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度佛经中有大量的“譬喻”,这是印度佛教为方便教人而常用的讲经说法手段,汉译佛经保留了这些“譬喻”,并对中国禅宗经典《坛经》中的“譬喻”产生了重要影响。《坛经》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性经典,同时也是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本土禅宗典籍,《坛经》或继承或借用了这些印度佛经中的譬喻,但同时又有一些创造性的发挥和改造,从而形成了《坛经》譬喻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新西游记》热播之后,笔者对其中的一段字幕引起了关注。在第54集,凤仙郡求雨中,唐僧与孙悟空有这样一次对话,原字幕如下:  相似文献   

3.
《西游记》通天河故事中灵感大王吃童男女的主体情节应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钵迦伏诛篇中的独轮城故事。汉译佛经在史诗的基础上提炼出“罗刹鬼定期食人”的故事框架并影响了后世中国小说,致使一批融入中国文化元素的本土罗刹鬼故事诞生。《西游记》的作者吸取了本土罗刹鬼故事的创作经验,将取经见闻中的罗刹鬼故事高度文学化。可以说灵感大王故事的骨架是由印度文学搭建的,但其血肉是由中国祭祀文化填补的,该故事正是中印文化碰撞下共同孕育的硕果。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是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后出现的又一群众创作和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它的成书酝酿了700多年。最早的素材取自唐太宗时玄奘法师费时17载,经历百余国,前往印度取回佛经657部的史实。随后的人们为了神化玄奘,在描绘他突破艰险、西行取经时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它们虽还游离于取经故事之外,却启发后来的作创造出更多的有关取经的神话。取经故  相似文献   

5.
《法灭尽经》是5世纪末至6世纪初成书的一部中国撰述佛经,体现的是来自印度佛教的法灭思想。以此经为代表,还有一批主要见于《出三藏记集》著录的佛经,可称之为法灭尽经类佛经。这批佛经在僧祐看来没有疑问,但从隋代开始,大都成了疑伪经。论文探讨了《法灭尽经》成书所依凭的印度法灭思想来源问题,以及法灭尽经类佛经流行的特定年代,强调印度佛教法灭思想不能简单等同于中国佛教的末法思想。  相似文献   

6.
师:《西游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羊力大仙有双“透视眼”.能隔着木板看到箱子里的东西。最近黄老师也学会了羊力大仙的这种本领,能隔着蛋壳看到里面,所以,大家带的鸡蛋.我能辨出生熟,你们信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在我们中国,提起《西游记》可谓是家喻户晓,其中观音这一最富有中国特色的菩萨,在《西游记》中是一个有着重要作用的角色。作为班主任,重新审视《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时,我们不难发现从她的身上能借鉴一些班级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曲《一个师父三个徒弟》)你们听过这首歌吗?会唱的小朋友一起来唱一唱。(生跟唱)师: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中还有一些数呢?分别是多少呀?生: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生:还有“九九八十一难”。师: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了真经,我想我们学习也是这样呀!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困难,我们只有学会各种本领,努力克服困难,将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分析:课前交流时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学生在不经意间进入了自己熟悉、喜欢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更…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所表现的是道教全真道的教义 ,其中所有的佛教故事、人物、境界等都与道教全真道有关 ,都是道化了的佛教。只有从全真道的角度 ,才能全面完整地认识和把握《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不懂佛学” ,“没看过佛经” ,而是有意站在全真教的角度合一三教 ,独标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一、同是神话巨著,但一为礼佛,一为崇道;二、《西游记》《封神演义》“同”是儒、释、道互补之作,但《西游记》的主导思想是“出世”,而《封神演义》的主导思想是“入世”;三、哪吒、杨戬、李靖、木吒,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同”有人物,但在书中所起的作用相“异”;四、《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共“同”移用说话人写景状物的诗、词、赞;但“异”在《封神演义》移用马虎,《西游记》移用贴切;五、《封神演义》《西游记》同是累积型的作品,但《西游记》创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牛魔王、铁扇公主等等众多传世的艺术形象,《封神演义》则除了哪吒、比干的形象塑造得比较成功外,其余人物塑造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11.
安妮宝贝在《蔷薇岛屿》里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灵魂,在城市里,也始终是一个岛屿。这样孤独,这样各自苍翠和繁盛。"所以,我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这一场孤单的旅行。没有陪伴也没有告别,旅行原本就该是独自追寻自我的过  相似文献   

