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成熟的社会,是一个重视考试的社会。中国过去是一个科举社会,为了防止人情和关系的泛滥,现在和将来还须以考试作为社会生活的调节阀,因此现代中国还在日益走向一个考试社会。虽然科举制度中的考试内容如今已被历史所抛弃,但其制度设计所体现的才学本位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却显示出它的无尽生命力。考试是社会生活中减少矛盾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过度追求公平也有其严重的弊病,这是当今考试改革应当汲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科举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其千年存续源自该制度对封建统治困境的巧妙化解。科举制度的废止是历史的必然。科举考试对中国造成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千年科举积淀下来的考试文化根深蒂固。对科举制度尤其是官本位的考试思想、考试技术手段、传统文化中的人情伦理观念、不分门第的"公平"理念的批判性反思,可为现实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供历史借鉴,进而探寻制度密钥,通过考试制度及其他制度的优化组合促进中国教育和社会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3.
“考试社会”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试社会是指考试已广泛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并把考试结果作为教育机会获取和职业准入的重要乃至唯一依据,作为职业升迁的重要乃至唯一参考,考试成为解脱人情困扰、维护社会公平、稳定社会秩序的有力手段,民众因强烈而浓厚的"考试情结"而深受其影响的社会。考试社会有其利弊优劣,必须深入分析其利弊,并兴利除弊,才能形成一个健康和良性运转的考试社会。  相似文献   

4.
“人情”是世俗语汇,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概念,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联接方式.人情构成了日常礼俗的精神基础,礼俗社会围绕着人情展开,人情成为了一种社会聚合的文化表象.人们在家庭与社会群体中处处以“人情“的方式建立互动关系.人情在日常礼俗中有日常性人情与仪式性人情的区别,在传统人情往来中有优先、互惠、贮备与增值、动态均衡,以及流转的原则.在当今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时代,人情在日常礼俗中出现断裂与畸变.相互关怀的温暖人情日益稀缺,而以金钱与利益为导向的“人情”却正在腐败着社会,失去了传统的文化聚合的表征意义.如何保持传统人情固有的优良善性,发挥它促进社会团结的特定功能,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5.
不少西方社会学界学者认为,纵联社会资本可联接来自高阶层的资源。在中国的人情社会中,人情关系对教育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有影响。通过对两个家长为子女入学找关系的个案研究发现,入学资源常掌握在中产阶层手中,农民工找关系需要“跨阶层”,回报期望低,通常难以成功。而城市中产阶层在同阶层中找关系,回报期望高、人情链长,因此成功率高。而人情关系增加阶层内部的社会封闭,纵联社会资本在人情社会中也很难实现。文化资本的培育受到父辈社会资本及所处阶层的影响。人情关系影响教育公平,并形成文化和阶层再生产,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历来就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尤其是在人情关系型的传统农村社区,人情是村民之间进行交往、建立关系的主要依据和准则,礼物则是交换的载体。婚礼中礼物交换不仅规范人们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社会支持功能,还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裨益人们,使公众感知和承认生命周期中的重大决定——婚姻关系的社会维系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考试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式考试现代化面临的是考试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追求公平公正的现代化。在中国全面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中国考试必须立足国情,基于中国悠久的考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进行改革。其中,考试理念可以借鉴世界先进的考试理论加以更新,考试技术可以与世界接轨;但考试制度则应葆有中国特色、独立自主、守正创新,走中国式的考试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与考试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考试作为社会公平理念的制度实践,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具有特殊作用。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是指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在我国即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的时期。事实上,自1840年起我国就启动了这一历史性转变,经过160  相似文献   

