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词也"或"辞也"在训诂学著作中,均被认为是用来说解汉语虚词的术语,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却认为<说文>中"词也"并非是解释虚词的术语,"某词也"也并非全是解释虚词的术语.<说文>中"词也"类训诂术语共有25例.从语言形式上,可以将其分为七类,是否均为解释虚词之术语,应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说文>"词也"之类训诂术语,并非是毛亨、郑玄解释虚词时采用"辞也"的沿用.许慎对虚词的解释比毛、郑显得更加具体、明确.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周易》中的"爻"作了诠释.文章从"爻"的形状生成说起,论述了"爻"与"十"、"爻"与"×"的关系.文章又从"爻"的形状论及"十"与"×"的普遍性.文章最后由"爻"的本义("爻,交也"、"爻,效也")论及"爻"的衍生义.  相似文献   

3.
孙琴 《现代语文》2008,(3):108-109
拼,原写作"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拊手也."段玉裁注:"言拊手者,谓两手相(拍)也.""孟康曰手搏为拚,此则谓两人手相搏也."根据前人的解释,现代汉语的"拼"分化出两种意思.由"手相搏"引申出"不顾一切地干"的意思,也就是"拼搏"之义,如拼命、拼刺、拼杀等.由"两手相栖"引申出"合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拼合"之义,如拼音、拼装、拼盘等词.  相似文献   

4.
"场",<尔雅·释宫>说:"路、场、猷、行,道也."<说文解字>解释"场"字:"祭神道也.一日田不耕;一日治谷田也.从土,扬(去提手边)声."依据<周易>卦爻辞:易就是场.在古人的眼里"场"就是天下、世界与社会.在现代数学的场论中,"场"是一个关于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5.
中国读书人传统上和商人都是划分楚河汉界的.刘基"耻商贩"的经济哲学命题有其鲜明的社会、时代、环境、文化背景,也有其历史的局限.应充分肯定老百姓求利的正当性,"抑未厚本,非正论也",刘基"耻商贩"也非正论也.  相似文献   

6.
先唐“连珠”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章表的一个旁枝,早期的"连珠"称得上是言"志"之作.陆机的<演连珠>,因其温润、精微的文辞,绵密透辟的说理,标志着"连珠"已臻于成熟.这也引起后人的摹拟.然而,其拟作因时代变迁、一己遭遇的促发等原因,而逐渐由言"志"向言"情"蜕变.从沈驎士、刘祥,到萧刚都可以明显地看出这种发展脉络.梁代是"连珠"创作的高峰期.其后,庾信集大成,以"赋史"般的笔触,用"连珠"抒发一己沉痛的家国之情.但也由此大大削弱了"连珠"自身存在的价值,"连珠"在事实上的衰落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7.
<孟子·离娄下>"天下之言性"章说: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1](P584-588)这一段话有三个"故"字:"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苟求其故",如何解释?一般认为这一段话应该是批评当时的种种人性论的,第一、二个"故"字意思相近.  相似文献   

8.
看与读     
曾国藩有语云:"大抵看书与读书,须划分为两事……看书宜多、宜速,不速则不能看毕,是无恒也;读书宜精、宜熟,能熟而不能完,是亦无恒也."曾氏强调一个"恒"字."恒"固然重要,但我感兴趣的是,他为何要将"看书与读书""划分为两事".在曾氏看来,所谓"看书宜多、宜速",可理解为不求甚解,博览群书;而"读书宜精、宜熟",可理解为有目的的读书,也就是带着一定的问题去读书.由此说来,曾氏的"看"与"读",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从"看"到"读",实际上是从知识转向科研的必备过程.开卷有益.看书是一个人增长知识储备的必由之路.一个人的大学时期,基本上是处于一个"看"的阶段.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多,相应的参考书也繁多;更何况,彼时年轻,兴趣也广泛,各类书都会网络在手,所以,要应付考试,要满足兴趣,只好"宜多、宜速".但在"看"中,也为后来的"读"进行储备.因为,一个人只有书"看"多了,才能有选择地"读",而当要求"宜精、宜熟"时,也意味着要"求甚解"了.这种选择当然是或根据所从事的专业的要求,或带着某一个问题求解,如此,也就必然向科研的路子上走.  相似文献   

