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商洛学院学报》2019,(4):35-43
以中国乡镇地名中的地形类、水文类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GIS中基于核密度空间平滑法为支撑,输出专题图,从而进行空间分析,以期能客观、全面分析相关类型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形类地名7 561个,水文类地名5 784个,地形类用字丰富多样,共计54个字,水文类用字21个;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地形类地名在用字上的丰富程度说明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河流密集处水文类地名注重水文特征的区分,地名上精细化。地形类地名总体上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多西少的特征,且集中分布在第二、三阶梯上;水文类地名与中国的水文分布一致,且与400 mm等降水量线、"胡焕庸"线基本上相一致。地形类、水文类乡镇地名的分布特点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依山傍水"的生活理念。通过研究分析对今后地名的保护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名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图志》所载乌鲁木齐地区的地名为研究对象,借助GIS技术,采用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并建立专题地图,使乌鲁木齐市地名文化景观空间分异可视化.研究表明,乌鲁木齐市地名景观反映了乌鲁木齐市半干旱大陆气候和三面环山夹一河的地形地貌的自然环境特征,蕴含了乌鲁木齐市域内独特的军垦文化、移民文化、方言文化方面的信息.并在空间上表现出,地名密度和人口密度分布的正相关性,山水类地名分布与地形地貌的一致性,军垦类地名分布与城镇、交通线和地形有紧密相关性,而姓氏类地名在各乡镇都较多,无明显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3.
运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探讨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主要有休闲娱乐类、景观建筑类、教育展示类、遗址遗迹类、古村镇类和工业遗存类6大类,其中休闲娱乐类数量最多,遗址遗迹类数量最少;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且分布不均衡;总体核密度分析呈现出以洛阳为中心的高密度区,不同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密度呈现不同特征;地形、水系、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以及交通是影响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分析技术,将台湾全省划分为23个一级行政单元,并选取县(市)、区(市)、镇(乡)、里四个行政区划等级的559个地名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显示:台湾省地名景观反映了台湾省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其中部高大山脉纵贯南北,东西部平原狭窄、河谷纵横的地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蕴含着台湾省内独特的原住民文化、大陆移民文化、外来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在空间上还表现出移民类地名与各类移民的居住区域相重叠,原住民类地名分布与各民族聚居区相关性较强,海岛类地名集中分布在台湾沿海各县市及其离岛等地名空间分布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民办高等教育在区域空间分布上具有较明显的集聚特征,属性值高的都集中在东部沿海省份,形成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各省份的产值呈低值分布,形成低值集聚区;同时,一些省份经济欠发达,但教育发展水平较好,这与当地政府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有关。  相似文献   

6.
红色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更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地理集中指数、GIS空间分析法对淮海经济区A级红色景区分布现状与网络关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山东两省在红色景区数量上优势明显;A级红色景区总体呈集中分布态势,中等密度区分布较为分散,省际尺度山东、江苏景区密度较高,市际尺度高密度区分布现状为临沂3处、宿迁2处、徐州2处、济宁1处;A级红色景区网络关注度总体不高;对区域内省份吸引力较大,区域范围内华东地区搜索指数最高,搜索指数高的城市主要为徐州、临沂、南京、济南;青年搜索人群占比较高,男女性别分布较为均衡。针对研究结论,文章给出了相关建议:(1)深挖红色旅游文化内涵;(2)强化红色景区基础设施建设;(3)大力开发红色旅游青年客源市场;(4)以产业融合为主线,优化顶层设计;(5)做好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工作。  相似文献   

