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到《报刊文摘》1988年12月27日一版摘载《新闻战线》的《新华社副总编朱承修谈沈从文逝世消息迟发的原因》的摘要后,令人对我国新闻事业及其体制上的诸多弊端,感慨系之。下面引《报刊文摘》所载,谈谈个人想法。一、“沈从文先生5月10日晚逝世,没有哪  相似文献   

2.
文摘报刊的新闻价值及编辑思想陈华飞近几年来出现的“文摘热”,是新闻改革的产物,也是新闻事业繁荣的反映。在改革开放的第一次浪潮里,《四川日报》、《解放日报》分别率先创办了《文摘周报》和《报刊文摘》,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此后,众多报刊也纷纷投入“文摘...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  相似文献   

4.
新闻失实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新闻单位之间、个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无疑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新闻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与新闻人才的迅速成长是大有好处的。但由于有少数单位和个人不能正确对待这种竞争,采用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致使失实报道近几年来在新闻传媒上不断出现,而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为总结经验教训,维护新闻工作的严肃性和声誉,发挥新闻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保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现根据《新闻记者》、《中国报刊月报》、《中华新闻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和《新闻与写作》等报刊上所披露的在我国新闻传媒上出现过的一些大的、有代表性的失实报道,究其失实的原因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5.
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原该是由内地新闻传播媒介首先发布的新闻,可这次又被香港的报纸抢了个先。这不仅引起了读者对内地新闻传播媒介的批评,而且也引起了新闻界同行的又一次不满。改变新闻“出口转内销”,按新闻规律办事,这是近几年来新闻界一直在呼吁要求解决的一个问题.但是,时至今日,这种情况的改变,为什么微乎其微,变化不大呢?原因也许是多种多样的,就内地新闻界来说,我以为积极地去抢新闻的意识和行动不强烈,是原因之一。仍以沈从文先生逝世的消息来说,既然有的报社已从海外传播媒介得知沈先生逝世的噩耗,为什么非要向新华社索稿不可,而不派自己的记者前去采访,播发消息?对于这样一条消息,大可不必吊死在新华社一棵大树上,各报自己完全可以争发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则新闻背后的新闻:著名作家沈从文逝世,国内报刊迟迟没有反映。新民晚报从海外传播媒介获知噩耗后,曾向新华社要稿,被告知不发消息,他们只能在6天后登了一则“出口转内销的消息”。新闻界知名人士赵超构先生对此表示难以理解:“事情出在内地,新闻却要出口转内销。这种不符合新闻规律的作法,什么时候才能改变?”对沈先生逝世,国内新闻何以“口将言而嗫嚅”,《联合时报》透露了些许“本报内部消息”。据该报报道,新华社有关人员答复新民晚报不发消息的理由先后有两条:一是沈先生病因不明,二是人物评价尺寸难以掌握。这可令人如坐云雾,不知所以了。第一,沈先生病殁于北京家中,身边的记者不明病因,而远在台湾、香港的报纸怎么就清楚是  相似文献   

7.
今年7月24日是邹韬奋先生逝世50周年纪念日。韬奋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报刊主编。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业绩卓著,品格高尚,恪守新闻职业道德,为我国进步文化和新闻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韬奋先生创办《生活》周刊和生活书店都是白手起家、从零做起的。他说:“要把单张的《生活》周刊改成本子,要有钱;开展事业要有钱;增加同事以分任过忙的工  相似文献   

8.
自80年代末以来,我国报刊业在新闻报道形式上有了明显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事业与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步,另一方面反映了受众对新闻报道形式有了新的审美评判标准。《北京电视》周刊正是参照新的审美标准,并结合影视新闻报道特色确定出自己的形式设计风格。影视新闻在报刊上的形式特征信息时代带给人们更大量和更快捷的信息,使报刊、尤其是综合类报刊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加直观、迅速和简练。这也是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报刊在版面设计上实施“减法”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影视新闻却与综合性社…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并不是与新闻事业同步产生的,而是新闻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背景就在于新闻事业的主导者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阐明一定的主张。当这种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评论就应运而生了。新闻评论最早是出现在报刊上的。因为报刊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新闻载体。它一出现就呈现出态度的鲜明、主张的明确、现实的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早期政论报纸时期,新闻评论成为报刊最主要的文章,也是办报人最重视的文章。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轫时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创刊号上直言,“在像广州这么小的社会再办…  相似文献   

