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代中前期,清朝和朝鲜宗藩关系下的司法运作之演变暗含着两层内容:其一。该司法运作政策的演变暗示着清朝在藩部属国政策上的某些变革,即对藩部实行着统一政策。而对于属国仍实行传统的宗藩政策;其二,该政策的演变同时也体现出清朝对属国的司法运作既不同于近代国际关系上两个平行主体之间的运作,也不同于近代殖民政策下属国的司法运作的特点,它是古代东亚世界里一项特殊的司法体制,既体现出宗藩体制下清方对属国的不平等性,又体现出封建时代天下观下清廷对自身司法权利认识上的缺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前期中朝宗藩关系下司法运作演变的探讨。对这一传统的政治体制进行研究,从中揭示出这一体制所反映出的法律内涵。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世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几千年“大一统”传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至清康乾盛世下也发生着变化。清廷在继承封建统治体制和观念的同时,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加强了对中国的统一。其中康乾盛世下清廷的西藏及黄教政策就充分体现了此点。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廷通过几次对藏用兵和体制改革,最终使西藏由中国传统的藩部转变为受中央政权有效统治的地方必要行政区域。虽然其间清廷在某些政策的运作上还存在不足,但此举却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西藏等藩部的统一,并最终促使传统的“大一统”帝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相似文献   

3.
清初满洲政权的蒙古政策是满清藩部政策的缩影。就历史事实而言,该政策不仅是清政权藩部政策的完整模型,而且也是此后清政权藩部政策的运作楷模。它的实施方式、政策种类、运作模式对此后清政权的藩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宗教、通婚、文化融合等方面都促进了各族的融合,并为顺利实现清朝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该政策对此后乃至今天各民族间的融合仍然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雪江 《考试周刊》2014,(71):29-29
清代,满族统治者把对蒙古族的政策置于建立和巩固政权的重要地位,而对身处漠南蒙古的赤峰地区实行恩威并用、怀柔为主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宗藩     
有明一代二百七十余年,封王建藩之制与明王朝相始终。本文试就明太祖实施这一制度的原因与宗藩对明代政治、经济的影响,进行论述。一洪武二年,朱元璋“定诸王封建之制”。次年封皇子朱樉等九人为亲王烦?“明太祖定天下之三年,惩宋元孤立,失古封建意,于是择名城大都,豫封诸子,待其壮而藩服”。历史表明:实行封王建藩之制与否,并非宋元覆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元朝统治者是极为重视封王建藩的。清朝统治者中就曾有人指出:“明祖欲大封诸  相似文献   

6.
乾隆的满民族意识与清中央政权的凝聚力──从乾隆在承德的活动谈起赵艳玲,于多珠清代是中华民族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尤其是乾隆帝统治时期,国力强盛,版图辽阔,四海臣服,我国多民族的统一达到了高峰。清中央政权何以有如此强烈的凝聚力?这与康熙乾隆两代皇...  相似文献   

7.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乾隆朝的蒙古政策很好地透视了盛世下清廷的藩部政策。乾隆在继承前任统治者对蒙古治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着自己的治理策略,通过经济、政治、宗教、司法等多种政策加强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通过这些新旧政策的运用,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然而乾隆朝的民族政策又有很大局限性,它不仅常常陷入客观上促进民族融合而主观上又阻碍民族融合的矛盾之中,在主观上囿于清朝自定的“天下”范围之内,而对外无所作为。  相似文献   

9.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封建王朝,它实行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蒙汉地主阶级的联合统治,重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较繁盛,这些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元朝统治者实行推行蒙古化,同时又加深汉化的双重政策,设立了一系列蒙古本民族的中央和地方管学,尊孔崇儒,因而儒家经典成为学校课程及科举的主要内容。元朝的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等;地方学校有路、府、州、县学、还出现了“社学”和“庙学”,书院也比南宋兴盛。这一层次结构比较分明、目标功能各不相同的教育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场所和必要的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拟就清代前期统治西、北地区的政策和措施,做初步探讨。 一 在我国西、北地区,居住着藏、维吾尔、蒙古等少数民族。清代前期,清王朝为加强对这些民族的统治,在中央政府中特设了理藩院机构。 理藩院,初名“蒙古衙门”,一六三八年(崇德三年)更名理藩院。最初只管理内蒙古诸部事务,一六四四年(顺治元年)清朝入关后,随着清王朝在全国统治地位的稳定,其  相似文献   

