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影视艺术的创作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故事片向纪录片靠拢,追求纪实风格;二是纪录片向故事片借鉴,青睐于故事性。现在的受众已经不满足于单纯原生态的记录或者虚构的故事,他们强烈呼唤“真实”与“故事”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纪录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表现形式,是对于虚构故事形式的一种反对。因为虚构的故事片往往有不真实的东西、创作者理想化的东西。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难免造成失真。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就成为纪录片编导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也成了纪录片创作的永恒主旨。那么,视真实为生命之根的纪录片应该不应该向故事元素学习点什么呢?齐白石先生说过:“艺术就在似与不似之间。”这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更是一个很深刻的艺术命题。多年来,故事片作为一种虚构的艺术,由于创作者在虚构这个层面上耗费的笔墨太多、着眼的时间过长,忽略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3.
由于纪实节目越来越多,观众对电视节目需求的日益多元化,以及故事片的冲击等原因,人物纪录片的故事化对纪录片"原生态"式记录、平铺直叙模式的整体性构成了挑战,几度造成这一艺术形式发展的困扰。创作者开始以创新的思维追求表现手法的艺术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本文在探讨人物纪录片如何在保持纪录片纪实性这一本质属性的基础上,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创作,从故事片中汲取营养,增加生命力,适应新环境,在电影艺术发展浪潮中走的更远更好。  相似文献   

4.
从卢米埃尔最早的纪录片到今天的电影电视纪录片,都在追求物质现实的复原。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如同故事片一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从本质上看,所有的纪录片的策略和风格都是服从于纪实性的,因为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电视媒介的特性,决定了它比电影有更高超的纪录能力,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性自然应当有更高的要  相似文献   

5.
《地球故事》是一档以引进国外优秀纪录片为主的新栏目,自2000年7月3日开播以来,《地球故事》因其故事性、知识性、可视性和趣味性成为中央电视台经济生活服务频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对于一个开办仅半年多的栏目来说,《地球故事》基本实现了“借船出海”的既定目标。但“借船出海”只是生存手段,并不是栏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张芳 《东南传播》2014,(9):89-90
纪录片是一种运用影视手段记录生活的影像艺术,是一种结合纪实性和艺术性的再现艺术。真实是纪录片与故事片区别的根本,而故事化则是增添艺术表现力的手段。在从原则上保证记录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适当地运用充满戏剧冲突,适当地主观参与,把握节奏等叙事手法,是增加纪录片可视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孙鹏 《视听纵横》2006,(2):21-24
自从约翰&;#183;格里尔逊在1926年2月把罗伯特&;#183;弗拉哈迪拍的那种不同于摄影棚制作出来的影片叫做“纪录片”(Documentary)以来,我们多少次地争论有关纪录片的基本属性问题,尤其对于纪录片可不可以虚构之类的争吵,始终没有停息过。近年来国内纪录片创作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表现手法——“真实再现”,它通过新闻和艺术的手法再现历史场景和气氛。有反对者提出,纪录片不能运用“真实再现”,更不能有任何表演因素在里面。但笔者以为“真实再现”与纪录片的纪实性、真实性并不矛盾,纪录片记录的是真人、真事、真时间、真环境,是非虚构的,而“真实再现”也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是为了让观众更清楚明白,为了让画面更丰富、更具可视性而采取的一种表现手法,所以,我们不应该拒绝“真实再现”。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国内许多纪录片大量采用真实再现、演员扮演、数字技术等虚构手法,甚至大量引入故事片的摄制方式,产生了纪录片的新亚种——故事纪录片.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关于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虚构手法的探讨.本文试图结合纪录片真实性传统的形成及虚构手法产生的背景,综合分析纪录片真实的底线与虚构的尺度,对当下盛行的“故事纪录片”从理论上...  相似文献   

9.
在进行电影创作时,纪录片与故事片是两种电影的基本形式。但是也有一部分电影工作者将两种体裁的电影模式进行融合,从而诞生出现代电影中重视故事性的纪录片以及表现记录性的故事片的新型电影。  相似文献   

