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来的报刊上鼓励人们敢为天下先的文章很多。但我认为,舆论宣传本身也要敢为天下先。我的一位朋友写了一篇触及时弊的稿子寄给某报的有关专栏,不几日,收到退稿,附着的退稿信上曰:“大作拜读,写得很深刻,很有战斗性”。想必这是一篇好稿子。可是,这退稿信上接着写道:“但在目前的气候中谈这样的问题,风险太大,故只能退还给您了。望鉴谅。”后来,这位朋友将稿子转寄其它报刊,登载后,多次被转载,也没引起什么麻烦和风波。  相似文献   

2.
野莽 《网络传播》2009,(12):95-95
并不是我要替学弟邱华栋的新书做广告,事实上我是真的后悔莫及,如果早几日打开他送我的新书《教授》,我就不会好奇地点击任何来历不明的邮件,以至于被一个名叫人和网的组织盗用我的名义,骗取那么多的朋友加入什么好友圈。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军队报社的通联编辑,经常与基层报道员打交道,时间长了,一些人和我便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勤奋敬业、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确实让我感动。但我感触最多的,却是许多新闻干事都喊“累”。  相似文献   

4.
筱青 《军事记者》2011,(2):64-64
亚里士多德有一次在“什么是真假朋友”的辩论会上.曾经大发雷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朋友!这话出自一位大哲学家之口,似乎有失身份。不过。我想这恐怕不是无名之火,大概是他交过不仁不义的人.或是刚被好朋友出卖了的缘故,所以才如此愤世嫉俗,说了过头的话。其实,朋友在人际关系的五伦之中。古人说:“鸟需巢,蛛需网,人需友情。”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我曾在《出版视野》上发表过20篇“读书偶得”。从2008年第5期开始,我未再续写。最近几个月.连续收到一些同行和朋友的信息和电话,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四川省出版界的老前辈。革命老人袁明阮生前于2007年2月6日.也就是他92岁高龄时.病重期间.借助高倍放大镜给我写了长达7页的信.给予我极大的鼓励,让我十分感动,终身受益。  相似文献   

6.
这些天,好心的同事和朋友们常在我耳边议论说:“老杨啊,你这辈子没有枉活着。就您活得美满自在了,我们羡慕得都有点嫉妒了。”问其根由,无非是说有这些情况:当上了一名新闻单位高级记者和洛宁人大报总编辑;儿成女就都有了自己一份好职业;在事业上也有一些成就。然而,也有一些好心的朋友们另有所见,认为我在事业上的执著不足为惊,不足为慕,不屑一顾,还认为我“傻子”、“大头”、“无意思”。再问起根由,无非是我在人生历史上抛弃了另一谋生的机会。早在1969□杨德年大学毕业时,没有让组织上将自己分配到时任云南省正厅级…  相似文献   

7.
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敢于创新,新闻报道也不例外。近年来,因我的名字经常出现在报刊电台上,一些人问我:你一个小战士报道员,怎么能有这么大的收获?我的回答只有两上字:创新。一、创新必须从培养“新闻眼”开始。要创新,必须要有敏锐的“新闻眼”,而这种“新闻眼”是从来访写作实践中培养出来的。1995年9月底,我部战士小王收到家中哥嫂的一封来信,信中告诉他,哥嫂为了上班,花钱雇了一个14岁因没钱交学费而辍学的女孩看孩子。小王看完信后,立即给哥嫂回了一封信,并寄去120元津贴,说服哥嫂辞去保姆,用这钱让她交学费上学。不…  相似文献   

8.
那还是我入伍的第三年,听人说《解放军报》上的刊头画不少是出自基层官兵之手。于是,我这个美术爱好者的手也痒了起来。每天利用闲暇时间跑到连队俱乐部的一个小偏岔子屋里闷头“涂鸦”,然而,凝聚着我无数心血的200多幅刊头画稿全部寄出去了,报纸上却见不到一点儿影子。这时,一些战友对我说:“别犯傻了,全军就那么一家军报,还轮得上咱小战士的画稿登大雅之堂?”一时间,各种讽刺挖苦的话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气得我把绘图笔摔碎了好几支。就在我心灰意冷的时候,突然收到《解放军报》社理论处寄来的一封信。打开信一看,信里包着…  相似文献   

9.
王宝安 《兰台世界》2007,(11S):51-51
2007年8月的一天,市档案局局长陈利众同志收到一封来自于大连机车车辆厂女职工毕丽华同志寄来的《感谢信》。她在信中说:“感谢葫芦岛市档案局的领导以及为我热情服务的有关同志”,你们“真是让我喜出望外”,是你们“使我多年不能解决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虽然已过去了5年,但那封退稿信我还珍藏着。每当写稿遇到挫折,失去信心,我就会翻出它,细细阅读几遍,心中就会升腾起一团火焰。那是1988年,当时还是新兵的我,偶然从《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一个新设栏目:《瞬间与十年》,反映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十年来的伟大成就。于是我匆匆写了一篇征文,寄给了报社。稿子发出后,我焦急地企盼着,每天翻看《中国青年报》,希望奇迹能够出现。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封上印有“中国青年报”的信,待我用颤抖的手拆开封D时,看到了自己写的稿子,还附了一封信:“顾广群同志:稿子早己收到,本…  相似文献   

