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志军 《师道》2015,(3):32-33
二十多年前,我在自己的初中语文课本里读到魏巍的《我的老师》;二十多天前,我在一期《读者》里读到莫言的《我的老师》;今天,我在我批阅的习作簿里读到我的学生的习作《我的老师》。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6》要求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家乡的"名人",把自己身边的这些"技术标兵""种田能手""养鸭大王"等"名人"的先进事迹写下来。白天学生把作文写好,晚上  相似文献   

2.
<正>小学语文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创设的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激发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感悟,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它要求在学生独立进行研究的前提下,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综  相似文献   

3.
<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那么,应该怎样在教学中落实这一要求呢?一"、巧"用重音在朗读教学中,有时巧用重音,可以培养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如教学《永生的眼睛》一文时,学完课文之后,可通过朗读课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主旨。如将重音落在"眼睛"上,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2011版》)教育部于2011年12月28日印发,通过认真阅读,并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细致比对,《2011版》较之《实验稿》,理念和内容更科学、更严谨、更全面、更具体、更实在。一、明确方向,强化引领性《2011版》在"前言"中开宗明义的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高学生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怎样把《教与学策略》理论应用到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是通过仿写范文,让孩子作文从模仿开始;二是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积累作文的感性认识;三是利用多媒体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进入作文情景;四是通过赏识式评价,使孩子体验"写"的成功。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我们做到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可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三字经》是一本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启蒙读物,在聚焦核心素养的当下,文章通过审视其育人价值,建议教师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引入《三字经》,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8.
<正>这节语文课上的是人教版第二册《音序查字法》,学生都带上了新华字典。上课的铃声一响,随着一声"请坐"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复习《汉语拼音字母表》,并告诉学生:"只有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表》,才能学习好音序查字法。"我板书音序查字法,并板书了我的姓"刘",学生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9.
近日,读到毛洪其老师的《答案也是阅读教学资源》(《中学语文教学》2012.5)一文,深受启发。该文在"教学反思"中说:"由答案开发教学资源……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是标准答案的使用价值——可以总结出具体可操作的作答规律;二是学生答案的资源价值——不在乎‘对’与‘错’,重在追寻阅读后的思维过程。"如果说,从学生不论"对"与"错"的答案中"追寻阅读后的思维过程",将学生"内隐"的思考过程语言化、可视化,并以此作为教学资源共同"审视"这一过程,分析之所以对错的原因,进而推广答对学生的经验,总结答错学生的教训有其合理性的话;  相似文献   

10.
朱静 《考试周刊》2013,(1):48-48
<正>江泽民同志说:"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积德’的事业。"翻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你会发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一册课文,都有与环保相关的课文。如:《江南》、《大海睡了》、《秋游》、《水乡歌》、《美丽的丹顶鹤》、《拉萨的秋天》、《珍珠鸟》、《黄果树瀑布》、《草原》等,教参及课标对环保教育也有相关的说明,要求师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认识、了解、欣赏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懂得珍惜自然资源,树立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文道统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  相似文献   

11.
以《清澈的湖水》三次试教为例,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重视学生的学情,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认识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制定"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新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了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我们通过六年的课程改革实验,深感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生语文素养得到积淀,语文能力得到提高,思维水平得到发展,人生境界得到提升,情感品质得到升华,这样的课堂,收到了实效,"收到的是培养语文人的实效"(拙作《语文教育务本求实论》,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含金量"就高;反之,则没有实效,甚至是无效课堂,就谈不上"含金量"了。小品《不差钱》在春节晚会上演出后反响强烈。于是在大学校园里,便流行开了源自这个小品创意的段子:人生如上课,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练习5》的口语交际内容是《学习辩论》,学生在学完《学会合作》之后就问我:"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举行辩论会?"看着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把原先《练习5》设计的《口语交际》一课时安排进行了调整:首先,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了何谓"辩论",让学生观看了杨澜主持的《大专辩论会》,然后讨论"我们如何进行辩论?"其次,让学生自由分组,选出负责的组长,抽取辩论话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向课堂要质量,树立大语文观念。"所谓"大语文"就是要把教学的外延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延伸,通过纵向探究,挖掘学生潜能;横向普及,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1,(76):31-33
统编教材里设置的《语文园地》,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都有指导意义。可不少一线教师对这一板块的认知并不明确,在教学策略的运用方面也比较模糊。教育者应当综观整体,准确定位;专项统整,多管齐下。探秘一"园",让《语文园地》满"园"春色。  相似文献   

17.
《教育艺术》2020,(4):F0003-F0003
《语文导报》原名《作文导报》,国内统一刊号CN11—0703/(F),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师范大学主办,是面向全国中小学师生及学生家长的语文教辅读物。内容广泛涉及语文学习各个方面,定位明确,栏目丰富,适合中小学语文课内辅助和课外学习之用。《语文导报》共七个版,分别为《语文导报·小低版》《语文导报·小中版》《语文导报·小高版》《语文导报·初中版》《语文导报·中考版》《语文导报·高中版》《语文导报·教师版》。《语文导报·小低版》小学一、二年级专用,针对学生特点量身定做,配合统编教材设计栏目,以鼓励学生"爱说乐写"为原则,努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自主写话的能力,引导学生会观察、重感悟、爱表达,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活思维。主要栏目有课文一点通、字词句运用、蒙童"识大家"、科普童话、缤纷童诗等。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认识;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同步发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能力,主要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认识与处理。谢嗣极老师执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时,通过"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将这些问题和同学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先留在这儿",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拓展课外提问。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2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语感"并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语感"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夏丐尊先生明确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0年代,叶圣陶先生进一步倡导语感训练;80年代,吕叔湘先生更是大力倡导"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1995年浙江师大的王尚文教授出版了研究语感的首部专著《语感论》。此后,许多学者对语感讨论和探索进一步深入。那么究竟语感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也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