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谎源 事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茶杯,向母亲承认说:“是我。”母亲听后,抓过孩子就打。以后当孩子把饭碗打碎时,便学“乖了”,对母亲说:“是它,小花猫。”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2007,(5):36-36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行阳 《家教指南》2006,(4):64-64
一天,一位法国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上街,过马路时,活泼的孩子跑在前面。恰在这时,一辆小汽车突然飞速而来,虽然司机紧急刹车,没有撞着孩子,但是吓得孩子惊慌失措倒在地上。这时,孩子的母亲急忙上前扶起孩子,司机也立即拉开车门走出来。司机感觉自己开车太快,惊吓了孩子,应该向孩子及其母亲道歉。然而,孩子的母亲却恰恰一反常态,不但没有责备司机,反而严厉地责怪孩子:“过马路不看前后左右,太莽撞,是你自己的错。”便责令孩子向司机道歉。最后,这位小朋友果真心服口服地向司机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4.
奉献     
提到奉献,人们立刻会想到一个人———母亲。对了,母亲似乎已成为了“奉献”的“形象大使”。的确,母亲时刻都在奉献。抱着婴儿,煮着牛奶,洗着衣物,母亲用沾满肥皂沫的手抹着头上的汗水说:“现在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了,我们好好享受……”孩子渐渐长大了,要上幼儿园,母亲心系着孩子,买菜做饭,还要把工作做得更出色,她忙得昏天暗地,忘记了日月星辰。“不要紧,他上学就好了,我就能歇一歇了……”母亲说这话时,她不知道皱纹已悄然爬上了她的眼角。孩子终于开始读书了,母亲陷入了更大的忙碌之中……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  相似文献   

5.
我敢说“儿不嫌母丑”这句话如果不是母亲的一厢情愿。就是儿子已经长大成人,经历了许多事后.能以一个成人的角度来理解母亲时的认识。我还敢说,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百分之八十都嫌母亲“丑”。只是我们做母亲的不愿意承认罢了.只不过孩子们所嫌弃的母亲丑的地方不同罢了。有的孩子嫌母亲长相丑,有的嫌母亲衣着丑.有的嫌母亲语言丑.有的嫌母亲行为丑.有的嫌母亲灵魂丑……  相似文献   

6.
母亲的诺言     
母亲节那天,我给学生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母亲的八个谎言。 儿时,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们,快吃吧,我不饿!  相似文献   

7.
很多心理杂志都曾引用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母亲带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来看心理医生。这位母亲说:“我生这孩子的时候不太顺利,医生不仅给他吸了氧,还告诉我这孩子以后可能会出现智力问题。这不,这孩子9岁了,和别的孩子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先天不足,他脑子太慢,有学习困难,成绩一直倒数。我真担心他会有智力低下的问题。”母亲越说越激动,“我带他去过好几家医院,做了很多检查,可都没查出什么毛病。”“但他肯定是脑子有问题,我生他的时候落下的病根。”母亲一直在反复强调。而当医生向孩子本人询问时,孩子竟也不假思索地说:“我脑子有问题,所以学习不好。”  相似文献   

8.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由于孩子不喜欢吃蛋,母亲为了让孩子多吃蛋,就和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母亲起初的规定是:谁输了就要吃一个蛋。于是孩子在这种好玩的气氛中吃下了蛋,对此,她很是得意。后来孩子每一次吃蛋都要和妈妈玩这个游戏,而且吃蛋时时候也不是那么的情愿。有二天,母亲提出还是进行猜拳的游戏,不过这一次,谁输了就没有蛋吃,只有赢的人才能吃到蛋,结果孩子表现非常的积极,  相似文献   

9.
在一次电话咨询当中,一名母亲谈到自己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子,从半年前开始变得学习困难,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多次提出不想上学了。孩子的母亲多次询问孩子的老师、同学,都没有找到答案。孩子在家里也没有遇到什么特殊情况。经过咨询员的反复询问,这个母亲回忆起:孩子曾经说他在学校总是丢笔。这位母亲没有认为有什么问题,当孩子告诉她又丢笔时,她总是说;“丢了咱再买。”就这样,这个孩子已经丢了十几支笔了。在咨询中,这个妈妈还谈到:孩子曾经说过美术老师借过他的笔忘了还,他找老师要了两次,老师最初说已经还他了,后来就嫌他烦了,不耐烦地说了他两句。孩子告诉妈妈时,妈妈说:“老师忘了,不还就不还吧,一支笔又不是什么好东西。’而孩子的目题可能停俩就出在这多苦上。为此我们特请中国健康教着研究所的研究员清脆额文主缢另解答。  相似文献   

10.
儿时,小男孩家里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男孩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利用周日去郊区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不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相似文献   

11.
要赏识,也要适度惩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再也不肯下来。可那木马不是商品,只是商店的一个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还是不听。任凭如何劝说,就是不听。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期望     
母亲的期望银川市一幼杨建英银川市一幼开办的兴趣小组活动,很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大多数父母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让孩子去画、去弹、去唱……也有部分母亲根据自己的意愿为孩子选择兴趣活动的项目。如贝贝的母亲给孩子报了电子琴班,可贝贝怎么也不喜欢弹琴,早晨不...  相似文献   

