学生相对剥夺感对人际敏感性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建议通过从认知改变、积极应对和人际互动等方面提升贫困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中学生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四川省6所中学的895名学生进行调查,得到867份有效问卷.结果表明:积极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极自我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应对方式在自我概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自我概念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且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The association of protective resources, personality variables, life events, and gender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as examined with university students. Building on regression analyse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as generated with good fit, indicating that with respect to bo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coping resources were mediated by a common distress factor. Personality variabl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nxiety, which in turn had a direct relationship to depression.  相似文献   

16.
以3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情绪智力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考察大学生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情绪智力与积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中等程度的显著正相关,消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路径分析发现情绪智力显著正向预测了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显著负向预测了消极情绪;(3)结构方程模型建模结果表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在情绪智力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中生考试焦虑、自尊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21名高二学生为被试,进行考试焦虑、自尊和简易应对方式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中生考试焦虑现状不容忽视;高中生考试焦虑、自尊和消极应对方式表现出性别差异;自尊和应对方式是影响高中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其中应对方式又是自尊影响考试焦虑的中间变量。  相似文献   

18.
旨于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和自尊对抑郁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抑郁的策略。运用抑郁自评量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自尊量表,随机抽查260名在校大学生,从而得出结论:性别对依恋类型、自尊水平及抑郁分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依恋类型对抑郁情绪有一定的作用,自尊水平越高,个体的抑郁情绪越少。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和能力建设两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减少大学生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9.
依据对南京地区4所高校505名在读研究生进行的《研究生日常应激源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问卷调查资料,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生的压力主要来自学业和就业,不同群体研究生的压力有不同的特点。(2)研究生在压力应对上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不同群体采用的应对方式也各有所不同,但是无显著性差异。(3)研究生压力应对方式受到社会支持、总压力大小和压力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s of positive thinking versus negative thinking with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maladjustment. Three hundred and ninety-eight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Singapore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First, positive thinkin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dicator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lif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dicators of psychopathology –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anger. In contrast, negative thinkin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dicators of psychopathology – stress, anxiety, depression, and anger,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indicators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 lif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Secon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females were more likely than males to be stressed and anxious at the first step of entry.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in terms of depression, anger, lif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ge did not significantly predict any of the criterion variables. Third, hierarchical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showed that negative thinking accounted for more of the significant incremental unique variance in depression, stress, anxiety, life satisfaction, anger, and happiness in order of effect size. This is also found that positive thinking do accounted for a sizable significant incremental unique variance in happiness and life satisfaction, while a very small percentage of 1% significant incremental unique variance for stress, depression, anxiety, and anger. Implication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