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今年浙江省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提出“要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环境,使课程实施过程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和谐互动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即课程”。因此千方百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2.
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倡导“参与式”课程开发的新课程不仅赋予教师一定的课程自主权,更凸显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课程方案作为国家颁布的“正式课程”,只有当教师在课堂情境中实际执行了或实施了,才能转化为学校的“运行课程”、教师的“领会课程”和学生的“经验课程”。若教师没有“知觉”到实施新课程的必要,并未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践,那么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或者教师只是形式上模拟新课程,本质上仍是灌输知识,那么就是“新瓶装旧药”。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背景下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纵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小学(3-9年级)阶段普遍开设“科学课程”(也称综合理科课程或综合科学课程),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从目前科学课程实施的现实看,多种障碍不断凸显,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师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中小学综合科学课程改革乃至“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瓶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学课程教师(简称科学教师)的角色失调所引起的。笔者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科学课程教师角色的纵深挖掘表明:新课程背景下合格的科学教师应当扮演十大角色:“科学知识的传授者与学习者”、“科学探究的合作者与引导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与评价者”、“课程设计的参与者与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利用者与开发者”。  相似文献   

5.
马琳 《四川教育》2002,(11):22-23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策略将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这就是说,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由“教”到“不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进而“乐学”、“爱学”,这需要我们自觉地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行为。那么,面对新课程,教师该怎么“教”呢?一、树立课程意识,在材料和设计上求“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动态系统。师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课程权利为何难实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师课程权利是指课程政策、课程标准、课程理念所赋予教师的,有关课程决策、设计、评价、实施等方面的权力及利益。从课程理念看,新课程改革提倡“生成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对于教师而言,不是给定的、一成不变的教育要素,而是可以变更的教育要素,是与教师的人生阅历、教师的独特教育理念、师生所处的独特的社会环境、教育情景直接关联的教育要素。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前提是一线教师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学习中实现新课程理论的自我重建。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学习新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对专家的理论进行“同化、顺应、改造和重组”,从而将新的课程理论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当中。经过教师自我重建的课程理论才能有效地应用于新课程实践当中:否则,实践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最终决定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都较原来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教师与新课程共成长,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生命价值,教师应当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感知知晓“他”的课程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提升“我”的课程意识,可以通过反思融通“你-我-他”的课程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教师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新课程的真实感受如何?为了做好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了解新课程实施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需求,更好地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自2003年7月  相似文献   

11.
教师即课程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新的教育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然而,在教学巾“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答案当然是多方面的。笔者试着从教师的角度进行剖析,发现教师素养的提高,明显落后于新课程推进的步伐:教师问题,已成为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教师课程地位的确认和课程价值的实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学校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为使学校、教师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并从中得到发展与提升,我校立足“以校为本”,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以教学研究为载体,大力加强课程改革研  相似文献   

13.
以前的课程观念,认为教材(实际上过去的“教材”概念往往是指规定的文本)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教师讲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特别是教科书以外的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教师只有审慎地对待他们的教育实践,有责任地对他们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才能确保教育的正确方向。“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时代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王敏 《考试周刊》2010,(3):214-215
“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如今我们倡导“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但教师为什么要调整、补充或加工教材.教师为什么要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徐湘斌 《湖南教育》2003,(16):52-52
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会成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结构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改革后,物理、化学、生物将合三为一,更名科学课程。这样一来,对理化生教师的要求就会提高。随着课程整合与教材整合,教师也将“整合”。中学现有任教的教师中,绝大部分还不能承担新课程教学或者说还不能适应新课程要求。教物理的不懂化学,教化学的不懂生物等。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素质不全势必会造成教学中的“短路”、“断路”现象。中学科学课程教师有必要在继续教育中提高能力,适应这一变…  相似文献   

17.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实现学科课程到活动课程、分科课程到综合课程、形式课程到实质课程、显性课程到隐性课程的转变,高度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如何迅速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对于把课程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把教学改革的理念转化为现实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有效利用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有关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不乏全面、系统、深入的阐述。如“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的分享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等,这是比较理性的表述;再如“引路人”“催化剂”“合作伙伴”“平等首席“等,这是相对形象的描述。打开书报刊和网络,这些精彩的论说充满视野。但是,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还是困惑不解,不知道该怎么做,总觉得新课程是那么高深莫测,教师新角色是如此高不可攀,“角色困惑症”始终挥之不去。  相似文献   

20.
课程实践范式由“接受式”走向“参与式”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其扮演的角色不再是“教书匠”.而是课程全程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教师成为课程参与者和实践者的过程中,其必须要有与参与课程实践相对应的课程能力。但是,在实践中,教师仍缺乏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课程能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教师的课程实践中生成的教师的课程能力就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