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1988年4月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提出“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个概念以来,学术界从不同的视角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日常生活审美化”已经成为关注的热点。为了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对近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和简单的评述是有意义的。目前,在美学和文艺理论界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研究主要是从三条路径进行研究的:其一,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文艺学、美学学科研究的新兴亮点;其二,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新现代性中国的一种“表征”;其三,把“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看作是人类社会的理想生存意境。  相似文献   

2.
文艺消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改变的客观事实,这个研究对象的顽强的客观存在迫使我们必须去研究它、认识它。文艺消费不是一个先验的逻辑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在现代社会,经济的中心客观上必然由物质生产转移到文化生产。图象化和景观化是当前文化消费的重要特点,我们应当正视这个事实,按照当代审美活动的特点来正确对待公众文化消费的欲求,引导中国文化产业、文艺产业良性发展。文艺消费对文艺生产的影响也渗透到了文艺样式的层面。现代文艺消费模式所制约的不仅是文艺生产的内容,而且是文艺生产的形式。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的“四不像”与其通俗文艺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恨水的通俗文艺范式 ,首先体现于“四不像”的文化心态与文艺心理结构 ,即商业心理、自娱心理、社会心理和审美心理四者等量互扯互动的心理运作。其次体现于“四不像”的叙事形态 :似现实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后现代主义叙事而不是 ,似鸳蝴、礼拜六叙事而不是 ,似社会经、言情纬的叙事而不是。这种“四不像”的叙事形态乃是典范的通俗文艺的叙事形态。通俗乃人的生命最真实的存在 ,是张恨水自身生命存在的艺术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茅盾的《子夜》是20世纪30年代都市文学的巅峰之作,作品通过“客厅文化”这个独特的窗口来剖析中西文化冲突下上海洋场社会各类人物的内在文化心理结构,揭示上海都市文化的特质,而“客厅文化”的本质就是金钱本位化。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事业的有效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和新媒体环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文艺生产的发展走向和文化生态。媒介化的市场环境和商业化运作所构成的文艺生态,主导着文艺生产的发展模式和价值取向;影像文化的狂欢化造成文艺的泛艺术化,文艺生产的产业化又加速了艺术生产的大众化和边缘化,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娱乐方式,造成当下我国文艺生产繁华和喧闹的现实以及文艺过度娱乐和启蒙作用式微的审美困境。如何平衡文艺生产中经济效益和精神价值的关系,有效地提升产品的质量和价值目标,不仅关系到文艺生产的健康发展,也是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建设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6.
台湾当局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妄图从思想、文化、教育、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清除中国对台湾的影响,割断“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历史渊源,以营造“台独”的文化、心理和社会环境,为民进党实现“渐进式台独”创造条件。这种“去中国化”政策,继承李登辉“两国伦”的衣钵,与日本殖民者当年在台湾推行的“皇民化运动”和“同化”政策如出一辙,也是继承了李登辉“两国论”的衣钵,是不得人心的。  相似文献   

