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力 《历史档案》2017,(4):81-91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秀女排单     
王澈  霍华 《历史档案》2007,(1):F0002-F0002
挑选“秀女”是清代皇帝独有的挑选后妃的制度,始于顺治年间。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是用“选秀女”的方式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但挑选的办法和秀女们在宫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一类是八旗秀女,3年挑选一次,由户部主持,备后妃之选或赐婚近支宗室;另一类是包衣三旗秀女,每年挑选一次,由内务府主持,她们中虽然也有一些人最终升为妃嫔,但承担后宫杂役的,都是包衣之女。清后期,包衣三旗女子应选宫女时,不再称“选秀女”,而是称为“引见包衣三旗使女”。因此,能够成为清廷后妃的,主要是八旗秀女。每次引看时,满、蒙、汉军八旗的应选秀女以旗为单位,根据各旗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5-6人站成一排,但有时也有3-4人一排,其至有1-2人一排的。  相似文献   

3.
清朝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八旗制度,是一项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制度内部的流动,即是其中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八旗内部,有纵向的流动,如抬旗与降旗;也有横向的转换,此为换旗。八旗制度内部的旗色与旗分的调整与变化,一方面是在制度上体现出流动性,加强了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与八旗满洲之间的有机联系,促进、加强了八旗整体性;另一方面,八旗的流动,形成了八旗内部的竞争机制,从而增加了八旗制度的活力与生命力,使其能够延续近三百年。从目前研究状况看,一是大多数学者仅仅涉及到抬旗、降旗与换旗的某一方面,未对此问题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二是对八旗流动缺乏整体性研究,有以点代面的倾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对此问题进行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八旗满洲 清代八旗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俗称“满洲八旗”。所属除满族成员外,满洲佐领下亦有少量蒙古、汉人,并单独编有蒙古佐领35个、半分佐领2个,鲜朝佐领6个,俄罗斯佐领、番子佐领各1个。八旗满洲的地位优于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是八旗组织的主体。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置四旗,每旗下以300人为一牛录,设额真1人  相似文献   

5.
从房契文书看清代北京城中的旗民交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朝定鼎中原后,以禁止旗人与汉民之间交产为“不易之良法”,但事与愿违,随着旗民间经济交往的增多,房地交易在城市乡村同时出现。就北京内外城而言,旗民交产主要是指房屋的互相典卖,而官书记载缺略。本文主要依据所见房契文书,对房屋交产的内容以及对旗民关系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 一 旗买民房与民买旗房 顺治初年,清廷圈占北京内城的民房以安置“从龙入关”的八旗官兵,原有居民,除投充旗下者外,被强令迁往外城。其迁徙,直至顺治六年(1649)始告结束。 清廷在北京城强制推行旗民分居政策,除基于减少满汉民族冲突的考虑外,主要还是为了使八旗人丁起到居重驭轻,拱卫皇城的作用,并确保八旗组织在人数众多的汉族社会中的独立性。从以后情况看,这种举措确实在一段时间内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满族八旗     
八旗制度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初具有军事、生产和行政三方面的职能,对早期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努尔哈赤兴起以后,于1601年将征战中所吞并来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诸申”、“伊尔根”按每三百人编为一个牛录,作为八旗组织的基本户口和军事编制单位。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汉译为旗)。每个固山用一种专用的颜色作旗帜,最初只分四个固山,有黄、白、蓝、红四种颜色,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正红旗;后增设的四种镶边旗,分别为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共为八旗。清军入关以后,八旗制度变…  相似文献   

7.
冬烘刚 《历史档案》2018,(3):122-126
八旗及各部院衙门轮班值日,是清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每年正月“开印”之后,各衙门按照钦定的次序,每天“一旗一部”轮流当值,还有“带领引见”“站班”等差事。这一制度始于雍正四年(1726年),乾、嘉、道、咸等朝均奉为“定制”。对此,清代制度史论著中有零星提及,但鲜有专文考察,仅宗俊贞在1914年撰有《辛丑以来各衙门值日考》一文。①本文即以此文为蓝本,对清末10年部院衙门值日制度之演变作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8.
清初,统治者将盛京地区大量圈占的土地按旗划界、分别等次拨给驻防八旗官兵进行屯耕,是为旗地。这些旗地每年按规定向盛京户部交纳巨额田赋,以满足统治阶级腐朽生活的需要,并保障八旗士兵的饷项供给。 现从馆藏内阁户科史书中选出并公布的这组史料,集中反映了雍正五至十二年间盛京旗地的额赋情况,它对研究清初旗地及田赋制度等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蒙古的察哈尔部奉旨从辽东义州迁移到宣化,大同边外驻牧,并依照满洲八旗之制被编为左右两翼各四个旗,即著名的察哈尔八旗,今乌兰察布市除四子王旗,商都县和化德县外,其余各旗县市的辖地历史上均为  相似文献   

