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谁是三国真英雄?唯曹操与司马懿。而司马懿又远胜曹操一筹。因为司马懿有比曹操明确的安身立命的准则、克敌制胜的法宝,这就是《道德经》。司马懿一生的所作所为,处处闪烁着《道德经》的光辉。政治上,“为而不争”,“功成身退”;军事上,“不争而善胜”,“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道德修养上,“致虚极”,“夫唯不争,故无忧”。司马懿为什么对《道德经》情有独钟?我们可以从他家乡出土的《重修洞微观记》中看出端倪,从他家乡的猪龙河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2.
曹操的《薤露》、《蒿里》两篇乐府诗,后人目为“汉末实录”。因此理解这两首诗尤应评参史实。近日重读《蒿里行》,觉得诸家注本在解释首四句时,咸以“义士”指袁绍、袁术等,以为前四句都是对绍、术等人而言,这种说法似乎与史实不谐,失了作者本意。愚以为首四句乃曹操自明本志之言,“义士”实是曹操自指。始陈鄙见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并称天下英雄,但两人在实践中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英雄之道,曹操“务实”而逐渐统一北方,傲视群雄;刘备“求名”而东支西拙,难以完成其兴复汉室的心愿,历史对“务实”与“求名”之争给出了公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曹操形象的出现,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对于他的研究是一条永无尽头的越来越宽阔的路,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其某些层面,决不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个完美的答案,而是为了铺开这条研究之路。 一 周汝昌先生认为:“我们中华文化史,论人论文,特别讲究这个‘才’字,这是文化学术界要注意探讨的一个巨大课题”。的确,这揭示了中华民族对“才”这种素质的文化认同心理。展读《三国志通俗演义》,迎面而来的是一个人才大都会。在这个大都会里,最引人瞩目的是曹操与诸葛亮。就此两人而言,我们认为曹操为胜。曹操的身上突出地体现着中华文化史上的两条大脉络:“武功将略”与“文采风流”。曹操一身而兼二任,不仅具备“帝王将相之资”,还拥有一个天才诗人的气质。称之为“文化奇才”是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讲授全国职业高级中学八五规划教材《语文》第二册中的《祝福》的时,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学生问:“我”是不是鲁迅?教材参考答案中只有一句话:“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学生对此难以理解。笔者试对这一形象分析如下。小说中的“我”是贯穿故事始终的叙述者,是经过作者典型化的艺术形象,不能看做是作者自己,但是“我”在许多方面表现了五四时期鲁迅的思想。鲁迅正是通过“我”是当时的新派人物,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话不投机,对这古老、停滞的鲁镇环境十分厌恶,表…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杜牧曾作《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其中的“二乔”指孙策、周瑜的妻子,史称大乔、小乔。《三国演义》中的二乔故事,是作者根据杜诗虚构而成。孔明为了促成孙刘联合,对周瑜谎说曹操曾发誓要夺得江东“二乔”,置于铜雀台,以乐晚年。为让周确信。孔明还背诵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其中有两句为:“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件事被称为“孔明智激周瑜”。《三国演义》中,在《宴长江曹操赋诗》一回里,作者又让曹操亲口说出想得到“二乔”,以此与孔明之言相呼应。 但一查史籍就会明白,孔明、曹操之言全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历史上,曹操建铜雀台是在建安十五年,是赤壁之战后的第三年。而曹植的《铜雀台赋》写成于该台建成后的两年。可见,铜雀台与赤壁之战根本无关。孔明所念的两句诗也是赋中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7.
关羽“义释曹操”,是《三国演义》的一个重要片断。《三国演义》是这样叙述这一情节的:“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日:‘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  相似文献   

8.
<正> 开国以来,关于《三国志演义》的曹操形象,曾引起激烈的争议。分歧点在:曹操是个“白脸奸臣”,还是“红脸英雄”。造成这种分歧的症结究竟何在?这将牵涉到对曹操的历史评价,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曹操形象塑造的成败等等。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有可能对罗贯中创造的曹操形象作出应有的估价。这里谨作初步探讨,希望得到指教。  相似文献   

9.
曹操其人,在我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 一千多年的封建正统论者,往曹操脸上抹了白灰。在《三国演义》中和旧剧舞台上出现的那个被唾骂、被揶揄的“白脸奸臣”的反面形象,不是真实的曹操。 文革中,一小撮惯于盗用古人亡灵的阴谋家,给曹操戴上纸糊的高帽,装扮成“反潮流”的先锋、进步政治家和“打击反动倒退势力”的“法家”英雄好汉,利用历史的幽灵,为当代野心家组成的夺权派鸣锣喝道。这样的形象当然也不是真实的曹操。  相似文献   