12.
《西游记》的主题是“金丹大道”--这是明清时大多数《西游记》研究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李安钢先生重提这一观点,遭到了不少学的反驳。这就是说式图通过辨析《西游记》中的“佛教”,“心学”,“游戏笔墨”等关键性问题,澄清以往学对《西游记》的误解以证明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唐僧去西天取经,被火焰山挡道,想借铁扇公主的扇子扇灭火焰山的熊熊烈火,不料铁扇公主不愿借扇子,孙悟空就摇身一变,变成一只小虫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折腾得铁扇公主连忙求饶就范。  相似文献   

14.
《佛国记》这部书有《无竺国记》、《历游天竺记传》、《东晋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等不同的名称,也有称作《法显传》的。这是东晋高僧法显去印度求佛经返国后写成的旅行记。他的初稿写于公元414年,即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到416年又作了一些补充增订。它记载了法显前后花了十三年四个月的时间(399年3月由长安出发,412年7月在青州登陆)游历约三十国的经过,法显在印度时正是笈多帝国的黄金时代旃陀罗笈  相似文献   

15.
《文学教育(上)》2010,(11):157-157
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日前由外文出版社翻译成印度文出版.中国社科院亚太所的王树英研究员介绍说,《西游记》与印度的关系非常密切,孙悟空的原型,其实是印度的神猴哈努曼(Hanuman)。猴王哈努曼的故事载于印度最古老的史诗《罗摩衍那》中,在印度影响很大。印度各地都有哈努曼神庙,香火旺盛。除了孙悟空,其他的妖魔鬼怪,大多也是“印度国籍”,比如牛魔王,就体现了印度对牛的崇拜。该书出版的四大功臣之一、  相似文献   

16.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课后第四题这样设计: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会怎么说,怎么做?此题充分利用课文延伸的形式,将小骆驼的亲身感受通过自己之口表达出来,在实践理解和训练的有机结合的同时来完成对课文主旨的深化。但是,这样的训练题目如果在“沙漠旅行”结束后单独辟出时间让学生说一说,可能会与读书情境脱节,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是近代著名的长篇白话小说之一。它的作者吴承恩约生活于明朝弘治至万历年间。因此,《西游记》中的语言大致反映了16世纪前后汉语的基本面貌。《西游记》中“却”的应用很复杂,它是一个多词类、多用途的词。本文拟考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的《西游记》中“却”的应用,对它的意义和用法做一些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杜道流 《学语文》2010,(1):45-45
《方言》2003年第2期发表了邵则遂先生的一篇短文《(西游记)里的“销绪”》,文章从版本(康熙阿干本)、文意、音韵等角度论证,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西游记》(以世德堂本为底本)五十四回中的“八戒口里乱嚷道:‘我是个销猪!我是个销猪!’”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著作,如果把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称之为“大西游”,那么孙悟空拜师学艺可以称作“小西游”.须菩提祖师双重人物色彩决定了孙悟空在“小西游”所取得真经为“佛经、道经”.孙悟空在“小西游”过程中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从而悟出“知行合一”的道理,只有“知行合一”方成大道.  相似文献   

20.
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以超凡的降妖本领和鲜明的个性在人们心中建立起了一个卓越的英雄形象。细看孙悟空从"出世"到最终修成正果的过程,会发现很多有关他的情节离不开一个"偷"字。本文从《西游记》中关于孙悟空"偷"的情节入手,简要分析其人物性格和《西游记》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