10.
1993年,我从事新闻工作时间不长,采写的一篇短新闻《五十块钱一部车》,在7月1日的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强烈反映,光明日报社主办的《文摘报》,解放日报社主办的《报刊文摘》,法制日报社主办的《法制文萃报》以及四川的《每周文摘》、广东的《南方日报》等均予转载;同时,《中国青年报》10月12日的“经济蓝讯”把这篇短新闻做为发生在国内重大新闻事件列名刊载。当年,《经济参考报》将该稿评为“十佳短新闻”,是年6月,《了望》新闻周刊记者以此稿为内容之一刊发《该对小车  相似文献   

11.
由复旦大学新闻系部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承担的《上海市新闻界现状调查》课题已经完成。六月五日出版的《新闻大学》,发表了由武伟、高冠钢执笔的《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改造》一文。文章说,近几年来上海新闻事业飞速发展,已形成全国新闻信息中心之一。但存在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一是体制上缺乏统一的机构和管理,规划不能安排,结构上存在不合理状况。上海郊区有几百万农民,而农民报刊只有一家,发行仅二十余万份。其余反复重叠的报纸却时有所见,出版时间集中、出版领域相近的“一窝  相似文献   

12.
一、文摘的魅力没有人怀疑,原创的作品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可是人们又不能不承认,被称为中国期刊第一品牌的《读者》,是一份文摘月刊。2000年英国出版的国际期刊年鉴里面,《读者》的发行量排在世界综合类期刊的第四名,第一名则是美国的《读者文摘》。上海《报刊文摘》,是一份新闻文摘周报,发行量达100 万份,其影响也远远超过一些全国发行的新闻报刊。对于有阅读习惯但时间又不充裕的人来说,欣赏文摘类报刊是最佳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多年来,不管报刊市场竞争怎么激烈,《读者》、《报刊文摘》、《小说选刊》等文摘类报刊始终走红。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文摘类报刊或文摘类版面已发展到8000多家,仅北京就有2000多家。  相似文献   

13.
明洁 《新闻知识》2006,(6):55-57
有新闻学者说过,“不研究报刊(新闻)评论,就无法深入理解中国报刊(新闻事业)的历史。”①这句话还有一半,“不研究新闻评论,就无法深入理解新闻事业的灵魂”。离开了新闻评论,只能成为新闻职业学和技术学,无法成为涉及哲学、政治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文学等等在内的既边缘更主流的大学科。②新闻评论是专门传播意见性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体,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存在的问题发表意见和看法。③新闻评论的兴起,是近年来新闻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各个门户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的论坛,《南方日报》、《新京报》、《南方…  相似文献   

14.
新闻史是一门考察和研究新闻事业发展覆衍变规律的科学。以史为鉴,可以得到智慧和启迪.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和专业知识。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类型的报刊、广播电视媒体的丰富经验,对我们新闻业的采编业务、经营管理都会大有裨益。新闻史,可以成为当今新闻事业的坐标.让我们明白自己的定位,令人纵横捭阖、视野开阔。新闻事业的发展需要反思历史、总结经验。历史上不乏著名报刊利用社会力量协办专刊专版的例子。邵飘萍办的《京报》有24个专刊和副刊.都是由社会力量协办的。这样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此,从本期起中国新闻史学会与《新闻与写作》合作,创办“新闻春秋”专栏,到新闻事业史这个坐标中寻找焦点。本专栏将力求知识性、服务性、可读性并举,内容涉及新闻理念与业务、经营管理、著名案例和人物事件、新闻与法等等。愿大家在新闻事业的坐标体系里.找寻到一个个有价值的点。  相似文献   

