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问题,"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主流思想,如何理解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关系到对儒学的思想内容及其当代价值的评价,也关系到当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历史地看,儒家"天人合一"的含义是复杂的,主要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天人合德".  相似文献   

2.
余茜 《文教资料》2008,(14):11-12
<红楼梦>以"以情补天"开篇,道出了天人皆由"气"生,皆由"情"发的"天人舍一"之本源.众人的聚散,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天道与人道循环周始的永恒规律.一部<红楼梦>,成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之精神、关联的完美诠释.  相似文献   

3.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曲解和误读,所谓"儒家社会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是农业空想社会主义和封建社会主义,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提并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金如 《华章》2008,(15):32-33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之一,是儒家的重要的道德规范,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中国传统儒家"和思想"的内核与机理,作到推陈出新,无疑具有显而易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传统文化中的"究天人之际"命题,分别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分、天人之际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天人观的概貌。  相似文献   

6.
作为极富宗教与哲学意味的儒家经典,《中庸》对儒家的天人观作了系统而深刻的阐释.在"天命之谓性"观念的指引下,《中庸》以"诚"贯通天人,揭示了儒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内涵.就其实质而言,《中庸》所标举的天人关系是一种价值的或道德的关系,是以价值关系为纽带形成的超越而内在、内在而超越的关系.《中庸》天人观所透显出的这种特殊品格,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越发地显示出其巨大的理论优势和浓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正是在这个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官.  相似文献   

8.
荀子天人观的最终指向于"天人合一",它既不同于孔孟传统儒家的"天人一体"说,也不同于老庄道家的"自然无为"说,而主要是对儒道两家的批判与融合得出的结论;在天道与人道的关系上,三者都讲"天人合一",但怎样实现"合一",他们各自实现的理路却不同.荀子的天人合一观,是以"天人相分"思想为基础,以"制天命而用之"思想为手段来实现的,是一个思想体系完备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虽然 "儒道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但体现在传统美育思想上的却是儒家美育的长期主导.儒家美育之人伦规范成为中国美育传统中的"惯性",这种惯性一直延续在中国近现代美育思想中.而道家--庄子追求人之自然个性的特点历来被美育界忽视.在当代美育以人为本的命题建构中,庄子美育体现出了独有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天人交感的宇宙观、注重道德的人生哲学、患事宁人的人生观,构成我国古代"无讼"观的主要哲学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讼"观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遗传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2.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何时发生”这个“时间问题”,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为什么发生”这个“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也与史实相吻;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参照经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穷人对富人”和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换。然而,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人类明的进步,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相似文献   

13.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5.
论"史德"     
本文论述了史德概念的由来,史德在史学活动中的地位,中国史学重视史德的传统及局限性,认为批判地继承重视史德的优良传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世纪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8.
武术与生俱来区别于其它体育项目,它具有技击属性。套路、对练是虚拟的,散打、格斗是实体的。无论是套路、对练,还是散打、格斗,都离不开攻与防的实战。所以"攻"与"防"是贯穿在武术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提倡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在探索、选择、合作、体验等学习活动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翻译这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显得更为重要。由于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因此,翻译过程必然受到伦理的制约。文中笔者将对劳伦斯·韦努蒂的“存异伦理”与安东尼·皮姆的“译者伦理”进行阐述,并指出两者的不同及由此引发的思考,以期有助于翻译伦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