13.
大爱不爱     
这是两个母亲的故事:一个聋哑孤母生了一个孩子,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让孩子不失去语言能力,她忍痛将孩子送给一个没有子女的人家.在母亲的泪珠和比划之中.孩子被抱走了。母亲为此招来了周围非议.二十年后,说着三种流利外语的孩子成功申请了留学奖学金.在母亲的割爱下有了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过分的溺爱     
翅飞 《小学生》2006,(12):14-14
原来的班里有个同学叫小鸿,他的母亲对他的爱是一种溺爱。小鸿是我们班最吵的一个,成绩也不好,而她的母亲却……老师批评小鸿的时候,她站出来,说老师偏袒其他学生,只骂小鸿,扬起手要打老师,还说要把老师告到县教委去。小鸿考试差时(几乎每次都不及格),她又跑到学校,说老师不教孩子,不给孩子上课,不给孩子辅导,还闹到校长室去。小鸿作业不做(都是空白),老师没法改,小鸿母亲竟在学校操场上大骂老师,使老师颜面扫尽。现在,我已经不在那个班了,原来的老师也没教他了,真不知小鸿会被他母亲溺爱成啥样。  相似文献   

15.
孩子     
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孩子一跃而上,前摇后摆,踌躇满志,再也不肯下来。那木马不是为出售的,是商店的陈设。店员们叫孩子下来,孩子不听;母亲叫他下来,加倍不听;母亲说带他吃冰淇淋去,依然不听;买朱古力糖去,格外不听。任凭许下什么愿,总是还你一个不听;当时演成僵局顿成胶着状态。最后一位聪明的店员建议说:“我们何妨把百货商店特聘的儿童心理学专家请来解围呢?”  相似文献   

16.
现代母亲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亲的魅力不在于楚楚动人、惊艳美丽的外表,而是一种内在修养的自然折射;母亲的魅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的培养,是历经砥砺的品格、智慧、能力的综合体现。新的世纪赋予现代母亲魅力以新的涵义。母亲的魅力是宽容。新世纪的母亲既把孩子看做是自己的,更看做是社会的。在母亲的心目中,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母亲的付出是以适应孩子的特点、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母亲的责任是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其在更广阔的空间去发展、去拼搏、去奋争。哪怕是历经坎坷,哪怕是暂时的失败也鼓励孩子一往无前。这是一种大度的母爱。母亲的魅力是平等。…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2007,(5)
儿时,小男孩家很穷。吃饭时,饭常常不够吃,母亲就把自己碗里的饭分给孩子吃。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饿!——母亲撒的第一个谎。孩子长身体的时候,勤劳的母亲常用周日休息时间去县郊农村河沟里捞些鱼来给孩子们补钙。鱼很好吃,鱼汤也很鲜。孩子们吃鱼的时候,母亲就在一旁啃鱼骨头,用舌头舔鱼骨头上的肉渍。男孩心疼,就把自己碗里的鱼夹到母亲碗里,请母亲吃鱼。母亲不吃,母亲又用筷子把鱼夹回男孩的碗里。母亲说,孩子,快吃吧,我不爱吃鱼!——母亲撒的第二个谎。  相似文献   

18.
一位母亲在谈起她对儿子的失望时,说起了自己。说在孩子4岁的时候,她就离了婚,一直一个人带着孩子过日子。她说儿子是她惟一的希望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几乎放弃了一切:单位里组织集体旅游,她不去;同事们下班以后去娱乐,她也不去;女伴约她去健身,她还是不去;就连单位里要求的政治学习,她也常常借故逃脱。总之,为了孩子的成长,她几乎封闭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系,她的生活圈子里只有他们母子二人。这位母亲越讲越伤心,最后竟然哭了起来。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几乎比比皆是。所谓母子一体感,就是当一个女性生儿育女以后,她会…  相似文献   

19.
刘强 《家庭与家教》2003,(10):24-25
父亲的教育方式与母亲全然两样。比如考试,每次考试后,母亲关心的往往是分数,是孩子在班里的名次;父亲关心的则是孩子的考试水平,有没有受到紧张心理的影响。孩子考得不理想时,母亲的常见反应是要孩子缩减游戏活动时间,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功课上;父亲则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特点和需要,常常将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强加给孩子。父母根据自己的“美好想法”安排孩子的活动,结果使孩子与家长产生对立情绪,也使孩子失去了自我发展的机会,造成孩子角色认知的偏差。由于历史的原因,一对没有上过大学的夫妻,把生活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儿子有个性,也很聪明,但是他不用心读书。母亲对“不务正业”的孩子失望之极,痛苦之极。在母亲的眼里儿子“不可救药”,而儿子却与母亲有着截然不同的想法。在这个“冷战”的家庭中,母子俩和我的谈话颇令人深思。母亲说:“儿子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