15.
“因果关系”是语法中偏正复句的一种形成,常有“因为”、“所以”之类连词将复句联接,所以很明娃。但是,在新闻标题的因果关系中,很少有这种连词出现。因此,容易误用。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三种误用的现象。 一、把因果关系当成了选择关系 先举一个例子:《报刊文摘》2002年10月30日二版有一则新闻,标题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6.
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人的新闻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政府所辖西南地区相对平静。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蒋介石及一些国民党报人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蒋介石认为,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在“抗战建国”的事业中负有重任,是国家的“喉舌”和民众的“导师”。因此,他主张新闻事业主要用于政治宣传,而反对经营管理。与此相反,《中央日报》社长程沧波则从当时新闻从业人员困苦的生活境遇和国民党党报管理体制的弊端出发,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党报企业化经营”的思想。他认为,新闻事业的企业化是“固定的趋势”。真正明确提出“三民主义新闻思想”概念的是马星野,他认为,西方自由主义新闻事业和苏联式新闻事业都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应该建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新闻事业。这些新闻思想是为维护国民党专制统治服务的,但是其中有一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8月27日,《人民日报》登了两条报丧新闻(均系新华社8月26日电讯):一条是,原国家商检局总顾问廖体仁于7月23日在北京逝世;另一条是,浙江省军区原顾问宋治民于5月15日在杭州逝世。当读者得悉这两位同志谢世的消息时,已是他们分别作古35天和104天之后。姗姗来迟,在报丧新闻中可以说是司空见惯。但迟至人死后100多天才发消息,也许创造了“新纪录”! 还有这样的怪事:报丧新闻也要“出口转内销”。著名作家沈从文于今年5月10日逝世,海外传播媒介很快报道了,国内报纸当时却没有报道。《新民晚报》在5月16日登了一条“出口转内销”的消息。这在内地算是最快的了。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报《报刊文萃》专栏已出版了1074期,历时8年。该文摘专栏具有导向正、文字精、信息多、可读性强等特点。适应社会生活的快节奏,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读者纷纷来信赞扬它是“知识的百花园”,“编外辅导员”,是“期望与她约会的知心朋友”,“集百科于一体,融天下之大事”,是备受读者喜爱的专栏之一。8年的编辑实践,我们的体会是:一、文摘的生命力在于博。《报刊文革》从诞生至今,除了具有文摘的共同特点之外,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求新不猎奇,求博不芜杂,求深不繁琐,求趣不庸俗。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共有文摘报刊…  相似文献   

19.
据中国文摘报研究会统计:目前,我国文摘类报纸30多家,各种报纸开办的文摘版,文摘专刊达140多家,文摘类报纸的期发行量总计达1100万份左右,拥有读者过亿。文摘报已成为我国报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影响,“文摘”以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报纸上占了一席之地。 文摘是沟通读者与原始文献的桥梁,它是信息量密集的一种情报源。报纸文摘版是报中之报,以其导向正确、信息丰富、视野开阔及短小精悍,摄取报刊中的有价值的大量信息,浓缩成一批精品奉献给读者。 报刊文摘对读者有着不可低估的吸引力,但报纸的文摘版究竟应由哪个部门搞?定位何方?目前,在报社系统内尚无一个统一的说法。据《中国新闻资料学会会刊》报道,我国新闻界重视新闻资料事业的发展,在开发利用新闻资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羊城晚报》、《解放日报》、《四川日报》、《新华日报》等新闻单位资料室都承担了文摘、信息性质的报刊专版。如《每周文摘》、《报刊文  相似文献   

20.
20经验交流04年2月5日 ,《山西妇女报·女性新闻周刊》创刊。“女性新闻”贯穿着一种新理念 ,经过近一年的运作 ,受到了受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把局限变为优势有人说女性类报刊有很大的局限性 ,她自己给自己设了个“套” ,《山西妇女报·女性新闻》周刊在“套”中又设了个“套”。局限中是很难发展的。但我们不这样认为 ,《女性新闻》就是要在局限中跨越无限。“女性新闻” ,我们要的就是所谓的这个“局限” ,我们要把这个局限变幻为焦点。焦点聚光 ,而且是强光。“女人中的新闻 ,新闻中的女人”我们是这样定义女性新闻的。新闻中的女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