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称,地球内部可能存在着一个水量相当于地表海洋总水量3倍的“隐藏的海洋”.这一发现也许有助于解释地球上海洋的水从何而来.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和西北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这一“隐藏的海洋”位于地球内部410公里至660公里深处的上下地幔过渡带,水分并不是人们熟悉的液态、气态或固态,而是以水分子形式存在于一种名为林伍德石的蓝色岩石中.  相似文献   

2.
最大的“太阳能接收器”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巨大水量的星体,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而积为3.67亿平方千米,占整个地球表面积的70.8%,可以说地球是一个水球。浩瀚的海洋蕴藏着巨大的能源,这些能源包括海洋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风能等。  相似文献   

3.
李嘉碧 《科教文汇》2014,(3):220-221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大结束后,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展览时说道:“何谓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的一种夙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共同梦想,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文主要阐述“中国梦”包含什么内容、“中国道路”的发展探寻经过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世界海事日"是由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时间为每年9月的最后一周,由各国政府自选一日举行活动,目的是引起人们对船只安全、海洋环境等问题的重视。说到海洋,大家都不会陌生,它占据了这颗蔚蓝星球表面的70%之多,万物皆因水而生,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然而,最近海洋科学家却发现,我们的海洋已经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病,虽然病得不算重,却一直在缓慢恶化。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  相似文献   

5.
赫崇本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物理海洋学家,海洋教育家,中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之一,他开创了中国“水团”研究,特别是对中国黄海冷水团的系统研究;他领导并参与了1958-1960年间进行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积累了中国海洋研究的丰富资料,总结了关于浅海的海洋调查方法;他致力于我国物理海洋科学和海洋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物理海洋科学研究的出色人才,为我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研究显示超级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可能将一些金属熔化为液态。这种机制有可能导致磁场的产生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们将那些质量比地球大,但是远小于木星或海王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的系外行星类别归为“超级地球”行列。现在科学家们认为这类系外行星上可能拥有液态金属的“海洋”以及可以保护生命存在的磁层.,  相似文献   

7.
2006年9月9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成功。航天飞机的六名宇航员在太空飞行20天后顺利返回地球。除了“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之外,原来还有一架叫“挑战者”号。不论是“亚特兰蒂斯”还是“挑战者”号,这两个名字给予人的是无限的遐想,充分体现了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无穷尽的探索精神。这两个名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海洋最初的发现上。“挑战者”的环球探险“挑战者”源于19世纪英国的一艘调查船。19世纪70年代,英国皇家地理协会准备组织一次环球探险航海,开展对世界大洋的深入调查和研究。根据地理学会的请求,军方同意提供一艘小…  相似文献   

8.
魏博 《中国科技纵横》2014,(14):247-247
根据大量地质-地球物理实测资料,分析了蓬莱区块海洋地质灾害因素,特别是对海洋工程关系密切的浅层气、断层、埋藏古河道等海洋地质灾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海洋开发与海底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海洋下面200米深的水域,是一片长满微生物的“隐形森林”,它对地球的影响力与陆上森林不相上下。在这个表面水域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浮游植物,主要是单细胞的蓝绿藻、矽藻和其他藻类,它们形成了海洋食物链的基础。它们负担了地球上光合作用的大  相似文献   

10.
1997年9月4日,太空探测船“伽利略”号(Gslileo)传回了木星第二卫星“欧罗巴”的照片。在照片上可以看见“欧罗巴”的表面是一堆堆的冰块。 美国阿里桑那州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地质学家,基利博士(Dr. Ronald Greeley)认为冰块下面可能覆盖著海洋,这跟地球两极的海洋在春天溶雪时的情况差不多。从冰块的形状可以知道冰层不厚,覆盖著水或将溶解的冰,因浮动而令冰层裂开成块状,这些浮动的冰块就好像地球上的冰山。 科学家都  相似文献   

11.
沙漠与海洋     
沙漠与海洋谈判。“我太干,干得连一条小溪都没有,你却水太多,汪洋一片。”沙漠说,“不如我们来个交换吧。”“好啊,”海洋欣然同意,“我欢迎你来填补我,但是我已经有沙滩了,所以只要土,不要沙。”“我也欢迎你来滋润我,”沙漠说,“是盐太成了,所以只要水,不要盐。”  相似文献   

