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白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2.
学生与教学内容的矛盾是教学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这一矛盾的存在,才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等其它矛盾。语文课文教学尤其如此。面对一篇新课文,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教学,如果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思、探讨,许多学生是领悟不到课文妙处的。有时候,有些课文,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或引导不当,往往花上几个课时进行教学,仍有不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浅层的、含糊的甚至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3.
唐昌芬 《新疆教育》2012,(16):239-23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大多数语文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小马过河》是一篇入选教材很久的童话故事。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领悟课文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几个学生,按照预设的情节把课文演一演。台上的小演员们与课文一致的台词,以及生动的演艺,往往令我陶醉于自己设定的美好情境中。但令我不解的是,台下的“观众”却无动于衷。如今再教这篇课  相似文献   

5.
品词品句是小学阅读教学中感悟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品味、揣摩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句,理解其内涵,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品词品句,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本文仅谈一谈通过联系和比较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一、通过联系,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课文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注重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品词品句。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品词品句。任何一篇课文都是一个活的、有机的整体,品词品句时必须摒弃那种把课文肢…  相似文献   

6.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  相似文献   

7.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  相似文献   

8.
一、提纲挈领。抓住主旨从课堂教学过程看,学生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定向地在课堂内进行阅读实践活动。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习一篇课文,通过无声或有声地诵读、感知、领悟语言材料,进行积极的心理思维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梳理,进而达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理清结构、领悟方法、积累语言等阅读目的。科学教材每一课都分几个标题,这些标题相当于语文课文的段落大意,  相似文献   

9.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然而,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零零碎碎  相似文献   

10.
须强 《上海教育》2000,(7):49-49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则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范例。能否引导学生把正确规范的课文语言在积累内存的基础上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这是语文教学成败的关  相似文献   

11.
《广玉兰》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形神兼备的优美散文,如果单从文字上分析它,课文表现了作者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爱广玉兰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文字背后蕴含的情趣和意象,是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步领悟的。本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文字中,品味语言,发现文字背后隐藏的美好世界。一、品读广玉兰妙不可言  相似文献   

12.
宋茂红 《小学生》2010,(9):45-45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3.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就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教师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  相似文献   

14.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殊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在学生对课文还不熟悉的情况下,教师如果对课文进行条分缕析,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是支离破碎的,缺少整体把握和自身感悟.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学生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在自读感知阶段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的情感表达.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教学方式的特殊性,语文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从而使语文教学达到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的目的。朗读是一篇课文情境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为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设计教学语言,特别是对学生的朗读作必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吕淑湘先生曾经指出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艺术。因此 ,研究教学的艺术性 ,是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一、讲究语言艺术教师的教学语言既是承载教学内容的载体 ,又是对学生语言作示范。作为语文教师 ,应是运用语言的典范 ,其教学语言不但要清晰规范、准确严密 ,而且要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 ,有童趣 ,有激情 ,有感染力 ,使学生由喜爱教师的语言 ,到喜爱教师教的语文课 ,再到喜欢学语文 ,并一直保持学习语文的热情。在阅读教学中 ,使学生喜欢读所学的课文 ,是理解、鉴赏这篇课文的前提。因此 ,精心设计导言 ,尽快把学…  相似文献   

18.
学习语文最基本的任务就是把课文读通、读熟、读懂,其实这是一切语言学习的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读懂”。因为,“读懂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保证读的时间,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激发读的兴趣,教给读的方法,丰富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中领悟,  相似文献   

19.
《草原》这篇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次了,每次教学都是循着草原的“景美”、“人美”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都不错。一次外出听课时,我被一位教师教学《草原》这篇课文时精彩的课堂生成所折服,同时也不断地责备自己,为什么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去发现课文中描写“人美”部分中的其它方面的美呢?上个学期,我又一次教学《草原》这篇课文,于是,我将那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时所使用的提示性的语言搬到自己的课堂上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其它方面的美:  相似文献   

20.
《金钱的魔力》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抓住"笑"进行描写,采用了极其夸张、讽刺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把裁缝店员工托德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刻画出来了。教学中,我抓住"笑"字,引导学生积累语言,领悟情感,体会写法,让"笑"声飘荡在课堂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