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毛泽东一生推崇《红楼梦》在学界产生巨大影响,促成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毛泽东要把《红楼梦》当作历史来读,他信手拈来《红楼梦》事例,连类比喻,说明深刻革命道理,异彩纷呈,表现了他的革命红学观。他从文学上解读《红楼梦》,表现了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致的思想。晚年的“吊膀子”是为了“掩盖政治斗争”说,无疑是认识《红楼梦》的偏颇之见。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几成社会的一大时尚。红学作为一门显学,研究名家众多,研究成果卓越。特别是近来所推重倡导的“文献、文本、文化的融通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更是给红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和门径。本文试图以“文化传统”作为切入  相似文献   

3.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墨人本名张万熙,1920年生,台湾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热爱民族文学遗产,于《红楼梦》深有研究。60年代出版红学专书《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其后又发表《论曹雪芹思想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等论文。墨人称《红楼梦》为“空前的文学巨著”,属于世界上最伟大作品之列,特别强调它可贵的民族特色和不朽价值;本文还介绍了他对红学研究存在问题的批评,以及红学研究应“回到文学本身上来”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医人医事高振达《红楼梦》素有小百科全书之称。红学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显学,我们对其中的一点一滴,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红楼梦》中有许多关于医人医事的描述,既成为塑造人物的有机部分,也体现了作者渊博的医学知识。但是,不少外行读了它...  相似文献   

6.
红学中的所谓胡适红学模式,从本质上讲乃是一种“腰斩《红楼梦》”的红学模式;而“曹著高续说”则是这一红学模式的根本特征。周汝昌先生将胡适发明的“曹著高续说”推向极顶,并发展为“曹学”、“脂学”、“版本学”和“探佚学”四大支,其目的就是打倒程本,摧毁后四十回,为“腰斩《红楼梦》”的总主题服务。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红楼梦》有一个八十回之后的曹雪芹佚稿问题,探佚研究是红学的重大课题之一.所谓“复佚”,乃是近几年出现的、有人在探佚基础上重新续补《红楼梦》的文学创作现象.1984年有张之的《红楼梦新补》三十回出版,1987年又有一改高鹗后四十回内容的电视连续剧问世.这种旨在“恢复红楼原貌”之举,若不是同时也为了彻底打倒高鹗.取而代之,则无实在的必要性,因此它不是一般孤立的创作现象,乃是“红楼梦探佚”的变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确是一本中国十八世纪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读红楼。看教育,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红学”视角。  相似文献   

9.
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具有当代性、人生性和体验性特点。它拓展了《红楼梦》研究视域,重构了《红楼梦》的释义系统,展示了《红楼梦》研究新的可能,是当代“红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10.
“旧红学”的“抉微”和“索隐”《红楼梦》经程伟元和高鹗订补刊行之后,象插上了翅膀一样,很快“遍于海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众所周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研究《红楼梦》就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从《红楼梦》问世到“五四”运动这一个半世纪中,各个阶级和阶层的人对《红楼梦》从不同角度作出种种评论。人们把“五四”前的这一个半世纪中的《红楼梦》研究统称为“旧红学”。旧红学家,有案可稽者不下二百。他们或谓《红楼梦》为“经书”、“情书”,或谓《红楼梦》是“传己”、“传人”,各执一词,聚讼纷纭,从而形成种种派别。先是评点派苦心孤诣,要抉剔出作品的“微言大义”和“千里伏线”;而后,索隐派广征博引,想从作品中求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  相似文献   

11.
结果期待意识对《红楼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果期待意识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它对中国古典小说产生了明显影响,《红楼梦》则集中体现了这一民族审美心理。从《红楼梦》看,曹雪芹具有强烈的结果期待意识,所以,他便以章回体、全知视角、纲领(前五回)、诗、词、曲、灯谜、酒令、对联、梦兆、事兆等多种形式不厌其烦地满足读者这一审美心理。而这种审美心理也使《红楼梦》在人物出场、叙事节奏的安排(急用缓笔、中断情节进程)、心理描写等艺术技巧的选择上迎合了读者的审美期待。同时,《红楼梦》大量续书的出现,红学中索引、考证、探佚等诸流派的产生,也无不体现了结果期待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2.
甄士隐的出家来自于曹雪芹对乡土人情的"有意"弃绝,即"隐去真事",借"贾雨村言"的构思需要;二丫头这一人物形象的不真切,则反映了曹雪芹对乡土人情的"陌生"。乡土的生活场景在《红楼梦》中没有得到具体的演示,只是作为一种艺术手段而存在,在作品中体现为一点隐约的人事消息。  相似文献   

13.
从《红楼梦》及其两英译本及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中搜集了相关语料并进行分析。该研究从顺应论的角度对比了《红楼梦》杨译和霍译两个英文版本的中医原理翻译方法,并对中医原理的翻译做了详细的分析,指出只有在源语和译入语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才能实现中医文化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贾母称荣国公为“他爷爷”,标志着贾母为荣国公遗孀。这是《风月宝鉴》贾家家谱三代方案为贾母设计的名分。而《红楼梦》在贾家家谱四代方案的基础上增加“代”字辈,将贾母由荣国公遗孀改为贾代善遗孀。从而为贾家家谱设计出五代方案。贾母成为贾代善遗孀,这是《红楼梦》贾家家谱五代方案为贾母设计的名分。由此可见,贾母名分的演变过程,乃是《红楼梦》从《风月宝鉴》起,经过《石头记》、《红楼梦传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至《红楼梦》为止的整个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15.
Among the tremendous numbers of literary works,Hongloumeng is a resplendent jewel.The poems in it play a vital role in deepening the theme and ideology,as well as unfolding the plot and frame.This paper explores the features of poems in Hongloumeng.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其中也充满着佛教和道教文化意识及其有关的语汇。对这些宗教词语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体现了译者的文化取向、价值观念,而且也关系到其译作的成败。以杨宪益与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为例,从互文性视角就《红楼梦》两译本宗教文化翻译策略及其宗教渊源进行阐释与解读,可看出,《红楼梦》英译本对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反映了译者在其所属元文本影响下所形成的宗教文化取向和翻译观,从而使其译作呈现出各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景杰 《海外英语》2011,(9):214-215,219
作家给人物命名从来不是随心所欲,人物命名通常隐含深层寓意,红楼梦人名不仅寓意深刻,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信息,两个译本的人名翻译也各有千秋。从翻译美学角度着手,以红楼梦中隐喻人名为审美客体,可以对原文中人名的美学价值和译本中的美学信息加以分析。通过对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作一分类,并分析在还原原文美感方面的得失之处,可知在隐喻人名翻译中,只有充分体会原文美感并对其进行还原或补偿,才能在译文中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文的韵味,达到神似。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的动态顺应过程中,译者总是会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于某些语境要素,形成不同的顺应倾向。立足于《红楼梦》二译本之上的分析表明,译者的顺应倾向由优势语言或文化、社会环境、文本功能以及不同的翻译理论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而译者总是在诸多限制因素中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两位译者移情的原因,并从语用移情的角度对比分析了两位译者对“红诗”翻译不同处理。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分为两种方法:主要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这一区分是基于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在隐喻,明喻和典故等方面翻译的分析上做出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