7.
桂滇黔地区是我国"十四五"乡村振兴主战场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资源富集区。文章选取桂滇黔国家级与省(区)级少数民族传统工艺,采用空间分析方法,揭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以"文化空间"视角,探讨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文化空间演化。结果显示: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类型多样,以织染工艺类、传统饮食加工技艺类为主;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分布;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交界处、柳州市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处以及百色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主要集聚区,其他地区分布较为分散。桂滇黔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经历了初期介入、探索起步、自主成长、稳定发展等四个阶段,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在形态上表现为文化节点—文化丛—文化场—文化域面等基本空间形态的形成与演化;在主体意识上,表现为由文化迷茫—文化自发—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转变。最后,基于空间分布和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空间演化特征,提出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差异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空间融合共生、文化空间保护主体多元协同系统性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8.
李灿美  冯遵永 《江苏高教》2020,(11):113-119
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分布研究对于高等教育空间均衡化和缩小区际教育差距相关政策制定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分布主要集中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全国范围内呈现出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的依次递减格局,其集聚特征表现出高高和低低分别相聚分布;各地区的公办高等院校数量、地区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与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公办高等院校数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玉环县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方文化使其地名具有自己的特征。本文通过历史背景、地理特征、民风习俗、社会语言和其他地名等不同的角度透视玉环在动植物地名、水域地名、山川地名、军事地名、宗族地名、信仰地名等方面的鲜明特色,以期浓缩玉环历史的时间和空间。这些地名特征为我们昭示了玉环的区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以第一批120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空间分布呈集聚型;集聚区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明显差异,形成显著的“三核两带”高密度区;集聚区在系统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且空间分异明显;从空间关联性特征来看,集聚区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集聚区空间分布受到文化环境、旅游资源、旅游发展水平、经济环境、气候条件与交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会展业已成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全国)、中观(区域)和微观(城市)3个空间尺度研究我国展览业空间分布特征,以2013年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为数据基础,研究发现:全国尺度上,全国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会展城市为中心的北、东、南三大展览经济带;区域尺度上,东部展览数远多于中部和西部,展览数量呈现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的态势,全国六大区域办展数量、办展面积以及拥有专业展馆数量排名一致,排名为华东、中南、华北、西南、东北、西北;地方尺度上,展览业网点空间分布结构仍以单点结构和单核心结构为主导,全国性展览业的区域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天竺桂(Cinnamomum pedunculatum)叶片上矢尖蚧[Unaspis yanonensis(Kuwana)]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天竺桂每叶矢尖蚧个体数的频数分布呈现幂函数递减的趋势;在天竺桂树冠尺度上,北面矢尖蚧的数量比南面矢尖蚧的数量更多;在叶片尺度上,矢尖蚧空间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在叶片内部尺度上,矢尖蚧在叶中的个体数多于其叶尖和叶基.最后,根据矢尖蚧在不同尺度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了一些矢尖蚧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名作为语言符号,与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广西"X塘"类地名出发,考察其透露出来的文化特征。广西"X塘"类地名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壮族人对于自然界的认识、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发展,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壮族文化相互融合。  相似文献   

14.
《商洛学院学报》2022,(1):56-61
制造业省际转移导致产业扩散或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演变是我国实施双循环战略的现实基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模型与方法,对2007—2017年中国制造业产业省际转移所导致的产业空间格局演变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之后全国范围内制造业由北方向南方纵向转移的特征更加明显,省际层面的扩散与集聚同时存在,中西部区域内向个别省份集聚更为明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东西部转移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新疆、青海、云南等边远省份;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东西部转移范围有限,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南北方转移更明显,集聚在东南沿海省份。  相似文献   

15.
地名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反映当地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同时,地名本身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是一种信息载体.以普洱市一区九县的地名(主要以各行政区划和居民点)作为研究对象,对傣族地名在普洱少数民族语地名命名中占主导地位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洪秋月 《现代语文》2007,(9):124-126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是注解地理实体或地域空间的一种符号,而且是一种既可视又可悟的文化景观.一个可以流传下来的地名,总会有一定的文化含量.因此衡量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地名是其中的尺度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乡村性的评价指标和构建乡村性指数的基础上,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并构建乡村性指数,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来研究泰州市乡镇尺度上的乡村性空间分异特征,利用Arc GIS软件对泰州乡镇的乡村性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泰州地区的乡村性指数总体偏高,北部地区高于南部;乡性分布存在空间差异,泰州的西南部和中部地区的乡村性偏低;乡镇尺度上,泰州地区的乡村性具有乡村性的空间关联性,呈现空间集聚的分布状态,"热点区"分布在泰州北部,"冷点区"分布在泰州的南部和中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地名是语言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并从一定的角度反映历史文化,因而它既具有语言学价值,又具有文化学价值。本文将着眼于河北聚落地名探讨其文化内涵。文章首先讨论了河北地名自身的语言特征;其次探讨了现行河北地名及其文化内涵;第三,就河北地名的变迁及文化因素的影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以地名为据来考察地方区域文化是基于一种人类文化学的理念:地名之来源往往与当地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密不可分。不同的历史环境,人们对所在区域的认知与命名自然存在着不同的特点,地名自然必有其鲜明的历史特征。从人类学视野的角度,将雷州半岛某处地名作为考察对象,有助于认识本区域某段历史。"红毛番岭"地名考察表明,明清时期雷州半岛曾与欧洲发生通航往来的历史,反映在地方文化上,区域内存在多处带有欧洲色彩的地名。"番"字地名特征深刻地反映了这段历史交往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授予中华"千年古县"的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全国征集原创歌曲,希望通过艺术和美让人爱上安泽,迷上安泽。一场由荀乡古色、太岳红色、生态绿色"三色"元素构成的"荀子故里生态家园"安泽文化旅游宣传原创歌曲演唱会,最近在山西太原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