12.
正地球海洋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她不仅是生命的摇篮,大气的襁褓,资源的宝藏,也是国家商贸的窗口,国防的前哨,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中国是世界上利用海洋最早的国家之一。古人很早就已从海洋收取“渔盐之利”和“舟楫之便”,同时不断地观察和认识海洋,积累了大量的海洋知识。特别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  相似文献   

13.
从太空鸟瞰地球,她是一个美丽的蔚蓝色星球,巨大的蓝色地毯覆盖着地球表面积的71%,这就是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海洋一直蒙着一层朦胧而神秘的面纱。从遥远的古代起,人们就渴望了解这个“蓝色世界”,但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只能“望洋兴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才开始慢慢了解海洋。今天,科学家正把目光投向海洋,寻找为人类健康提供保障的蓝色药物!因为这个高盐、高压、缺氧、缺光照的特殊环境中,活跃着众多的生物,它们奇特的躯体里有可能蕴含着治疗疾病的神药。  相似文献   

14.
第49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是世界第一个海洋年。联合国将其主题确定为“海洋——人类共同的遗产”,通过宣传活动将使青少年知道海洋在造就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海洋环境的整体性。为此,本刊特约请有关海洋专家撰写一组旨在普及海洋知识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开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资源、海底地质和资源勘探研究是我国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我国海洋综合考察能力应与我国的经济政治地位相适应,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作为海洋探测与研究的重要平台,是海洋能力建设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现有科考船数量少、船舶老旧、功能落后、作业效率低、配套不完善,难以满足当前日益发展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特别是深远海综合考察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建设项目给与了高度重视,促成了我国新一代深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的立项。该船的设计突出多学科综合探测研究的特点,装备精良、功能齐全,具备强大的深海大洋立体探测与同步作业的能力;衔接各种通讯工具,具备全球范围内信息处理与交换的能力;具备科学的综合布局和良好的适航性,以满足海洋考察的作业需求和提高探测精度。“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是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承建。  相似文献   

16.
马小娟 《科教文汇》2014,(8):218-220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溯流追源,孔子可以说是全面阐述“中国梦”的第一人。“中国梦”与“孔子梦”既有历史相承性,又各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中国梦”蕴含更多新的时代内涵。古今对比,是深入理解“中国梦”科学内涵必不可少的视角,有必要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 支撑国家“碳中和”需求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的基本途径包括"减排"(减少向大气中排放CO2)和"增汇"(增加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我国作为碳排放大国和发展中国家,应在尽可能减排的同时想方设法增汇,也即研发负排放的方法与途径,这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应强调主动作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有着巨大的碳汇潜力和负排放研发前景。我国的海洋碳汇理论研究已走在国际前沿,并推动了科学与政策的连接。当前,应从顶层设计、及时布局,对外引领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内结合国情大力研发海洋负排放技术,打造负排放生态工程;建立海洋碳汇标准体系,并通过大科学计划将其推向世界,占领国际制高点,为实现碳中和宏伟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说起“数字海洋”不能不提到一个人的名字,石绥祥。他是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二级研究员,“数字海洋”的推动者、研究者、拥护者与实践者。1998年,随着“数字地球”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理念的提出,中国的海洋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和审视我国海洋的信息化发展。1999年,国家海洋信息中心的科学家首次提出建设中国“数字海洋”的思想。石绥祥研究员深刻意识到,未来海洋信息化工作是“数字海洋”的时代。从此,他坚定地踏上了“数字海洋”的研究与探索之路。历经4年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数字海洋”理论与关键技术的阶段性成果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2003年,我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构建作为国家908专项三个项目之一,首次以工程项目的形式展现在无数海洋人期盼的眼神中。  相似文献   

19.
“海洋地质学”是海洋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培养海洋科学和技术人才的基础课程之一。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素养的理念,本文就以往课堂呈现出的突出教学问题,结合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实施办法,强调课堂学习要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以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引导学生以兴趣为导向的学习“海洋地质学”。在近三年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为“海洋地质学”课堂教学方法提供借鉴,为培养海洋科学技术人才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20.
安妮 《百科知识》2003,(5):42-42
大海的波涛声是自然界最纯美、浑厚且颇具神秘色彩的“音乐”。然而是谁“弹奏”了这一曲曲动人的音乐呢?美国科学家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浪花中大大小小的气泡便是一位位天才的“演奏家”。涛声主要是海浪里大量的气泡破裂产生的,气泡的尺寸等特征决定了涛声的特点,也关系到海洋与大气之间的气体、水分和热量交换过程以及大气中气溶胶的含量,对地球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