10.
《体育的力量》是一部兼有纪实性和艺术性的人文纪录片。其纪实性主要体现在对主要人物的筛选和塑造上,在选择人物时故事性和讲述价值成为核心的衡量条件,通过"纪实追踪"的手段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去发现细节、寻找变化、捕捉真实,其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对电影化叙事方式的借用,用隐喻、故事化叙事、注重画面感和视听元素的艺术化综合运用等多种方式为纪实性增加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王玮 《视听纵横》2009,(5):52-54
纪实性纪录片因其特别强调尊重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原生态”的记录和叙述,往往被业内称为电视节目的最高境界。创作一部高质量的纪实性纪录片需要创作者善于把握和提炼主题,恰当的选题定位;需要创作者融入主人公的生活,“潜伏”在他们身边,随时抓拍到最真实自然的镜头;需要创作者进行巧妙的构思,呈现亮点,讲好故事。  相似文献   

12.
电视纪录片是非虚构的,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运用画面、音响手段来表达主题思想,因此它从本质上来说是纪实的。它将事件的发展变化和人、物的活动过程及情绪起伏都真实地纪录下来,虽然没有故事片那种情节的束缚,但是无形中却在对过程的纪录中形成了一条“情节”发展的主线。这种情节不具备故事片情节的连续  相似文献   

13.
纪实性纪录片虽然以记录客观现实为主要职责,以最大限度还原客观真实为主要目的,但它无法拒绝创作者在创作过程的主观介入。本文从纪实性纪录片的创作理念入手,论证了主观性在纪实性纪录片中不可避免性,并初步探讨主观性对纪实性纪录片创作进程的影响与作用:契合主观审美情趣是纪录片选题的首要标准;主观取舍的是纪录片创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只有主观介入才能最终完成纪录片的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电视纪录片的观赏性,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电影或电视剧的叙事手法,加强纪录片的“故事性“。本文结合纪录片的实际拍摄过程.阐述了纪录片的“故事化”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15.
魏珑 《现代传播》2005,(4):120-122
纪录片之于现实社会和历史从来都有两条“线”:非虚构的“底线”和真实再现的“渐近线”。换而言之:纪实并不等同于真实,真实是一种风格化的影像和思维品格,非虚构才是纪录片的基本创作原则。“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认识的纪实性电视节目。”①“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否能够“真实”表现客观事物?这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所说的“真实再现”并不是泛指纪录片与记录对象的关系,而是特指在纪录片和新闻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和策略:事件发生时,没有…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故事化的趋势和成因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只能是对现实的真实记录,与故事性无关。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创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失"讲故事"的观念,于是,千篇一律的慢节奏、没有多少信息量的长镜头、自然主义的消极刻板的原生态记录……这些都导致我国的纪录片越拍越乏味,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纪录片成了让人视觉疲劳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7.
刘盈 《新闻世界》2014,(5):246-247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资料性的影像,其故事性趋向近年来引起了关注。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就是要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因此必须着力于对人物、事件和背景这些构件的表现。本文从《可可西里》《平衡》的表现手法,分析电视纪录片的故事性元素。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片是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图像和音响素材,通过非虚构的艺术表现手段,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以及作者对这一事物观感的纪实性电视节目。 从近年来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创作手法的纪实性走向。同时,这些纪录片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创作特征。 (一)主体意识的含蓄化 以往的纪录片创作中,“画面+解说”曾是十分流行或典型的表现手法。而当代纪录片的本性却恰恰排斥这一切。声、画不再是为叙事表意而任由创作者支配的调色板,而是属于生活自身。由于生活成为当代纪录片表达的最直接源头,因此,主体意识在创作…  相似文献   

19.
谈到记录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对生活真实的一种记录,而故事性却很少有人涉及。众所周知,在小说、戏剧、电影和电视剧等叙事性作品中,故事性被广泛地运用,并成为其结构内容的重要手段;那么以真实性为前提的纪录片,是否需要故事化的叙述呢?  相似文献   

20.
许小妹 《新闻窗》2011,(6):99-100
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感知着这个世界的温度和变化,对于有着二十年新闻实践,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来从事纪录片创作和研究的我来说,纪录片选择的就是对生活真实的记录。"纪实性是电视纪录片的特点。它从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事实加以反映,以求真实的反映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