9.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在不断地发展."于"字由古代汉语的动词、名词、介词、连词、助词五种词性发展到现代汉语的介词、名词、词缀,中间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演变的过程也十分复杂.在"于"的语法化过程中,不仅"于"的词性发生了变化,"于"的词义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主要依据"于"的语法化过程来考察语言的演变.  相似文献   

10.
说“也”     
侯婷 《华章》2009,(14)
现代汉语中的副词"也"使用普遍,语法功能繁多,在单句中可表示同样或叠加表示两事并列,在复句中可表示转折、让步等等.但是考察古代汉语,发现"也"字虽然使用频率也极高,但它却是用作语气助词,没有用作副词的情况.本文将对"也"字的来源和发展作初步的探讨,期望能对"也"字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为以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气"是宇宙、人生的本体,也是美的本体,艺术表现了"气",也就是表现宇宙、人生的真谛,即表现了美.根据"气"的运动、变化、性质的特点,艺术采用"虚实相生"、"动静相衔"、"刚柔相济"等方式来表现美.艺术因其所表现的仁义道德与"气"相融合而具有价值.艺术欣赏就是感知"气",并让生命与"气"交融而体验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2.
第一英杰     
英杰者,姓李,字、号均不详,璧山人也.论其功,虽不至"自成一家",然自成一"室"绰绰有余.其人身宽体胖,脸庞甚圆,大有"弥勒像",但表里却不一. 余初识英杰时,乃语文课也.开课之时,既不道"请坐!"也不道"同学们坐!"却只道一"坐"字!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势.至今回味,仍回音震荡,小有余悸.论其板书,不知是行是楷,大有"鬼画符"之异,又具"入木三分"之势;且不论格式,单这阵势,不说"骇人",也能称"惊魂"了.至此,余以为:真乃神经质也!心中便无敬意可言.  相似文献   

13.
在未担任六(2)班班主任之前,我就对蒋晓建的"大名""如雷贯耳"了:极其的任性、倔强、玩世不恭.对任何事都无所谓,也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永远一副"死猪不怕滚水烫"的神态.对他来说,"课堂"与"课外"没有什么区别,"上课"与"下课"也没有什么不一样.这堂课折他的纸飞机是满天飞,那堂课看他的漫画书是逍遥自在,再一堂课画他的"臆想派画"是自娱自乐……他没有一堂课是在用心听,也没有一分钟不是沉浸在他自己的世界里.没有人敢去打扰他,也没有人敢去触犯他.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怎么改,也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最终都必然的要归结到"听、说、读、写"4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 "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文章所贵者,"道"也.从孔子的"思无邪"到扬雄、刘勰的"文从道出""文以明道",从韩愈、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到今天的"立德树人","道"本"无痕",但"道"融于"文"中,"文"是"道"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推动"道"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对初中学生来说,一篇好的作文,是细节和情境的再现,是情感的充分表达与智慧的完整呈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美丽折射,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树立和生长.  相似文献   

16.
走出"象牙塔"之后:大学的功能与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的功能和责任都在扩展.严格地说大学的"职能"与"功能"是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联系与转化的.继教学、研究、服务之后,"交往"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的第四功能.现代大学的概念具有多义性,也是发展着的.守护大学理念,创新大学制度,是大学薪火传承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应有之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副词"也"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对副词"也"进行系统的研究有极高的价值.句法平面分析"也"在句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所构成的一些特殊格式;语义平面则从信息论的角度根据"也"具有拷贝信息的功能和"也"的特殊语义分析出"也"具有部分性拷贝信息的功能,包括同质性拷贝、补充性拷贝和对立性拷贝三种情况,据此对"也"的拷贝信息的特点作了全面的分析;从三个平面的理论角度分析了"也"在语用平面的特点,并与英语中的"also"、"too"的句法、语义、语用进行比较,指出语言类型之间的作业原则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各语言的参数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高考中,往往将"向量作为载体"对三角形的"四心"进行考查.一、三角形的"四心"定理内心: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也是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性质:到三边距离相等.外心:三条中垂线的交点,也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相似文献   

19.
"三个面向"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教育思想.作者认为,三个面向也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民办教育也应当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V也VP"产生于五代,在五代、宋代时与"V亦VP"并用,在元代基本完成对"V亦VP"的替换.随着"连"字句和"V也VP"的发展成熟,从明代开始出现"连V也VP".从五代到北宋, "V也VP"的肯定形式比否定形式多一些;从南宋一直到现代,否定形式基本上占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