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孝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善事父母。《尚书·尧典》说:“克谐以孝”。《尔雅·释训》说:“善事父母为孝”。孝的产生基于两个条件:其一,以血缘而产生的“亲亲关系”以及对这种血缘亲族关系认识的提高;其二,私有制的产生、个体家庭经济的形成及其与此相联系的家庭中权利和义务的出现。  相似文献   

2.
对“唯是”的训释长期停留在随文而释上,不符合先秦两汉古汉语的语言实际。本文汇集考证了《左传》、《诗经》、《墨子》、《楚辞》以及《吏记》、《尚书》中的“唯是”、“唯时”的用例,指出:处于句首或句中的“唯是”、“维是”、“惟时,,除极少数用例外,通常是先秦古汉语中有一定使用频率的双音合成词。它是由介宾短语发展凝固成的囚果关联词语,训释时不宜分裂,方是符合语言实际的确解。  相似文献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有)》云:“子路率尔而对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对其中“方”字,古今注家们作有不同的诠释。笔者就自己读书所及,可将这些不同的训释分为四类:1. 以“义”释“方”。如,何晏《论语集解》:“方,义方也”。2. 以动词“向”释“方”。如,朱熹  相似文献   

4.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黄帅 《文教资料》2007,(31):30-32
《论语集解》是两汉长期古今经学之争后出现的第一部集解体训释专著,它的训释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杂糅古今,以古文经学为体;集众家所长,又能精心裁剪,力求保持一章中的训释的统一性;取舍明晰,注一处多只取一家之言,偶有并存之处;多处引用《周易》、老庄之言解经。  相似文献   

6.
《论语·八佾》: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对于这段对话,古今学者作了很多训释。各家之说,莫衷一是,都建立在各自的训诂考据基础之上。训诂学诚然是探幽访古的响导,但它也有局限性,只能从字形字义上  相似文献   

7.
以,古文作吕,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含义丰富而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我翻阅《论语》,做了些调查研究,有所收获。这里谈几点看法,就教于海内识者。一有关《论语》“以”字训释的几点质疑1 好仁者,无以尚之。(里仁)《论语正义》解此句为“所好惟仁,无物以尚之也”①,看来说的是仁,而非“好仁者”,“以”为连词,不妥当。《经词衍释》上云:“好仁者,无以尚之,言无有加也。”它认为“以”“有”古通用,因此把这句的“以”训为“有”②。  相似文献   

8.
陈设  樊国萍 《毕节学院学报》2013,31(1):90-93,108
传统译释没有对《墨经》的“大纲”性质作出准确的界定,仅通过文字训诂译释本条经文,故在断句、译释方面均存在差误.通过墨论回溯墨家论题“孝”的本意,把论题“孝”译释为:《经》“孝,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让父母或尊长体面地、有尊严地生活.”《经说》“孝:给尊长以体面和尊严,你可以通过兼爱来达到该效果;(批判)兼爱不可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一、人之美“彦”、“穆穆”、“徽”、“懿”训为美,在《尔雅》中均有收录,从其在《尚书》中的语境用法来看,内涵都指向人之美。如“彦”在《尚书》中出现4次(《今文尚书》3次),均训为美:“自一话一言,我则末惟成德之彦,以乂我受民。”(孔传:“言政当用一善,善在一言而已。欲其口无择言。如此我则终惟有成德之美,以治我所受之民。”)(《周书·立政》)(李学勤《尚书  相似文献   

10.
《杜诗详注》卷二二《哭李尚书之芳》末联“秋色凋春草,王孙若个边”,仇兆鳌注云:“若个边,言归葬于旧垒之旁。”今按所解不确。该诗“前八叙交情,次四惜其才,次四悲其客死,末则总悼之“(《杜诗镜途评语)。诗后半部分“客亭鞍马绝,旅榇网虫悬。复魂昭丘远,归魄素浐偏”四句,极言其客死异地,魂魄难归故地的凄凉景象。结尾“秋色凋春草”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意,亦绾合前面诗意。仇氏谓“王孙若个边”言李之芳归葬故垒之旁,“旧垒”乃句中所无,增字为训,实不足取,且句意亦与前游离不谐。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若个”条云:若个,疑问辞,有二意,一指地,犹言何处;二  相似文献   

