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正>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47岁,这一年是他贬谪黄州后的第三个年头。是年三月七日,苏轼去黄州东南三十里沙湖(亦称螺蛳店)看田,因生活所迫,他想买几亩水田,有朋友作介,这次他是前去看看是否能买。途中遇雨,一行人都被淋湿,苏轼触景生情写了一首词。  相似文献   

2.
《记承天寺夜游》一是苏轼在1083年(元丰六年)贬官到黄州(令湖北黄冈)的第四年写成。当时他身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实际上是以罪人的身份被安置在黄州。  相似文献   

3.
元丰二年(1079),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苏轼泼来,“乌台诗案”苏轼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在落寞而壮阔的黄州,苏轼终于跨过他人生哲学的三重门,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4.
周陶富 《新读写》2020,(1):42-44
一、写作背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億州。”这首《自题金山画像》写于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正月,苏轼病逝前两个月,可以算作他大半生的总结。宋神宗3年,苏轼被贬黄州(今黄冈)。当时黄州非常荒凉,苏轼生活十分艰难。但苏轼这个人的超人之处是,生活给他酿造了杯苦酒,他能用艺术的琼浆把它稀释。黄州形成了他第一个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5.
元丰三年二月,经历了"乌台诗案"的苏轼初到黄州,到元丰四年正月,在这不到一年时间里,他经历了一场十分严重的心理危机。这段时间苏轼的心理状态是:初到黄州时内心愁苦,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于世无用",并且有意地与世俗保持距离。之后他结交黄州友人,借助庄禅智慧走出了烦恼,获得了内心的宁静。苏轼赴黄州途中所写的红梅诗以及一年之后写下的关于红梅的诗作可相互映照。后者是苏轼走出心灵危机的标志作品。  相似文献   

6.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又在十月写下了后赤壁赋,从而使他的词文创作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一赤壁(这里姑且不论嘉鱼赤壁还是黄州赤壁),是三国古战场。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经过这次大战...  相似文献   

7.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高峰。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黄州三绝"更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本文拟从此出发,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相似文献   

8.
刘佳 《河南教育》2010,(1):96-96
元丰二年(1079)年底,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并于次年抵达黄州。历经宦海沉浮的苏轼,从此开始了他“望修竹而羡笋香.信步逍遥以自适”的生活。  相似文献   

9.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任团练副使。贬居黄州时,苏轼曾数次游于赤壁之下。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再游赤壁。站在赤壁矶头,望着滚滚长江,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写下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10.
朱少山 《学语文》2009,(1):36-37
苏轼《卜算子》(见卷首)一词作于神宗元封六年(1083年)。此时,正是他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个生性耿直而又躬亲为国的仁人志士,苏轼满怀着“一肚皮不合时宜”(费衮《梁溪漫志》卷四载),一直与乖错甚至荒谬黑暗的现实斗争着。  相似文献   

11.
阮华君 《作文》2023,(11):38-41
<正>原作呈现 记承天寺夜游 银点点 子由:许久未见,你过得还好吗?我在黄州的这几年,过得还算不错。劳你费心啊。前不久,我听说怀民也来了黄州,还打听到他住在承天寺。我知道,他也是因为对新法有不同看法而被贬此处。我们有着共同的遭遇。(不切实际,苏轼听说张怀民来到,应该早就去拜访,而不是在这样的夜晚突发奇想。)  相似文献   

12.
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首次遭遇到最严重的打击。初到黄州,自然悲凉,但自从躬耕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不仅他的人生态度变得更加坚毅沉稳、超然豪放,更让他的文艺创作达到了新的巅峰。苏轼诞生于四川眉州,但黄州让苏轼浴火重生为苏东坡,黄州才是苏东坡的诞生地。  相似文献   

13.
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仕途上第一次沉重打击,也是人生第一次巨大挫折,但这一时期却是他文学创作上的辉煌时期;短短几年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文赋及书画作品,更重要的是创作了他的代表之作;尤其是词,数量多(与他自己及同时的词作者比较),题材广泛,思想丰富,而且具有开创性。通过苏轼黄州词主要题材内容的分析,大抵可以窥探到他当时的思想状态及人生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第三年的初秋。他与朋友贺舟在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  相似文献   

15.
人们谈论苏轼时,多着眼于他的豪放旷达。本文从苏轼黄州时期的作品入手,分析他被贬黄州时忧郁的心情,说明现实中的苏轼并不那么旷达。从他躬耕东坡、与黄州父老交往时思想得到解脱的过程中,笔者认为“赤诚”是他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他以后的人生路上无往而不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州乃苏轼人生之一大转折,苏轼在厄运来临时,能够直面人生苦痛。他的处事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文人能够正面人生风雨,化解伤痕,用超脱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伤痕。在黄州,他咀嚼了种种人生况味,对人间的罪恶和苦难,他用趋于至美的良知去对待,经过短暂的挣扎调适,能够直面苦难。  相似文献   

17.
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间有五年之久。自从北宋以来,人民对他有着广泛的同情。元杂剧中有关苏轼黄州生活的戏曲,至今还流传两本下来,都是同情苏轼的。其中,一本叫做《贬黄州》,一本叫做《醉写赤壁赋》。前者为费唐臣所作,后者不知名姓,俱收入隋树森的《元曲选外编》。另  相似文献   

18.
苏轼前期的书法,是指他44岁以前的书法。黄庭坚对苏武的书法就有一个前后的分期,他说:“东坡书,彭城以前犹可伪,至黄州后,掣笔极有力,可望而知真赝也。”所谓“彭城以前”,就是指苏轼44岁以前,也就是自徐移湖随即发生乌台诗案的元丰二年(1079)以前。黄庭坚的划分是十分正确的,因为苏轼的书法成就主要是表现在谪贬黄州以后。唯其如此,研究者的眼光也大都集中在苏轼的黄州时期和晚年时期,而对他前期书法学习和创作的过程却不免有所忽略。这样做的结果,自是有碍于对苏轼书法的深入研究。 关于苏轼一生的书法经历,黄庭坚有一段话影响很大:“东坡道人少时学《兰亭》,故其书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书,其合  相似文献   

19.
苏轼研究学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三日,在湖北黄州举行。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这届年会筹备组组长、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胡国瑞主持了讨论会。会议就苏轼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现将争鸣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苏东坡的文艺创作高峰在黄州的问题与会代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还名曰“黄州高峰说”。其理由是:一、苏东坡的的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的成就以贬居黄州期间的为最高;二、他贬居黄州  相似文献   

20.
元丰三年(1080年),年近半百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痛苦的人生经历中苏轼不断思考。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融通,以及对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让苏轼形成了淡泊、通达、恒久的人生观。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的黄州系列作品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苏轼这一时期虽身处逆境却超然自适、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