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我国受众媒介接触与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分析了近年来多次调查中受众媒介行为的性别差异及调查者不同的结论后,指出,在各种媒介接触和使用的日常活动中,不同性别的受众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某种系统性的兴趣偏好,男性受众对于新闻类传播内容的接触和兴趣,往往强于女性,而女性受众对文艺类传播内容(戏曲除外)的接触和兴趣则要强于男性受众。某些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受众在接触媒介的类型、和时间频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女性更多地使用电子媒介,而男性使用印刷媒介的比例高于女性等。作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非性别因素(如女性的整体文化程度、妇女的闲暇时间等)引发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视角进行量化分析,考察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行为、接触动机和满足情况。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媒体功能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三个取向。受众对内容类型的接触偏好与上述三种动机一起对微信媒体使用满足具有显著影响;女性的微信媒体使用满足更高。这一媒介接触模式体现出受众媒体使用的内容依赖特征;微信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样本区域肥西县三河镇的农村受众基本情况、媒介接触情况以及需求情况,认为广播电视仍是农村受众接触的主要媒体,在选择媒体节目的偏好上,表现出很强的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取向,但是接触传媒的方式已发生了变化,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制约了农民的媒介接触行为。  相似文献   

4.
豫西南农村大众传播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众传媒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我国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地区,大众传播事业还非常落后。豫西南地区处于中西部的交界处,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的一个典型。笔者走访了豫西南地区的众多村庄,采取谈话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村居民的媒介设备拥有量、接触媒介的时间、内容、频率、爱好以及信息获取渠道、对媒介的满意度等方面做了调查,对其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对信息在豫西南农村的传播方式以及大众传媒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做了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5.
本课题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消费渠道趋向多元,网络等新媒体日益受到追捧.对媒介内容的选择除满足个人实用需求外,娱乐性需求已成为首要因素.个人需求和社会环境是驱动我国城市青少年媒介消费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地区、性别和受教育程度对青少年媒介偏好的影响表现显著.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青少年并没有接触外语媒介的强烈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和消费模式与其世界观的形成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我国媒介对外国报道的倾向性与我国青少年对这些国家的偏好上还存在着相反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农村居民广告媒介接触频度、接触时间、接触偏好、对广告媒介的信任度四个方面,研究农村居民广告媒介接触行为对消费观念的影响,提出并验证假设。  相似文献   

7.
湖南平江新农村建设中的大众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岳阳市平江县农村为例,实地调查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信息传播情况以及农民的媒介使用情况.调查发现,农民对电视的接触频度最高,互联网在农村发展前景良好,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有待各方共同开发.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贴近性、实用性是该地区农村受众的主要关注要素.在信息社会缩小城乡差距、建设新农村,最快捷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农民媒...  相似文献   

8.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众的媒介观念研究卜卫一、受众媒介观念的初步分析受众的媒介观念应该是现代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因为受众使用何种媒介,如何使用媒介及利用媒介传播中的何种信息,都与其媒介观念相关。即受众对媒介和传播活动的基本认识或看法,影响着他们媒介消费接触行为。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广告媒介接触频度、广告媒介接触偏好、广告媒介信任度三个维度,考察广告媒介接触行为对于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的结构性变革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随着时代变迁,农村受众与媒介的接触行为和对信息的需求种类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天津市周边地区农村受众媒介需求的心理进行分析,结合天津市新农村建设的特点以及天津农村广播的一些有效干预策略,总结并归纳出媒体对于天津市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干预策略的可行建议,减少农村受众在信息传播中遇到的阻碍,从而让媒体宣传对新农村建设形成有效助力。  相似文献   

11.
赵婕 《新闻世界》2014,(8):252-253
本文对甘肃三个特有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媒介接触情况进行了考察,探寻新的媒介环境下,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特有少数民族受众生活中的媒介烙印,以及媒介对他们生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村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使用程度和20世纪80年代相比有了很大提高,但从整体水平来看,媒介资源配置远离农村,农村受众不能充分享受到城市受众所拥有的媒介资源。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内容,对农村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对大众传播现状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大众传播现状把握和功能预期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到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状况的影响,只有媒介运作体制和农村社会生活与农村的发展建设相协调,农村的大众传播现状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进,从而使大众传媒在农村成为积极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3.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新闻信息的传播生态带了巨大的改变。媒介融合是新千年以来传媒行业演化、发展最为突出的趋势,这场涵盖技术更迭、媒体生产方式转变、信息传播渠道变迁、受众信息消费偏好变化、媒体结构及组织架构调整的革命,不仅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信息分发的方式,也改变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渠道与传播内容、信息生产者跟生产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财经新闻的生产传播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国内财经新闻在融媒体技术影响下形成的新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媒介发展情况.一直以来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存在着东西部的地区差异.即东部地区领先于西部地区,从受众角度来说.就是东部地区受众的媒介接触会多于西部地区。对于这个问题.本文简单使用两次最近的调查数据来进行分析。分别考察两个问题:一是东西部居民在网络接触频率上的情况是否有差异?二是东西部地区居民的网络接触频率与其他传统媒介接触频率的关系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5.
路璐 《视听界》2013,(5):57-62
城镇化进程中传媒与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以此作为研究视域,在基于实证调查的基础上,可以看到农村受众对新媒体消费势头迅猛、认知准确;新媒体也全面介入农村生活,重塑农村文化。但是,农村受众对新媒体消费内容单一,满足度与信任度较低,利用新媒体维权的媒介素养低。在新媒体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政府与媒体可以有更多作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聚焦于"互联网+"时代中国大陆地区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获取、消费、自我创造以及数字文化资源使用与族裔认同间的关系问题。研究结合半结构化访谈与问卷调查法,围绕使用者、使用行为、支持/限制条件、评价建议四个核心维度对少数民族青年的数字文化资源需求与使用行为进行了调查。本文将描述和分析广西、云南、贵州地区的调查数据,涉及网络与终端偏好、接触率和接触频次、内容源与主题偏好、创造性参与方式、需求与使用评价等;本文也将进一步探讨样本来源地的民族分布情况、语言使用习惯、媒介接触、少数民族题材的数字文化资源使用等因素与族裔认同、社会融入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电视节目受众需求新特点张宏伟在《构建以受众为中心的电视节目创新体系》一文中指出,随着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拓展、参与式文化的形成、媒介消费形式的多样化等媒介环境的发展,受众也开始觉醒,媒介消费的理性、经济性和目标性愈见增强,受众的需求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一是个性化趋势。许多受众在电视消费中展现了很强的个性化偏好,比如喜欢时尚娱乐、体育节目或是地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传统媒介建构档案意识的缺陷,论述了新媒介在档案意识宣传中的优越之处: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渠道选择偏好,能较好地适配不同信息传递目标,高效便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受众媒介使用的地区差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的问卷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域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特征及差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首先简要描述新媒介环境下中国受众对电视、报纸、杂志、广播和互联网等不同媒介的使用行为;继而,重点比较了31个省份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以及不同地区受众(东部、西部和中部)、省市县受众媒介使用行为的差异.由此,试图从纵向(行政级别差异)、横向(不同省份、地区)两个维度勾勒中国受众的媒介使用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地区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而影响差异的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媒介竞争状况、区域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媒体中,电视一直是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和影响力的媒介。本文从受众接触媒介的频率、渠道、受众的社会认知影响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和研究电视对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受众的影响力以及它的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