7.
“大众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条重要的发展脉络。“五四”时期诞生的平民文学观念开启了一条对平民社会“启蒙 认同”的思想认知传统;1928年创办的《大众文艺》表现出“左翼”文化阵营内部对“大众化”问题的歧见;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运动使中国现代文学的“大众化”趋势加速向“左”转,“大众化”被等同于“普罗化”,这一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缺失。因此,五四至抗战期间现代文学“大众化”趋势的内部实际上具有一个“双重指涉”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8.
呼唤高层次的大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是时代变化的晴雨表,大众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变迁紧密相连。进入新世纪,中国当代大众文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发展也在变化、发展着。深入研究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问题,引导大众文化健康发展,是广大文化工作者、研究者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同样是文艺心理学一个重大的理论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课题。2002午5月,广东文艺心理学研究会和华南师范大学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心举行了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的学术研讨会,就大众文化的概念与内涵、大众文化的作用、我国当代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与艺术创作实践等进行了研讨,比较集中探讨了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本刊本期以“大众文化与社会心理”为题,选登以下几篇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课题更为热烈、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注重神似,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也是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一项基本主张,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传统.特定的理论渊源、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民族审美心理是形成这一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0.
注重"形似",是西方古代文学艺术的共同特点,也是西文古代文艺理论的一项基本主张,它是西方各国人民在长期的文艺实践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艺传统,形成这一传统的根本原因是它特定的理论渊源、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和共同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1.
特殊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的行政建制形成了具有胶东自身地域特色的文学风貌。这既形塑了胶东文学,也使它背负着传统的重负。今日胶东文学的萧条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胶东文学创作自身显示出的种种缺陷不容忽视。一则,胶东文化历史沉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难辞其咎。再则,传统情结很重的胶东文学还不习惯于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自觉地进行自我宣传、展示,不注重自我包装,不注重广告效应。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胶东文学机遇与挑战并存。今日的胶东作家应当自觉转变创作心态和艺术表现的视角,在文化高度商品化的今天,积极谋求文艺创作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对接,关注文艺产品产销的市场行情,把握市场和时尚的脉搏,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可以说,“穷北京满族人”这六个字解说并函盖了老舍生命与学的全部身世背景与本内容;亦点示出老舍在20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价值与意义。老舍出生于满族穷骑兵之家,他亲身体会过“穷”的真滋味。自始至终,老舍都非常清醒地自我认定为“穷人”,自觉地把自己划归到“穷人”堆里。满族的确有着值得荣耀的历史,也有“头朝下”的一面。这是一种特殊的无奈、不平与优越的挣扎。“穷人”归向与“头朝下”心理,决定了老舍本的向个太不同:感情投向,素材选取,人物塑造,思索焦点等。可以说,老舍学中,写得最美,最感人的形象是那些“头朝下”的“穷人”。  相似文献   

14.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而这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具体的心理依据有文化原型的积淀、童年经验、创作思维等。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手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并获得广阔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5.
游戏精神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精神之一,它对儿童文学创作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儿童的思雏和心理特征得到证实。所以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创作主体应保持孩子式的游戏性心理,少一些道学气的说教。在大力张扬游戏精神的过程中也要避免纯粹“快乐主义”的倾向,同时要特别注意游戏精神和教育主义的关系,应打破那种认为二者绝对对抗的认识,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两方面来寻求二者的协调发展,推动儿童文学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6.
"多民族国家"界定了我国的民族组成和民族结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指我国是单一制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统一的民族大家庭"指各民族是平等的兄弟民族。各民族增强祖国观念首先要爱国。  相似文献   

17.
民俗文化既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滋养文学的沃土,贾平凹深深植根于此,汲取了丰富的写作资源,并把民俗与文学在心灵的加工场予以整合,拓展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绘制了一幅幅立体的西部“田野图像”。本文试图以民俗文化为透视点,对贾平凹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剖析其话语运作方式,指出民俗中的沉淀物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郁达夫的心理动机,尤其从他的“性倒错”行为出发,可发掘出《沉沦》更加广泛、深刻和个性化的价值内容及其意义空间,这是一个关乎社会、文化、生理、心理和文学等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消费文化的掣肘下,中国文学创作中的"风景描写"已开始大面积消失。通过对西方人所经历过的文学描写经验来和中国当下文学创作中的文学描写进行比较,找出其中正确的文学描写价值观,可以为当下中国文学创作中"风景描写"的缺失指出一条可行的解决路径:首先从"风景描写"的文化背景入手,阐释其为何消逝的成因,从而证明"风景描写"是民族文化记忆和文学本土经验中不可或缺的审美元素。其二,从对"风景"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沿革与概念论域的界定中,得出"风景描写"不能忽略它在民族文化记忆中的抵抗物质压迫的人文元素之观点。其三,无论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都不应离开对"风景描写"的惠顾。其四,对"风景描写"在中国文学的地理分布及其地域特征进行了大致的梳理。最后,对"风景描写"的价值选择与前景展望作出判断:"风景"不仅是农业文明社会文学对自然和原始的亲近,同时也是现代和后现代社会人对自然和原始的一种本能的怀想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是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富有探索性、创造性和纵深性的小说史专著;该论著在“现代性”视点的透视下,清晰地揭示出诸多文学思潮和现象在转型期的本质特征和历史作用;同时注重对作家心态和变化心理的重视,并努力发掘作家主体的文化心理对文学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