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新版历史教材增没了“学习与探究”课,突出“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上好探究课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活”起来。现以探究课《寻访“丝绸之路”》为例,浅谈探究课的操作及意义。  相似文献   

2.
彭伟萍 《职教论坛》2002,(22):40-40
历史课教学的“自主体验”是调动学生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理解、认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自主体验”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这种过程融入了学生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思维方式,因而也是一种自主探究的过程。笔者认为,自主体验的方式的确有助于历史课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主体验”教学方法要求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去发现、去描述,这必然对历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历史课教学采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学生以自主体验和…  相似文献   

3.
“快乐评价”是让评价过程中处处体现激励与愉悦,通过评价,让学生不仅学得好,而且生活得乐观向上,让“快乐”评价学生度过“快乐”童年。  相似文献   

4.
董育勇 《江西教育》2023,(35):22-23
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视野,教师要丰富历史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多元思辨,让学生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探究历史、反思历史,进而借助历史丰盈学生的精神,润泽学生的生命;要引导学生从道德的、伦理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个视角理解历史和表达历史,让学生认识“感性的历史“”理性的历史“”诗性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评价是一缕春风,学生是一池春水,风吹水起。在素质教育的天地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激越的浪花,翻卷成一幅壮丽的美景,教师要驾驭好这股“风”,既不能“风平浪静”,让课堂死水一潭,又不能如“狂风暴雨”,让课堂失控,而是要“润物细无声”、“百舸争流忙”。为此,笔者在实施初中英语教学评价中尝试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灵活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来营造课堂氛围,让师生沐浴在身心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邓水胜 《广西教育》2006,(3A):38-39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学重心从“教”向“学”转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规律和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导为教,寓导于教。  相似文献   

7.
汉字与它记录的词,有的对应,有的不对应,其中的异体字,在使用过程中有分有合,情况相当复杂。本文以“沉”与“沈”、“間”与“閒”为例,探索这两组字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其发展演变的动因,提示阅读古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锦蓉 《学语文》2010,(2):41-42
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引入“听”“说”元素。让语文教学交际化,让学生听、说,让教师说、听,让教学过程成为课堂言语交际过程。这种教学可以名之为“交际式教学”,交际式教学的操作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9.
为了鼓励学生灵活学习历史知识,现今高考历史选择题中出现了许多被“包装”的试题,聂幼犁先生从2002-2006年的上海历史试题中找出了十几道考题,分析了适度“包装”的可行性及“底线”,并对过度“包装”提出了“瘦身”意见。  相似文献   

10.
曾仁付 《四川教育》2002,(10):44-45
“问题解决”教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指“有关知识的获取、转化过程;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方法的归纳、发现、概括过程;决策的决定等过程。”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教学的前提。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这说明发现问题本身是一种创新思维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着十分现实的意义。一、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要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定位为前提。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发现问题的每一个细节,与学生互相勉励、互相信任,共同提…  相似文献   

11.
蔡虹 《教育导刊》2004,(19):47-48
“做几何”是数学课程改革中“做数学”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一个体现,是让学生亲自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过程,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中体验探究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也就是让学生在动态中“发现几何”,发现几何知识的内涵,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增进学生对数学的亲近感,获得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建构“让学课堂”不是让教师“无为”,而是要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赋予学生。在建构“让学课堂”的过程中,只有教师“让”得巧妙,学生才能“学”得深刻。“让学课堂”是一种开放性、主动性、深刻性的课堂。建构“让学课堂”,要求教师打开“学”的动力源,打通“学”的障碍点,打破“学”的边界线。构建“让学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权利、学习时空、学习能量等的多维度赋予。  相似文献   

13.
现行小学语文教学对感悟的培养大多局限于阅读教学,其教学策咯基本是诵读、体验、联想、想象而已,学生所获只是些皮毛之悟,造成大量的伪感悟。我们应正确认识感悟,并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去培养学生感悟。创设“愤”“悱”情境,寻求“感悟”机缘,让学生获得认识上的飞跃。  相似文献   

14.
黄正威 《教学随笔》2007,(10):31-31
“动态生成”是当前的一个热点话题,可是有些老师理解片面,认为生成就不能预设,课堂教学应让“教”围着“学”转。什么都跟学生跑,学生说什么都不敢触及一个“不”字。如此一来,教者时时被学生牵住了鼻子,学生失去了应有的控制,变成一团散沙,课堂纪律松懈。教师在课堂上失去了应有的“主导”地位,结果当然害了学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双减”政策是基于当前教育形势提出的一项全新政策,强调实施“减负”教学,缓解学生身心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深化落实“双减”政策,有利于优化历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从初中历史“减负”教学入手,根据历史课程特征与“双减”政策要求,从课堂教学、作业设计及课后指导三个方面阐述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学完古诗《回乡偶书》后,我让学生默写,收上来一看,我大跌眼镜:只有一半学生默写得全部正确,另一半学生问题全出在“乡音无改鬟毛衰”的“衰”字上,有的写成“哀“字,有的写成“衷”字。我在教这个字时还把中间部分描红,看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怎么办7思忖片刻,我决定还是把球踢给学生。由学生自己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不是对历史过程的经验描述,而是反映现实的真实社会状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史,“历史精神”体现为一种历史发生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唯物”不是对唯心主义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析了人类自由的获得路径问题。不同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马克思发现了真正探及社会生活本质同时也是文化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方法,从而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哲学道路矗立于现代哲学之林,这就是作为整体哲学形态的“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8.
王俊 《江苏教育》2005,(4B):23-24
数学新课标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做数学”而不是教师“教数学”。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当把现成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而应为学生提供必要材料信息,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把所要学的知识给“做”出来。  相似文献   

19.
在任何一个班级里,有让老师骄傲的“三好学生”,也少不了让班主任闹心的“问题学生”。怎样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笔从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深深地认识到,给“问题学生”留面子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读思达”教学法,旨在“阅读、思考、表达”的学习过程中,把知识转化、内化为素养。基于“读思达”教学法的校本作业开发立足于新《课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分析和整合,以问题为驱动,让学生“读得懂、学得透,说得好”,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扩展了学生历史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