10.
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努尔哈赤时期开始,八旗分编为四组,每组为两旗,轮值一个月,称作“八旗值月”,逐日记录当时发生的事件。天聪五年档,是天聪五年(1631年)由两黄、两蓝、两白、两红各为一组轮值,逐日记事,年终合订成册,故名。原档均用无圈  相似文献   

11.
清政府为了缓解八旗组织中兵额有定,而闲散余丁日增的矛盾,于雍正二年(1724)初,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余丁中选取家道贫寒而又可以培养造就者5120人,每月供给一定钱粮,以训练技艺,名为养育兵。雍正帝即位之后,对八旗人丁的发展状况极为关注,于雍正元年颁发一道谕旨:“自盛京初入北京时,八旗男丁共有多少人?如今又有多少人?著查奏。”因此,当年编审八旗男丁,由怡亲王允祥把八旗男丁的实际数字密奏。次年正月,雍正帝根据八旗人丁情况,发了一道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俱经累世效力旧奴才,因承平既久,满洲户口滋盛,余丁繁多,而丁多佐领,其护军、马甲,额设有定,是以不得披甲之闲散满洲无钱粮,至有窘迫不能养其妻子者。朕每加悯念,将如何施恩,俾得资生之处,再四筹度,并无长策。若欲  相似文献   

12.
清初编审八旗男丁满文档案选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作为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人们知之甚详。但是,人们对于八旗组织基本成份的八旗男丁,则了解不多,为使人们有更多的了解,特从馆藏满文档案中选译三件有关八旗男丁史料,它记载了顺康雍年间八旗男丁的数目、身份、旗籍间的关系等情况。这是研究八旗制度颇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康熙朝是齐齐哈尔驻防八旗创建与调整的关键时期.达呼尔、锡伯、满洲、汉军、巴尔虎相继编入驻防八旗,历经多次调整,康熙四十五年(1706)最终形成满洲、汉军、达呼尔、巴尔虎多民族共存的驻防八旗格局.齐齐哈尔驻防机构中,军事长官级别逐渐升高,协领由每二旗一员变为每旗一员,其他属官由本民族官员管理本民族兵丁事务向满洲官员管理各...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逾岁留任是八旗军政考选中逐渐衍生出来的一种制度。即在军政考选中年龄超过65岁以上的八旗官员,需要主管将军、都统等专折奏请皇帝,请求予以留任。留任的条件包括逾岁旗员的精力、劳绩、骑射、管理旗务等方面。逾岁留任制度早期在激励八旗武官方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期考核流于形式,甄别裁汰武官作用减弱,加速了八旗武力的衰退,弊端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15.
清定鼎北京后,将近京五百里内之民田强行圈给从龙入关八旗官兵,以为采邑养赡壮丁家口之用。随着八旗生齿日繁,兵丁贫乏日多,资生无策,清统治者又将入官地亩分给八旗耕种,立为公产,收租解部。后又允许八旗官兵认买公产房地,以为养生之计。甚而于雍正三年在固安等地实行井田制、屯田制以安置无业赤贫旗人生计。但是,由于清统治者的种种恩惠政策均遭破坏,旗人或典卖自己土地、或盗卖公产与民人。造成了旗地与民地、公产与私田等种种混乱情况和互相争控的局面,不仅危害了旗民的生计,而且威胁了清廷的赋税收入。因此,清统治者不得不对八旗典卖土地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这组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全宗中选出的档案史料,恰恰反映了这些情况,对研究八旗的衰亡及当时的租佃关系、土地政策等,均是十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6.
都统是清八旗之主要军政长官,职掌一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简其军赋,以赞上理旗务。现从馆藏兵部——陆军部全宗档案中,选出清末部分都统的履历,予以公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7.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8.
清代武举考试对象分为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其中八旗蒙古武举制度对于清代的蒙古族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是清代武举制度的一个亮点.文章对蒙古八旗武举形式、考试内容和考试管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清末吉林旗务改革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八旗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军政合一体制,在清王朝统治中国的200多年里,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清朝统治者所面临的各种政治危机,迫使他想通过立宪改制来维新自救。于是以废除八旗制,取消满汉界限为直接目的的旗务改革,便成了当时清政府的一项重要政治措施。尽管这些最终并没有真正改变清王朝复灭的命运,但它在我国近代民族关系史上,却写下了重要的一页。东北地区特别是吉林省,乃是清政权最初的发祥地,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满洲八旗军的驻守管辖之下,八旗制度在这里产生了较为深厚的社会基础。因此,清末吉林省的旗务改革活动,不仅影响较大,涉及范围较广,而且内容复杂,在当时确实有着一定的典型性。笔者拟就所见史料将吉林省旗务改革的大致情形,概括地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内务府三旗前锋营又名“三旗包衣前锋营”。乾隆十三年(1748)置。掌习解马、花马箭。营兵由镶黄、正黄、正白三旗包衣护军内选充,每旗四十人,分组为三营,设前锋参领、委署前锋参领、前锋校、委署前锋校(每旗各二人)、蓝翎长(每旗四人)领之,而统于各旗之包衣护军统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