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焉”在古汉语中是个兼类词,阅读古文时,往往因混淆其用法,影响到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因此,掌握它的用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词性角度看,它的用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用作代词1“.焉”在一般疑问句中作疑问代词,多用来询问处所,主要作状语,有时也作宾语,相当于“安”、“何”,可译为“在哪里”。例: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2“.焉”在反问句中可作疑问代词,表示否定性疑问,作状语,主要是加强反问语气,不实指。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哪里”。例:①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淮南子》)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相似文献   

2.
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和掌握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地方。其中,文言虚词与现代汉语虚词差别很大,且使用频繁,用法复杂。现就初一第一册语文课本中的几篇文言文来谈一谈“之、乎、者、也”这几个我们常挂嘴边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常用作代词、助词,有时也用作动词。1.作代词“之”作为代词,指代范围相当广泛,可代人、事、物。译为现代文时可根据指代情况、句子内容灵活掌握。例如: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相似文献   

3.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归入实词,在文言文中归入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组合、连接、辅助实词而使之成为完整的句子,从而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因此,文言虚词的学习若不落到实处,就会严重影响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怎样使文言文虚词的学习落到实处呢? 首先,要了解各虚词的特点。文言虚词相对于实词而言,数量少,因此它常常是一词多用。如“何”,既可用作疑问代词,表“什么”“哪里”“什么原因”,又可用作副词,意为“怎么”“多么”“为什么”。又因为虚词用法的灵活,有些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就可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如表示“怎么”的意思,既可用“安”来表示,又可用“何”来表示;表“并且”的意思则可用“以”、“而”、“且”等不同的词来表示。对于以上这些特点,在学习时首先要理解把握。  相似文献   

4.
〔问疑解难〕 1、需要特别掌握哪几个虚词? 初中阶段着重要掌握的虚词计有:A、起替代作用的:其、之、何;B、起组合作用的:以、于、为;C,起连接作用的:而、则、乃;D、起语助作用的:也,乎、哉、焉等。 2、怎样确定虚词的具体意思? 首先是分清词性。如果词性不明,是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作用的;要分清词性,就得掌握规律,如“其”,什么情况下作代词、什么情况下作助词等。其次是文中求义。属那一词类的虚词是有它的大致解释的,但要准确解释,还得从句中、上下文的关系去理解掌握。再如“其”字,作代词用一般解释为:他、它、我(们或的)和那(个、里)、其中的等:但要确切理解它代什么、单数或复数,  相似文献   

5.
文中对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做了介绍和分析,提出可以将用作状语的疑问代词"焉(安)"进一步分析为"介词+疑问代词"的兼词("从何处""从哪里")。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中,一般把代词归入实词。而现代人如何乐士等编著的一部较完善的虚词字典《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中也收录了代词,它们是以什么标准划分出来的呢?为何有此分歧呢?本文运用传统训诂学理论和语法学理论来考察分析词类划分的标准问题,从而进一步探讨代词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文言虚词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之其而于以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①用作代词,译为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  相似文献   

8.
“何”是指物的疑问代词,在古汉语中运用很广。既能和实词中的名词、动词、代词和数词结合,也能和虚词中的介词、副词和助词结合。充当句子中的宾语、谓语、定语和状语。充当宾语一、“何”一般用在动词前,作动词的宾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什么”、“哪里”等。如: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2〉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相似文献   

9.
壹“所”是虚词,不是实词“所字结构”的“所”历来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代词说和助词说两种.郭锡良等同志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汉语》)说: ‘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所代的是某种动作的对象.它位于动词或动词组之前,和动词或动词组结合成‘所'字结构,使整个结构具有名词性. 这种意见值得商榷.“代词”是实词,辅助性”则是助词的特性,而助词是虚词,所  相似文献   

10.
关于文言虚词“者”字的词性,通常从用法上分为两类。一是语气词,二是代词。这种代词究竟属于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还是属于疑问代词?现行说法颇为笼统。所谓  相似文献   

11.
“之”是文言文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用法复杂。在此本文对“之”字的用法作简要的归纳。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4.代事,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5.代物,如:“虽有槁暴,…  相似文献   

12.
“安<何>所……”是文言文中表疑问的固定格式。从语法角度分析,当属句子谓语部分的浓缩倒装。在句子谓语部分的主谓短语中,“所”字结构作主语,“安”作谓语。等于说,“所……者(为)安。”如下例:信义安所见乎?(《苏武》)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安所……”格式,与“沛公安在”一类宾语前置句式不同。宾语前置是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的一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三种情况:(一)否定句代词作宾语;(二)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三)用  相似文献   

13.
《考试》2008,(6)
文言中的虚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需要注意的是,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属于实词,在文言中则属于虚词,且用法灵活多样,使用频率高。掌握好文言虚词,对学好文言文,进而对中考  相似文献   

14.
疑问句是指在古汉语中借疑问词和否定词而发出疑问的句子。按发出疑问的手段,疑问句分为: 1.借疑问代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代词有:谁、孰、何、曷、胡、安、焉、奚、恶(wū)等。如: 何不试之以足? 2.借疑问语气词发出疑问的疑问句。这些疑问语气词有:乎、诸、与、欤、邪、耶等。如: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一)前人的认识 前人对"那么"的认识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那么"有三个词性:指示词,代词,连词.<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只收录了"那么"的连词用法.金立鑫(1988)对"那么"的词类归属问题进行了专门论述,认为"那么"仅仅是代词,不存在连词"那么"和副词"那么".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一册《芙蕖》中“是芙蕖也者”一句,课本注释为:“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是,如此。也者,复指芙蕖。”把“也者”看作“复指芙蕖”的代词,这是值得商榷的。“也”在古代汉语中不能用作代词。“也者”合起来作代词的例子,笔者也未尝见闻。“者”字虽可作代词,但必须与实词或词组直接结合,不能用虚词隔开。此句“者”在虚词“也”之  相似文献   

17.
一、把握词性,辨别用法。即根据某一虚词在不同词性下的用法差异来掌握虚词用法的方法。“以”与“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如何在句中区别呢?我的方法是: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例如:  相似文献   

18.
考题预测,稳定不变的(如基础知识题中的前6小题一般不会超出往年的范围,文言实词的考查也当以课本出现过的为主,课本未出现过且又无法猜读的必然会加注释,等等)没有必要再饶舌。这里主要谈可能发生变化的。文言虚词最要注意近10年从未单独设题考过的“其”字,该虚词的几种用法的辨析是难点所在,也正是文言语感强弱的试金石。首先,“其”作代词用时要能区分指示代词(那、那些)和人称代词(他[们]她[们]它[们]……[的]),对于后者,还要能区分单纯替代  相似文献   

19.
一般语法书中所讲的代词通常包括两大类:指代词(COREFEREN-CE PROFORM)和替代词(SUBSTITUTION PROFORM)。比如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都是指代词,而不定代词则是替代词。那么这两类代词在语法上和意义上有何区别呢?一、指代词1.指代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一、"之"应是代词课文中,有一个"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的句子,课本作了这样的注释:【彼恶(wū)知之】他们怎么知道呢?恶,疑问代词,怎么,哪里。显然,注者把这个"知之"的"之"当作了一个助词而不是代词,故未译出。其实这个"之"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