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励志读书,苦练写作,终于由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 《我与地坛》诞生了,  相似文献   

2.
史铁生是当代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他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由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久积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不浅。  相似文献   

3.
<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史铁生,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他本人在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史铁生能成为当代中国令人敬佩的作家,生命中肯定遇到过不少贵人。我们来说说史铁生生命中的两个贵人。第一位,大家肯定已经猜到了,对,就是史铁生的母亲。  相似文献   

4.
生理的不幸使作家史铁生有幸进入了感悟的空间。感悟使他将生命的本质在精神层次上定位,使他实现了向内心世界的回归。回忆与梦想构成了他内心生活的重要内容。靠着回忆和梦想这两支双飞彩翼,史铁生突破了肉体感性生命的束约,完成了生命本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坛.许多作家以不同的视角引领着文学发展的潮流。在这些作家中.有一位与众不同。虽然他身体残疾.但却以并不残缺的心去承受苦难.感悟生命,他就是史铁生。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最具有哲学思想的作家之一。《我与地坛》是作家历经磨难和困苦之后的心血之作,积融了他十五年来对生命爱和忧的沉思与断想。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不断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看到生命中难以承受苦难的普遍性,也敢于在苦难中不吝前行,更把自己融入到生命整体的永恒流变中。从理解苦难到勇于生存,从敢于生存到懂得生活,一种宏阔而恒远的境界由此洋溢在个体周围,最终成就了作家内心无限的希冀与不舍的探寻。  相似文献   

8.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文坛最具哲学素养的作家之一,残疾限制了他的视野,却把他的眼光引向心灵深处。通过哲思,他感到人类有三种根本的困境,即孤独、痛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坛最具人本哲思的情感型作家之一。他虽然身处人生的困境,但却以超乎凡人想象地问人本困境的意义、问生命的意义,正是对终极的发问构成了他与世界的根本关系,也形成了他的写作的发源和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史铁生是在21岁的时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于是,退家静思,努力读书,苦练写作,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为一名颇具哲学家气质的作家。史铁生的成功凝聚着大自然给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我与地坛》诞生了,字里行间喷洒的全是作者15年来积聚在心中的幽思,现在读来,感人至深,启示匪浅。地坛有着四百多年的斑驳历史,它洗尽了往昔的铅华,“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在那里静候着作者的赴约,这种人与自然的约会,的确是种缘分。中国有句古谚:“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这虽…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非常有个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语言表达上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修辞化生存现象。鄢文龙的新著通过对史铁生作品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史铁生作品风格特点形成的内部动因,而且揭示了史铁生创作的文化心态,探寻了其作品修辞化生存的奥秘,是一部研究作家作品修辞的力作。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哲思型作家之一,他的散文到处流露出对生命困苦极限的体验、感悟和内省,他以自身不寻常的经历和独特的写作视角,叩问生命真谛,寻求困难人生的精神救赎之途。地坛是史铁生精神家园的栖居地,母爱是他精神的支柱和希望的源泉,写作是他超越人生苦难的精神救赎之途。  相似文献   

13.
2010年12月31日,作家史铁生逝世。史铁生逝世后,中国文坛、文学研究者和读者们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仅2011年一年间,怀念类和研究类文章数量就达到了数百篇。以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标题中含有"史铁生"的文章来看,其核心或关键词主要集中于"生命的思考",由此可以看出,史铁生及其创作的价值已不局限于文字,更在于其文字所传达的生命意义的思考,而且这种思考已突破了个体命运的迷思,形成了对生命体验的超越和升华。  相似文献   

14.
承受幸福。我们生来孤单。人,真正的名字是欲望。这位下肢瘫痪,又身患尿毒症的作家,饱经苦难,他对生命的理解,既微观又达观。他的作品,惜墨如金。第一次读到《我与地坛》,我曾用了整整15个早读的时间全文背诵,而这却是他用15年的时间谱出的一曲生命咏叹调。史铁生离世后,民间的纪念活动不断,而《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中的43位亲友不过是千万受众中的代表。多面的史铁生,不一样的感动。多少人写着写着嚎啕  相似文献   

15.
很喜欢看史铁生的作品。从《务虚笔记》、《我与地坛》到《病隙碎笔》。史铁生说“: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在这个到处喧嚣的俗世红尘中显得很特别,不像是写出来的,而是从心底涌出来的,具有一种喷薄的生命力,给人以无限的震撼。历史上有些人的辉煌是用苦难铸就的,今天的史铁生便是一例;文学史上有些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史铁生便是一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用轮椅代足,爬出了一条曲曲折折的道路,向艺术和人生的极限攀登,达到了常人难…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介     
这是残疾作家史铁生2002年结集出版的一部随笔集,这部作品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这样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  相似文献   

17.
<正>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地坛,对于史铁生而言就等同于他的第二次生命。史铁生把他与地坛的关系看成宿命,“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经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相似文献   

18.
《文学报》消息,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巨大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我与地坛》中,作家史铁生叙述了他十五年里在地坛流连的所见所思所悟,展示了他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史铁生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想到了死,是地坛这一荒凉而不衰败的地方启示了他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他作出了生与死的抉择。而地坛中行走的人,他们不同的遭遇使史铁生感悟出了个人对苦难的承受是为了保持世界的和谐。理性地解读了苦难的史铁生在爱的激励下展开对生命的突围,他用笔撞开了一条路。参悟了生死、苦难及生命的意义的史铁生走出了一条感悟生命的路。这是一条对生命意义和终极价值的苦苦追寻的路。这条路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使人清醒,催人奋进!  相似文献   

20.
《文学教育(上)》2011,(5):157-158
作家史铁生于2010年12月31日逝世,在社会和文坛引起了反响。他的去世为何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史铁生与他的创作有何重要意义?他对于中国当下的文学创作有哪些启示?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