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曜 《新闻世界》2014,(4):33-34
本文以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为案例,结合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分析电视问政作为新闻评论的新形式如何建构新的公共领域。本文将围绕公共领域三大要素——“公众”、“公共舆论”、“公共媒介”,探析公众在节目中扮演的角色,问政中公共舆论如何形成的,媒体如何作为"公共舆论的载体"提供政府与人民交换意见的场所。  相似文献   

2.
谁的"公共领域"?——概念运用的困惑与修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探讨公共领域概念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可行性问题。文章首先分析在中国问题上适用公共领域概念的最主要困难:即中国历史和现实中都没有出现公共领域得以产生的特定社会条件。接着,文章分析了使用公共领域概念的几种变通途径,即对公共领域概念所进行的“价值中立论”、“类型学”、“空间规模层次论”、“功能层次论”等四种修正。最后,文章提出,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公共领域概念,应着重强调它在实践领域中的表现形式与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概述 1.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 (1)公共领域的主体——公众 公共领域的第一个构成要素是由超脱于个人或集团(利益集团)私利之上、亦不受国家或其他政治权力约束或为其服务的私人,自愿组成的、拥有一定规模的“公众”. (2)公共领域的形成——公众舆论 公共领域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以批判意识为核心、以对国家权力进行批评与监督、控制为主要特征和目标的“公共意见”或“公众舆论”.  相似文献   

4.
"公共领域"在传媒时代存在的可能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哈贝马斯本人对于“公共领域”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原因是他认为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趋于瓦解。本文从具体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图论证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并非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会趋向瓦解。  相似文献   

5.
大众传媒与公众身份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切入 ,结合中外大众传媒的实际 ,对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关系 ,“大众”、“受众”、“公众”之关系 ,以及“公立身份”的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辨析。  相似文献   

6.
“公共领域”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学者哈贝马斯1962年的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公共领域,即指除政治权力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①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公共空间,公众在这个空间中的言论不受国家干涉.纵观中国报业史,中国的公共领域的构筑与报刊息息相关.不同时期报刊对公共领域的构筑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本文对上个世纪30年代新记《大公报》的“星期论文”和现在的《南方周末》评论版进行比较,通过分析报刊与公共领域的具体关系来窥探其建构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阐释了“公共领域”这一普适性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发表言论,这便是“公共领域”。同时,他把大众传媒看作是“公共领域”运作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8.
公园是否被“侵吞”,实际是权力领域、资本领域与公众生活领域间重划“界线”的博弈。在这种博弈中,没有形成“公共意见”的公众力量最为薄弱,而一旦形成“公共意见”,则公众的力量最为强大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公共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艳 《青年记者》2007,(10):94-95
“公共领域”是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于1961年发表论《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的一个经典概念,198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原书的英译本,随即在英语世界引起了一场“公共领域”热潮,开始对“公共领域”概念和对与之相关的公共舆论与传媒角色问题的广泛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张静 《新闻世界》2013,(7):250-251
【摘要】本文以“安医大二附院恶性刺医事件”为个案,在分析这一公共事件的网友评论时,笔者发现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通过对个案的再现和细致解剖,结合网友的评论进行丈本分析,探讨舆论呈现负面性倾向的原因,并提出改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廖欣 《新闻世界》2011,(12):142-143
“公共领域”是指从市民社会中产生,介于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公共空间集群。新记(《大公报》在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的主持下,不断献言献策,并对官吏进行监督,丈人论政可视为“公共领域”的一种存在状态。本文以《大公报》为例,试析我们近代报刊的发展对建构“公共领域”形成的促进作用,希望能为当下媒体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许剑 《新闻大学》2003,(1):34-38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是德国学者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颇受争议的政治学概念。按照他的定义,资产阶级公共领域“首先可以理解为一个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的领域;但私人随即就要求这一受上层控制的公共领域反对公共权力机关本身,以便就基本已经属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质的商品交换和社会劳动领域中的一般交换规则等问题同公共权力机关展开讨论。”简而言之,公共领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中国近代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近代中国的公共领域并非单一整体,报纸构建的中介公共领域也有主流与边缘之分。近代上海小报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分析近代上海小报关于“驱逐棚户”问题的报道,发现小报构建了一个另类公共领域。通过定义新问题、纳入新角色、建构新话语等方式,近代小报将原本不在主流公众讨论范围之内的“私人问题”重新界定为“公共问题”,发挥着另类公共领域的功能。小报依赖煽动性的修辞,吸引更广泛的读者,建立、维系相似的文化认同,维护着边缘阶层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方晨 《新闻大学》2021,(3):32-48
追随詹姆斯·凯瑞革新新闻史书写方式的思路,乔治·尼禄提出了“公共领域史”的新路径.公共领域史的提出是基于美国当代公共生活衰退的现实,希望通过对美国不同时期公共领域史的梳理提出对当下的预警,唤起人们回到公共生活.新闻作为公共领域的重要标志,不仅要描绘公共领域,而且要代表公共领域.借助着行动者、行动者关系和制度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为理论基础,从网络空间的特质出发分析了网络空间成为公共领域的可能,同时分析网络公共领域中话语权的特点,并进一步阐述网络公共领域里话语权的归属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里,具有公共意识的知识分子将成为公共意见形成过程中话语权的掌握者。  相似文献   

16.
信源扩张与网络公共领域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的公共领域的作用一直处于不完备的状态,因特网的迅速推广加快了这一进程的步伐。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思想作跨文化运用的前提,提出“信源扩张”的概念,分别从“参与主体”和“参与程度”两个方面衡量中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时代的到来,公共领域似乎又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关于网络与公共领域关系的研究也层出不穷。网络所拥有的自由、匿名、平等、开放等特点,似乎天然具备了公共领域的所有要求,而学术界对其公共领域的潜力也以乐观为主,如郭玉锦、王欢(2005)认为“互联网所构成的社会网络空间,提供一个全新的人类互动的场域,这个场域的部分空间形成了全新的公共领域”。^①李蕉更是认为“传统媒体‘得而复失’的公共领域,能在博客受众‘失而复得’”。^②网络真的能肩负起世人赋予的重任吗?网络公共领域的现状与水平到底如何?这将是本文期待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一20世纪60年代,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最后一位批判理论家,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系统地阐述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哈贝马斯认为:国家和社会之间可以存在一个公共空间,市民们假定可以在这个空间中自由言论,不受国家的干涉,这便是“公共领域”①。他认为,“公  相似文献   

19.
公共领域是德国学者哈贝马斯基于19世纪60年代西方政治体制提出的理想政治协商模型。该模型提出后随着民主制度与传播模式的实践不断调适。20世纪初期,网络社会的崛起促进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公共对话突破了传统民族国家的边界,学界构想出“脱域”的基于“世界公民社会”的网络公共领域。当下关于公共协商的讨论从西方语境逐步过渡到全球实践,本文梳理了公共领域模型经历的几次冲击与重构,并试图跨越中西方语境实现一次理论对话:网络公共领域是否有助于突破地域壁垒,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相似文献   

20.
杜正华  胡晓 《新闻世界》2013,(9):138-139
微博这一新型社交网络平台,让人们看到了“新型公共领域”的曙光,但另一方面,微博所面对的公共领域的私人化现象、注意力承载危机、理性共识难以建立以及商业力量的冲击又对公共领域的构建产生解构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