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87-1892年间,法俄的接近以及法俄同盟的酝酿威胁着地中海的均势,在免机形势面前,英国军界对于继续坚持在土耳其海峡地区遏制俄国扩张的传统政策产生怀疑,但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伯里并未准备放弃传统政策,并决心利用1887年《地中海协定》坚持这一政策。  相似文献   

2.
一七九八年,拿破仑率军横渡地中海,远征埃及。拿破仑指挥的这次大战役,到底想达到什么目的?这次远征是英法矛盾还是俄法矛盾的产物? 传统的看法认为,拿破仑远征近东是英法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因为一七九七年《坎波·福米奥和约》签订后,法国同奥国  相似文献   

3.
噶尔丹对俄外交政策以168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噶尔丹基本保持了传统的对俄政策,只是采取了反传统的“温和”策略,实质是通过“绵里藏针”之术以达稳定边境、抵制渗透,保证其扩张顺利进行的目的,尤显政策的灵活性与务实性;后期以“联俄”为其政策核心,兼具不失原则地“亲近”的特点,在具体实践中反被沙俄利用,“联俄”收效虚多实少,最终因清政府的出击而宣告“联俄”政策的破产。  相似文献   

4.
西方一些学认为,随着1895年东方危机的发生,英国政府改变了自19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维持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独立和领土完整、确保通向东方之路安全的传统政策,放弃了1887年与奥意签订地中海协定所确立的与三国同盟的合作关系。本提出与此不同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危机发生后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为坚持传统政策所做的努力,同时阐述危机对英国对外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英国的势力均衡政策势力均衡政策是英国传统的、历时最久的外交政策。1.含义:势力均衡政策是指英国为维持霸主地位,凭借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使欧洲大国之间相互牵制和争夺,防止一国称霸欧洲的外交政策。2.实施:从拿破仑帝国崛起到“二战”结束,英国长期推行这一政策。先后经历了联合抗法(拿破仑战争时期组织反法同盟打败法国)→联合败俄(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法国打败俄国)→联合抗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合法俄击败德国)→扶德抑法(“一战”后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从政治、经济方面对德国加以扶植)→纵德反苏(20世纪30年代纵容德国法西…  相似文献   

6.
本文集中讨论19世纪晚期法俄关系发展史上的疏远阶段,叙述了这一阶段的基本情况;指出了它的基本特点;分析了造成法饿两国关系疏远的三个基本原因,即:法德关系的缓和、法俄两国都有求于德国、法俄两国社会制度的对立和国内阶级斗争的加剧;论述了法俄两国关系疏远对法俄两国的政策和欧洲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这一阶段的出现是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欧洲历史发展的一些基本特点在国际关系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7.
英国长期以来坚持奉行“光荣孤立”政策,推行“均势外交”,以欧洲为外交重点,但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其他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缔结同盟应对复杂多变国际局势之时,却游离于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之外,坚持以国家利益为宗旨,实施远交近攻战略,与亚洲崛起的日本谈判签订了《英日同盟协定》。这种“先亚后欧”的外交战略抉择,是英国长期以来奉行“光荣孤立政策”外交的重大调整转变,也是英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实力的具体体现和均衡理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2008年8月7目的俄格冲突使俄美关系降至冰点。俄欧关系恶化。这种局面是俄对美长期奉行打压排挤俄生存空间政策的一次强有力的回击。但在“互惠共存”的外交原则下,俄美关系会随美国总统大选后新政府的对俄政策调整而有所缓和,而俄欧关系则会在南奥塞梯问题国际化的背景下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9.
“九一一”后俄美在中亚经过激烈的角逐,美国打破了俄罗斯单独主导该地区的局面。回顾“九一一”后两个大国在中亚的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美反恐旗帜下的中亚扩张政策与俄反扩张政策;美“推进民主”政策与俄反击“颜色革命”政策;美“大中亚”战略政策与俄“全面深化”政策。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蒋介石在联俄政策上由拥护转变为敌视的演变过程作了历史的考察,回答了蒋介石在何时开始反对联俄政策、在哪些方面、在什么程度上反对联俄政策等学术界存在歧见的问题,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孙中山逝世以后,蒋介石抛弃三大政策、背叛国民革命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大陆封锁”与拿破仑进攻俄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06年起,为了战胜英国这个主要敌人,夺取欧洲乃至世界霸权,拿破仑开始实施大陆封锁政策.然而,这项完全是针对英国的政策,造成的重大后果不是英法的军事冲突,而是1812年的法俄战争;大陆封锁体系也因对俄战争惨败而土崩瓦解.为什么针对英国的大  相似文献   

12.
《俄狄浦斯王》是一部古希腊名悲剧,剧中的主人公俄锹浦斯王弑杀娶母,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传统评论坚持认为俄狄斯王的悲剧结局是由于他性格中带有悲剧性缺陷,本抛弃了这一观点,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并证明俄狄斯王是无罪的。  相似文献   

13.
许多西方国家曾把均衡政策当作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西方学者把它视为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灵丹妙药;更有甚者把它说成是“支配国际社会里国家关系的自然法则”。最早实行均衡政策并不断取得成功的应首推英国。它曾凭借其海上优势和远离欧洲大陆的优越地理位置,时而联俄反法,时而又修好德奥以对抗法俄,在一定时期里成功地阻止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后,杨增新接替袁大化出任新疆首任都督.在主政新疆期间,他实行无为而治的内政政策,新疆发展缓慢.但在外交方面,为维护国家利益他坚持平等对话的原则,解决了一系列与俄(苏)间的外交难题,较好地维护了国家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日本奉行侵略政策,对中国蚕食鲸吞,先制造了一个满洲国,强占了中国的东北地区.接着,又要强占热河、察哈尔、绥远;再制造出一个蒙古国.冯玉祥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组成了抗日同盟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蒋介石等背弃三大政策,要出兵进攻张家口,迫使冯玉祥停止了抗战.  相似文献   

16.
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的结束是国际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全面分析了英国政府放弃“光辉孤立”政策的历史背景,指出英国综合国力的下降;德国推行“世界政策”对英国的威胁;法俄同盟在对英国殖民霸权的 挑战以及美国在西半球对英国的排挤是英国“光辉孤立”政策结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晚年确立了联俄政策,这是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重大步骤。但孙中山的联俄与师俄是有限度的,他并未认同苏维埃制度和主义。他与苏俄联合,是想以苏俄为外援,改组国民党采取的"三民主义为体,俄共组织体制为用"的模式,重点在借鉴党军制度。由于当时孙中山对苏俄缺乏深入了解,国民党上层又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这些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孙中山联俄与师俄的限度。尽管如此,孙中山的联俄政策仍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系统论述俄、英、法、日等资本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领土掠夺历史的基础上,剖析了近代中国疆域变化的特点及成因,指出了当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及反对和平演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系统论述俄、英、法、日等资本主义列强对近代中国领土掠夺历史的基础上,剖析了近代中国疆域变化的特点及成因,指出了当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及反对和平演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今年8月的俄格冲突事件体现出俄对外政策的调整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我国要回应国际格局的变化,适时将现行对外政策调整为积极进取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全球争取更大的利益,担负起更重要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