11.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  相似文献   

12.
讲“通假字”,讲“古今字”,其目的都是为了训释字义,以读通古籍。它们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很难严格区分。过去的训诂学家认为今字在《说文》里没有的,是古今字,借字与本字在《说文》里都有的,是通假字。这是不可靠的,如“悦”字《说文》里没有,段玉裁认为“说悦,古今字。”其实《孟子》里就有了“悦”字,如《孟子梁惠王下》:“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这怎么解释呢?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相似文献   

14.
1、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前句无疑义。后句文意很明白:很少再有人像《诗经》那样创作了。问题是“抽绪”一词务必训明训确。牟注训“抽”为延引,“绪”指余绪,“指继续写作”;周注“抽绪”为“抽出余绪,指继承”;赵译作“继续写作那样的诗”。训释都不够清晰。“抽”本训为拔,引出。植物发芽也叫“抽”,如《文选》束皙《补亡诗》“木以秋零,草以春抽”即为例,指生发;此处言某种诗体,自应引申训作继续、延续。牟注“延引”是对的,只是未说明来由。“绪”,本训指丝的端头,周训“余绪”即据此。《说文》段注云:“抽丝者,得绪则可引。”这个  相似文献   

15.
《释诂》《释言》《释训》的特殊释词体例主要包括:“数义同条”的训释模式;利用通语和方俗语转相训释;利用词语的本义(常用义)和假借义转相训释;以今字释古字;训释具体语境中的比喻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介绍训诂学的一些著作,在解释“训诂”这一名称的由来和意义时,往往把它和《毛诗故训传》书名中的“故训”二字完全等同起来,因为“故”与“诂”古字通用,汉人著述中“训诂”一语多作“训故”,而《毛诗故训传》书名的“故训传”三字又或作“诂训传”,于是便把“训诂”或“训故”看成是“故训”或“诂训”的同义倒文,认为二者是一回事;又因为《尔雅》篇名有《释诂》、《释训》,孔颖达曾解释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然则‘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于是又认为,“训”与“诂”(或  相似文献   

17.
丁緜孙的《谈谈<尚书>的训诂》(《历史教学》1986年第三期)一文中提到“柔远能迩”的训释,我对此提些不同的意见。丁文释“柔远能迩”云:“柔,安抚。能《正字通》顺习也。柔能在此均为动词,清训诂家颤锡畴说‘柔能以教化言……柔是顺其自然而导之,不强之以所难也。能者,有教其所不能责其所可能意。,《尚书正读》注释:‘柔远能迩、郑诗民劳笺云,能、侞也。安远方之国、顺如其近者。按如亦安抚之意。’”并据此译为“外交上对远方各民族用宽柔政策,引导他们归附朝廷,对邻近各民族就要用驯服的  相似文献   

18.
屈赋拾诂     
论道《离骚》:“汤禹俨而抵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古今楚辞在家训释其中“论道”一语,凡有三说。王逸《楚辞章句》云:“周,周家也。差,过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由是观之,王氏是以“论议”训“论”,以“道德”训“道”的。后世朱熹,刘良等均从王说。另一说以洪兴祖为代表。洪氏《楚辞补注》云:“道,治道也”。汪瑗、聂石樵等均从洪说。还有一说,如马茂元《楚辞选》云:“论道,议论政治上的道理。”陆侃如(其著有《楚辞选择》)等人亦有此说。  相似文献   

19.
《愚公移山》中“而山不加增”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末作诠释,廖序东先生的《文言语法分折》把“加”作为副词,训为“更加”,作句子的状语,来修饰动词谓语“增”,不少同志在讲解这一句时也这样解释,把全句译为“可是山不更加增高”。笔者认为,这样训释是欠恰当的。从字义上看,单独一个“加”字,可作副词“更加”,但这不是它的本义。《说文》:  相似文献   

20.
《诗·关睢》“寤寐思服”一句作何训释,前人意见不一,如: 毛亨:“服,思之也。” 郑玄:“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乎?” 孔颖达:“觉寐之中服膺念虑而思之。” 朱熹:“服,犹怀也。” 朱骏声:《诗·关睢》‘寤寐思服’,传‘思之也’。愚按:‘伏而思之也’。” 郑玄不同意毛享的训释,本《尔雅·释诂》文训服为事。服训事,思服则是“思事”或“思职事”,郑却说成“思已职事当谁与共之”,增字为训,辗转迂曲,龃龉不通。孔颖达本王肃之训(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