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文质兼美的语文教材是美的海洋 ,它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 ,从不同角度展示美的各种形态 ,为语文教师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语文教师应将教学作为强化美育的最佳途径 ,而自身应成为引导学生感知美、体味美、创造美的使者。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 :“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 ,而不是抽象的思想”。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美 ,都是以其具体形象来唤起人们的美感的 ,离开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没有审美对象。而语文教学的审美形象具有间接性的特点 ,课文中许多生…  相似文献   

2.
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语文课运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精神美和语言美,为美感教育开辟了广阔的途径。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这一特点,通过对这类文章的阅读、欣赏,提高学生的美感。在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培养美感、增强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美,美感就不存在了。文学作品是作者美感的具体反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始终离不开形象:首先通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戴望舒《雨巷》一诗中“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一形象的艺术价值,即“丁香”姑娘是忧郁的形象,代表了忧郁的美,是诗歌中忧郁美的典型形象。诗人在这一形象上是有意无意地追求了忧郁的美,这种追求体现了中西诗歌、文化的影响和诗人对生的美感意识即对人生的认识。由“丁香”姑娘忧郁的形象到诗歌乃至整个文学对忧郁美的崇尚,追问了忧郁美的根源、忧郁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周启光在论文和专著中对美的新认识,主要是阐明了“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明确提出“美就是美感”、“美感(美)就是快感”。过去人们主要从哲学思辩的角度论证美的本质,而周则是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给予新的论证,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笔者认为,美的本质应概括为“进步理想的的形象显现”。  相似文献   

5.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哲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立美原则”———教学活渗透着教师爱美的感染力 ,充分挖掘并表现美的教学内容 ,选择美的教学艺术 ,运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 ,表现教师美的仪表形象 ,在教师的乐教美和学生的乐学美中 ,实现德育美、智育美、体育美、劳技美 ,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实现全面素质美。  相似文献   

6.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主要是通过对人的情感的激发,用美的事物和形象去对人们进行审美观念,审美情感和审美情趣的教育。其目的是陶冶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以及鉴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板书是艺术品,具有艺术美。美的板书往往具有永久的魅力,能给人以巨大的美感享受。我们认为,板书审美标准有三条。 形象、科学地反映教材。“美”有客观性。这主要是指它能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景观。板书的美也同样具有客观性,即反映教材的科学性,并且美的板书在反映教材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它往往借助典型的手法,反映教材深刻、集中、形象、典型,富有艺术感,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和  相似文献   

8.
爱美、追求美是人类共同的心愿。如何把美育因素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呢?我的体会是:要引导学生在形象中感知美,在思考中欣赏美,在品味中理解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爱美的情趣和理解美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一、揭示形象,培养感知美的能力。美的最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知美是美育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感知美的基本方法是:揭示课文中活生生的、可供学生感知的形象。九册《鸬鹚》一文,第一段写“鸬鹚好像列队的士兵等待命令”,而渔人则“悠闲地吸着烟”。一个是“严阵以待”,另一个却是“指挥若定”,这“静”与“静”的对比,衬出了活…  相似文献   

9.
张琳 《教师》2010,(28):40-40
“美”,多么富有魅力的字眼,什么是“美”?古今中外的美学家们给了它诸多定义。纵观之,美是生活中具体可感的形象,它用美的感性形象的展现,引导教育对象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从事初中美术教学以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美术教学首先应是“美的教学”,美术课应是“美的课”。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感因素,让“美”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使教学各环节始终给人以美的享受,以美激爱,以美示真,以美启善,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相似文献   

10.
美感是美的反映。什么是美?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中的确充满着美,但也不是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美的,在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有人说:“凡是我们认为美的东西,总是和生活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需要的东西确实有不少是美的,但需要的又不一定都美。环境是人们生活需要的吧,有的环境是美的,但也有的就是不美。又有人说:“美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丑  相似文献   

11.
手工工节被安排在初中劳技学科中。教学目的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实现学生技能的捍高。作为工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通过自然美、形式美、形象美、艺术美的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动手能力。一、用实践来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审美感受力是审美能力之一。手工工艺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其审美作用是培养人们一双懂得美的眼睛,能欣赏各时代艺术的美,各种形式风格的美……艺术品的审美教育,是以物感人的,是以自身的色彩美、结构美、形象美的因素,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使人形成美的感觉,加深对美的认识。“劳…  相似文献   

