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老舍是京味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独特的创作个性和幽默的语言艺术描绘出北京人的生存状态和民俗风情,揭示出浓浓的京味文化。以老舍作品为代表的京味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老舍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骆驼祥子》属于第一代京味文学作品,堪称京味文学的典范。《骆驼祥子》中的京味不仅体现在其对京味语言的娴熟运用,还体现在其对北京地域文化景观、传统风俗和文化性格等方面的描述。  相似文献   

2.
常永红 《成才之路》2012,(15):37-37
出身于市民阶层的老舍,远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立足于民间立场,他的作品的“北京味儿”,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形成了自己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骆驼祥子》就是其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本文就他在《骆驼祥子》中运用其最具特色的语言艺术——“京味”的运用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的小说以机智和幽默形成了叙事方式和结构方式上的独特艺术特点,给读者描画出了一幅老北平的"市井风情图画".首先是写作倾向上的不媚俗;其次在故事情节安排上离奇性与合理性并存,使情节和作品配合得相得益彰;第三,作品表现的家庭结构基本上是有代代传承的三代甚至四代人口同堂的纵式家庭结构;第四,用幽默的风格表现出了人生的悲哀;另外小说中鲜活的京味语言带来了区别于其他作家的浓郁的民族色彩.  相似文献   

4.
“京派”文学的文化底蕴——从老舍创作的文化品格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老舍是“京派”文学的经典代表,是北京文化精神的守望者。北京文化不仅是老舍真切的人生记忆,而且是他热切追求的生命理想;他从对人的态度、满人的秉性及市民的宗教精神诸方面揭示了北京文化深刻而丰富的底蕴;老舍作品对北京文化的准确阐释确立了“京味”文学的价值和地位,并以此见出北京文化及其发展对老舍小说及“京味”文学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京派”并不等于“京味”,“京派”有着更为宽厚与深刻的文化意蕴,认识这一点对当今北京文化与文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老舍对北京文化的关怀,是其作品的突出特点。他知道北京的美丽,熟悉北京人的生活,爱那里的一草一木,爱它们就像爱自己的母亲。对北京的爱深深的影响到老舍的创作,他的作品语言是典型的"京味"口语,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大多是普通的北京市民。老舍正因为太迷恋生他养他的北京,沉醉于那里的文  相似文献   

6.
老舍作品以“京味”和“幽默”著称于世,其幽默风格具有多元互补的开放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内涵,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和悲喜交织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7.
老舍作品以“京味”和“幽默”著称于世,其幽默具有多元互补的开放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内涵,婉而多讽的艺术风格和悲喜交织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8.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田沁鑫成功地将其搬上了话剧舞台,自2010年首演以来,备受关注。话剧《四世同堂》在人物语言上继承和保留了老舍原著小说中的语言风格,通过"儿化音"和老北京方言土语的运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京味儿"特色。同时,在"京味儿"语言的背后也蕴含了鲜明地域性和强烈时代性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了老北京人的精神和文化风貌。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地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出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小说代表作。其语言带着老舍的浓郁的"京味儿",极具特色。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试图从其人物、环境以及语言风格,来窥探作品中浓郁的地域色彩以及老北京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老舍小说最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其小说散发出的浓郁的"京味"。这种风格主要体现在对北京的景物和市民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和独特的语言艺术上。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是表达作品主题和思想内容的关键,但次要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吴趼人写情小说《恨海》《劫余灰》《情变》中的次要人物形象形色各异丰富多彩,在表达主题意蕴和完善作品结构上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老舍早期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角度,深刻剖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和缺点。近现代以来虽然历经数次规模可观的文化反思,但它仍然深深根植于国民的潜意识里,剔除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自登上文坛之初,迟子建就坚持将目光和笔墨投注在故乡,执著地发现黑土地上生命的"美"与"痛",以怡人的温度、氤氲的温情建构起独具一格的个人风格,并在长达三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将自己的文学信仰与理想贯彻始终。虽然迟子建并未确认自己"启蒙精英"的身份,但通过对其作品的细读我们可以发现,她的温暖和温情是有力量的,其意义便在于对人和人性再次启蒙,帮助人们完成对美好和谐生活的寻觅与构建。  相似文献   

15.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海明威是我国读者十分熟悉的美国作家,其作品文风简约清新,含蓄,意味深长。《大二心河》是他的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讲述了尼克钓鱼以寻回逝去感情的故事,意味深长。不同的译者对这篇的小说进行了翻译,译作各有特色。笔者试图运用翻译美学对吴劳与张祥麟两个版本的译作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推崇和追求"小国寡民"的所谓理想社会,对此,他提出了以"愚"而治的管理理念。"愚"是老子思想的外在表现,其中,"愚民"使民众弃绝仁义归于大道,"愚君"使"圣人"(管理者)无为而无不为,"愚我"以自我为模板展现返璞归真后飘逸自在的精神状态。以"愚"而治的三重管理理念最终为老子的政治理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是记录故乡高邮旧事的系列小说,被誉为“汪味小说”。该系列小说描绘了秀美旖旎的苏北水乡风光,表达了对故乡往事的深切怀念,以及对高邮旧社会旧生活独特的解读。揭示“汪味小说”蕴涵于其中的艺术特色,对研究汪曾祺小说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桥词典》作为一部在文体上极富创新性的实验小说,其文体新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域外文学的影响。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它与昆德拉小说的关系:词典作为观照方式;词典作为结构方式;“复调”文体。文末并简要分析韩少功接受昆德拉影响的可能性,如精神气质的相近、韩对昆氏小说的推崇与翻译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北京话中的典型表达,“V+他+NumP”结构在老舍的文学作品中大量出现,在形式、语用、表达方面独具特色,为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作出了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其作品更加生动、通俗、诙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