10.
曹操《蒿里行》“刻玺于北方”补证卜文柏《天津师大学报》1993年第5期顾农同志《曹操〈薤露行〉〈蒿里行〉新诠》,是一篇以史证诗的力作,有助于对曹操这两篇传世名作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唯其中关于《蒿里行》之“刻玺于北方”一句,作者更正确指出此乃指袁绍而言,...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人们对曹操的看法莫衷一是。或褒或贬不绝于耳。至《三国演义》似已定性,曹操——“大花脸”——一代奸雄,这一片面的认识在民间根深蒂固,影响了我们对曹操的认识,对“真”的认识,中学语文课本选录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等,但这仅从文学的角度认识曹操,认识曹操的思想是不够的。曹操的形象是非常丰满的,曹操的为人功业是要辩证看待的,这样的人物是中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范例,应充分运用。使学生“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取其优以育美,弃其恶以扬善,使学生懂得分析是非,自觉远离丑恶,这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2.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令人失望:它并未忠于原著,对曹操的美化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可是有篇吹捧文章却说该剧遵循了原著拥刘贬曹的的倾问,还誉之为“一座丰碑”,这是值得商榷的。 原著第31回写官渡之战后,父老数人求见曹操,操命入帐中赐坐,并取酒食绢帛赐老人而遣之。电视剧据此大做文章,父老代表民众向曹操敬酒,操以酒酹地复昂首挺立于黄河岸边的高山之巅,形象高大雄伟。这分明是仿效电影《大决战》把曹操这个人物和伟大领袖毛泽东相提并论。又据原著,冀州城破,陈琳被俘,操a“赦之,命为从事”。电视剧编造了曹操命陈琳在袁绍墓前当众朗读檄文的情节:但见  相似文献   

13.
曹操(155-220)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历史名人。但是一般人对他的认识多是来源于《三国演义》故事,还有戏剧舞台上那张特殊脸谱所展现的奸臣形象。它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曹操就是一个“宁使我负天下人,休使天下人负我”的令人切齿痛恨的反面人物。其实,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曹  相似文献   

14.
在前一篇中,我们讲到毛氏父子把曹操定格在“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上。但是,这并不等于作者(或注者)在全盘否定曹操,或者说是在简单化否定曹操。《三国演义》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是立体地、形象地描述曹操形象的,而不是一味地贬低。在突出其“奸”的一面的同时,也着力描写了其“雄”的一面。在曹操身上,奸臣权相的本质是他的核心性格,另一方面又有雄才、机智、豪爽、爱才和富有政治远见的特  相似文献   

15.
从《说文解字》可知,东汉时期“瞒”字只有“眼睑低”的意思,因此,从曹操“阿瞒”之小字推想,曹操的外貌有眼睑长得较低的特点。《三国志通俗演义》描绘曹操的外貌为“细眼长髯”、戏曲表演中曹操脸谱的勾画突出其“疑目”的特点皆由此而来。在唐代之前,“阿瞒”之称只有在与语境不谐时才包含贬义。“瞒”字在宋以后发展出“欺骗、隐瞒”的新含义,此后其本义几乎不为人们所用。而对曹操的“阿瞒”、“曹瞒”之称却变得非常常见,人们以“瞒”字的新含义与曹操个性中狡诈的特点相联系,以此理解“曹瞒”之名。这正与宋以后拥刘反曹的倾向相合,人们用“曹瞒”、“阿瞒”之名痛快淋漓地指骂曹操的害祢衡、杀孔融、忌杨修、败赤壁以及铜雀伎等事迹。  相似文献   

16.
曹操作为反面形象,由来已久,在一些魏晋小说中,已见端倪;而在《世说新语中》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已具雏形。《三国志》和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正是从此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7.
曹操作为反面形象,由来已久,在一些魏晋小说中,已见端倪;而在《世说新语》中,曹操的反面形象,已具雏形。《三国志》和三国戏中的曹操形象正是从此孕育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学界,跨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东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两个经典“硬汉”形象——《水浒传》中的武松与《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他们的相同点有四个:草根性、悲情性、抗争性和不完美性,其体现的硬汉精神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曹操征高干是从邺出发吗? 不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先生主编);还是余冠英先生的《汉魏六朝诗选》,在曹操的《苦寒行》的注释或说明上,都说:“曹操从邺城出兵.取道河内.北度太行山。”《汉魏六朝诗选》更把邺这个地方加以解释。指出:“邺城.在今河南临漳县。”邺城在河南,高干叛变后屯兵之地在壶关.即今山西长治市东南的壶关。那么曹操的兵从河南的邺出发,到山西,当然是“北上”了。这好象毫无问  相似文献   

20.
《短歌行》是曹操的代表作之一,它充分表现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的,但拨开作者偏见和小说家言的重重迷雾,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形象。《三国演义》将《短歌行》一诗完整地引入书中,足以看出罗贯中对此诗的重视。在当前课改的大背景下,将对《短歌行》的解读与《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结合起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