12.
青竹儿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tjjyljy 课堂教学的和谐状态应该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如果说,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了发现美、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过程,也一定是基于教师对数学知识“真诚”的表达,基于教师对数学内容“友善”的呈现,有了“真”和“善”,才会有“美”?同样,学生如果通过我们的课堂,感知到了数学所带给他们的“美感”,获得了“善学”的方法,也一定会形成“真知”,奠定富有创造力的丰厚的数学知识底蕴。  相似文献   

13.
一、教学内容的形象美形象美是美的基本特点 ,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还是艺术美 ,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 ,没有形象就没有美 ,美的形象是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 ,是经过学生的想象体现出来的。总之 ,没有美的形象 ,就无法使人产生感知 ,也无法给人以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tall,short,fat,thin时 ,除了可以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达以外 ,还可用哈哈镜让学生在一阵阵的欢笑声中学会这几个单词 ,给他们一种新、奇、趣的感觉 ,这样就可以一下子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兴趣。另外就是在教学“Whatcan yousee?”“Wherearethey ?”“Ho…  相似文献   

14.
根据马克思揭示的“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哲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教育立美原则”-教学活动渗透着师爱美的感染力,充分挖掘并表现美的教学内容,选择美的教学艺术,运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表现教师美的仪表形象,在教师的乐教美和学生的乐学美中,实现德育美、智育美、体育美、劳技美。  相似文献   

15.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问题,已有不少同志进行过研究。本文想从人物、词语、结构这个教学系统出发,谈一谈语文美育的新做法。一、加强人物分析,以美的形象去启发学生的美感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作者以语言为手段,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美的形象。这些形象具有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特点。语文教学应该针对这一特点,加强形象教学,运用作品中美的形象,启发他们美的感知,使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如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悼念了烈士,寄托了哀思,在揭露中外杀人者的罪行的同时,为读者塑造了爱国青年刘和珍这一美好的形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始终微笑”、“态度温和”、“沉着勇毅”、“殒身不恤”、“欣然前往”等细节描写,让作者所刻画的友爱团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爱国青年刘和珍这个美的形象活动起来,从而冲撞学生的心灵。启发学生的美感。  相似文献   

16.
“美”,渗透在一切艺术中,是所有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基础。舞蹈中美感的体现,需要美学与舞蹈相交融而产生。舞者需要心中有“美”,才能表现“美”,舞者在舞动时将美感意识转换成具体的肢体动作直观地表现出来,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舞蹈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是重点。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舞蹈美感教学工作,才能让学生在舞蹈表演方面有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愈来愈高,人们渴望生活的多姿多彩,追求生活本身蕴藏的美。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呢?一、以语言激起美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文学语言主要在于它的形象性、表现性,其形象性、表现性的强弱关系到形象塑造的准确、鲜明、生动与否。美的内容是需要美的语言形式表达,否则美的内容不能激起美感,反而会被损坏。《天山景物记》写天山美景,写山色柔嫩、山形柔和,写远望天山,“象集体起舞时维吾尔族少女珠冠银光闪闪”;写山峦,象孔雀开屏,艳丽迷人。学生在读到…  相似文献   

18.
美育总是通过美好事物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是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感受的能力。一个人不能感受美,就无从鉴赏美,更谈不上创造美。因此,从感知美的表象着手,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一.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感受力小学生对美的感受,总是从初级的美感能力,发展到高级的美感能力。自然美是小学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国各高校对美育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学生欠缺美的理想、关的情操、关的品格、美的素养。推广经典诵读能推进高校美育建设,帮助学生捕捉“形象美”、感受“韵律美”、追求“情感美”、回味“意境美”、获得“理性美”,追求美好的人生趣味和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刘永林 《成才之路》2012,(29):34-34
正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要具有以下特色:一、形象性美育是通过美的事物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因而它具有形象性,可感性,直观性的特点。各种类型的美都是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离开了具体的形象就没有美,我们看到的美的事物,美的内容,首先我们看到了它的样子,样子好看,美丽,我们就有兴趣,我们就想看,它给予我们以美的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