11.
晚清幼儿师资职业化经历了立足于本土、不断积累、逐步获得突破的演进历程。本文梳理了晚清幼儿师资的来源,整理了清政府主动采取本土改造、"引进来、走出去"等措施培养幼儿师资的政策,描述了晚清有识之士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兴女学"培育幼儿师资的立场转变,并介绍了晚清幼儿师资职业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闽都书院源远流长,已经成为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都书院于明清之际传入台湾并产生深远影响.清代台湾教育的进步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闽都书院渡台山长、教谕的辛勤教学及其提供的教材、典籍.清廷治台213年间,设立的书院有61所之多,遍布岛内各地,大部分深受闽都书院教育宗旨、培养理念和教学方式之影响.清初台湾还是移垦社会,文化与风气较为落后,动乱频繁,只能以武力维持社会安定.台湾能从“武治社会”儒化为“文治社会”,书院教育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统一蒙古之后,对蒙地实行封禁政策。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推行"新政"。新政期间,调整了对蒙政策,代之以"放垦蒙地",使持续了200余年的封禁政策不攻自破。内地民人大规模迁入蒙地,察哈尔右翼的前山地区成了规模较大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盲目垦殖,粗放经营,超出了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致使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4.
清朝疆域辽阔,统治者在对边疆进行经营管理时,非常自觉地通过官方修史来表达自己的边疆观念。其表现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官方修史把边疆的各种变化及时写进史书,以昭“天下一统”的疆域观念,不断强化人们的国家版图意识。二是着力记述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维护祖国边疆统一。三是记载统治者对于边疆问题的忧患意识,及时总结安定边疆的经验,警醒人们注意防范边疆危机。把史书编纂与王朝疆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官方史籍的修纂,记载国家疆界,强化国家一统,借修史表达统治者的边疆意志和利益要求,是清代官方史学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15.
北碚区水土渡口发现一块石碑,石碑刻有"重庆江北督补府"、"沿河查盗章程"、"塘汛"等字样的文字。碑文关于塘汛的记载为研究清代巴渝地区塘汛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和文字资料。石碑的发现填补了巴渝地区关于塘汛职能和作用研究的空白,也为清代嘉陵江流域水运交通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清代前期抑商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约从 2 0世纪 70年代开始 ,清政府是否推行了抑商政策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热点问题。但是包括笔者在内 ,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用现代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抑商”所指内容的 ,忽略了当时决策者对抑商的认识 ,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探讨。历史事实是 ,明清时期人们把抑末、抑商看成是对商人收税 ,这是抑末、抑商内容的唯一所指 ,并不包含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17.
清王朝采取“因俗而制”的方针,在新疆实施“确立满语作为国语的地位、提倡满汉合璧、多语并行”等一系列的语言文字政策。这一较为开明的语言文字政策促进了当时新疆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也为民汉双语教育的正式开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清末,关内地少人多,自然灾害和战乱不断,造成移民大规模涌入蒙古科尔沁地区。传统的针对这一地区的封禁政策此刻完全失去了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清政府决定全面开放蒙古科尔沁地区。  相似文献   

19.
“宾兴”一词最早发端于《周礼》,作为与古代科举渊源之深,交融之广的一个特殊术语,在宋代人的眼中甚至被视作为科举制的最早源头。“宾兴”的意义也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入科举时代后“宾兴”最初作为一种科举典礼而言,与乡饮酒礼结合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宾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作为一种慈善性的助学助考形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荆州也正是基于这一形势的影响,其宾兴组织开始得以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