9.
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文明社会建设。研究考试公平的内涵、现状及对策,对促进教育公平、维护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从考试组织管理者的视角,结合教育考试工作实际,在初步剖析考试公平内涵和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促进考试公平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对社会信念和价值观具有敏锐感受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公正世界信念不仅受到当代社会思潮的影响,也受到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将遵守人伦道德看成个体的一种价值评判,具有符合公正、公平的正当性和适宜性;同时,强调团体主义精神,看重“大我”,服从规范;强调“和”“合”,重人情,好面子;坚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社会公正对待。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世界公正感,要充分考虑到中国历史文化因素,才能正确地了解与评价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  相似文献   

11.
人情关系是贯穿传统和当代中国特有的社会和文化现象。产生和发展于传统社会特定条件下的人情自有其初始的内在属性、价值意蕴与外在表征。经历现代化变革的人情关系表现出对其本真的变异,并产生与社会发展相去的消极影响。这其中既有传统人情的内在缺陷,但主要是现代化变革中的种种外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需要辩证地历史地看待传统人情关系的变异与其多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我们看来,考试是一种相对公平的检测和选拔方式;但在理论上,“考试公平”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考试如何才能“公平”? 考试的公平性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今天,大多数中国人认为考试是“天然公平”的。几乎没有人会否定“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是英雄,是好汉,考场上见”之类的说法。如果因考试成绩不好而被拒绝入学或录用,受试者大多并无怨言。但是,许多西方人并不认为考试是“天然公平”的。一个美国人因某项考试成绩不佳而被拒之于校门、厂  相似文献   

13.
在科举建制前,中国的考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求索和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考察前科举时期考试历史的基础上,客观地阐述这一时期考试的贡献及对后世科举的影响。先秦考试在开辟考试新观念和在奠定公平理念的思想基础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贡献。汉代开始采行的笔试,成为考试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汉代形成和完善的察举制更可直接视为科举之前身。随着人类社会越来越走向有序与公平,考试将具有长久存在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举制度历经1 300年的发展演进,成为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及其衍生出的科举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对古代中国社会和当代中国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诸如王维、司马光等重要官吏和文化名人都来源于科举考试,其所确立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至今仍是各级各类考试的基本原则。从文官选拔制度、向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原则三个方面入手,作者尝试分析中国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以及读书向学、科举入仕的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并结合科举制度,对当今中国社会的升学考试制度和公务员考试制度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中国科举制度史相关问题研究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中,人情对人们的行为方式具有绝对的价值导向作用。而法治社会要求规范行事,显然这与人情社会相左。但人情与法治社会中的道德又有某些契合,若能发挥其积极性将会促进法制和道德的建设。通过对人情社会和法治社会的对比,揭示出人情与规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考试是中国人的一个大发明。自汉代开始采用笔试来选拔人才以后,尤其是隋代建立科举制度以后,考试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考试影响到中国社会政治、教育、文学、文化,甚至军事、习俗、心理等方方面面。现代中国社会相当倚重考试是与过去的传统分不开的,要了解现代的考试社会,就必须了解中国考试制度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17.
公平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产生的一种需要,是进行任何性质的比赛或考试所追求的基本原则。教育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一种重要体现,围绕考试公平性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了影响职业院校考试公平公正的几个主要问题以及影响考试公平性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网上阅卷的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网上阅卷的背景 考试在我国有1000多年的历史,考试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考试作为公平、公正的工具为社会的客观选拔和评价起了很大作用,但是,考试特别是传统的考试方法也具有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考试公平与考试诚信建设是伴随着社会公平建设和诚信建设,在考试招生领域中的必然反映。本文对考试公平与考试诚信的含义、相互关系以及建设考试公平与考试诚信的目的意义和路径等问题展开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考试制度是一种崇尚程序正义的程序制度,考试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和公正。1977年恢复高考,为教育公平的实现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国家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创造了良好条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相对短缺,区域问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加上高考模式的多交、考试诚信的缺失、考试法律的缺位等,使得考试制度的公正和公平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普通高校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制度中公平性的缺失角度,探讨在高考制度中存在的不公平性的危害,揭示其社会根源,进而提出一些思路及办法,从考试层面上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公平公正理念,进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