11.
从一封信想到的人民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卢小飞9月24日下午,我收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老党员平杰三同志写的。信中说:“送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您在党的十五大开幕及闭幕式上对我的关照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并祝您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绩。”这是一封短信,但拿在手里...  相似文献   

12.
滥用新名词,杜撰怪名词,会令人啼笑皆非的。有一次,某记者托我带一信给朋友,在信封末尾写有“本托”两字。朋友收信后对我说,来信人非我本家,他把“本托”的意义错成本人所托,这就用错了。这使我想起某些报章杂志的文章里时时出现的一些古名词,用错的俯拾皆是。如:“内子”,这是向别人讲自己妻子的谦称,而有人把它当作是“家内的儿子”了。“乔迁”,是局限于对别人搬入新居的客套话。可是一位朋友被提拔当领导了,有人写他是“乔迁之喜”。  相似文献   

13.
几个月前,笔者常听到一些朋友反映,说他们的手机上老是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算命短信,这令他们十分不快。可是近一段时间,笔者打开电视机,居然在某电视台的荧屏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广告:“姓名能揭示你的命运,把你的姓名发短信到:移动用户######,联通用户######,就能预测你的前程与命运,每条2元。已成功接收十条。”当笔者问朋友是否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算命广告时,朋友们则苦笑地说,这样的广告早就在很多家电视上播过呢。笔者听后真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毋庸置疑,姓名学是一门伪科学,是一种纯粹的文化糟粕,可是它现在竟然出现在以传播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4.
到1931年5月,第一部的前5章完成。奥斯特洛夫斯基把一些章节分别寄给朋友,请他们协助打印和提出意见。他在信中也谈及创作环境: “我现今是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写作的。几乎片刻不得安宁。”  相似文献   

15.
关于写信     
我这一代人,写信的事要疏懒得多了。做编辑,每天要接到许多稿件和信函。稿件每篇要看,信件每封要回,一天的时间就觉得不敷使用了。特别是出差归来,案头堆积如山,这时,更觉得穷于应对,只好把有些信件暂时搁置,等着有时间再行处理。这一搁置,往往就遥遥无期了。有些朋友的信,因此不曾回复;有些想提些修改意见的稿件,到头来反没有及时退回;甚至收到了朋友的赠书,也常常忘记了致谢的复函。及至逢到扫除,清理案头旧信,才发现欠下的许多信债,已成“死账”,对作者、对读者、对朋友,都是无法弥补的深深遗憾。每到这时,才感到前辈先生们待人的真诚和处事的认真,单写信一事,便令人钦敬。 赵景深先生和朱东润先生都是我的老师。在学校时,除了听课,请益无多,倒是毕业之后,每有问题写信求教,总能及时得到谆谆教诲。手头还留有赵先生的一封信函,信头上注明的时间是1982年5月10日。从信中说“七日来信收到”来看,是对我七日去函的回复,那时我在长沙,寄信到上海,路上总要走两三天。先生的复函不是当天就是隔天回复的。我的去信问到《前后七国志演义》的问题,觉得前后两部风格迥异。先生的回答极为扼要,但对问题的症结解说得明明白白。他说,“前、后七国志是硬凑在一起的。前者是神怪小说,后者是历史小说;前者明人编  相似文献   

16.
我当报纸编辑多年,对附稿件来的信起初不重视,认为信上无非说一些“关照”、“扶助”之类的客套话。一次,一位老编辑对我说:“附稿信疏忽不得,它是编辑了解通讯员和作者写作动机的重要渠道,是对来稿的有益的补充和旁证,是发现新的新闻线索的一个来源。”他的话使我开始注意阅读附稿信。  相似文献   

17.
张华立 《视听界》2009,(3):115-115
湖南卫视拿到了“快乐女声”的批文。许多关心湖南卫视的朋友先知先觉地惊讶:限制那么多,你们还要办它干嘛?我说你们又没有见到批文长什么样,怎么知道限制之类?朋友们爆笑,好像我是隔壁的阿二,装什么玄弄什么鬼。  相似文献   

18.
又接到一包稿子,打开纸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照例是一封求助的信。所以说“又”,所以说“照例”,因为我经常收到这样的“不速”之稿,读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的信。第一行当然是称呼,有称“同志”的,有称“老师”的——真个惭愧,我怎么也有了“私淑弟子”。第二行往往是“您好”两个字,加上个叹号作为一段。下边才是正文。  相似文献   

19.
吉人不吉     
《今传媒》1997,(7)
吉人不吉文/辛民清代有个青年名叫吉jí人,他刚刚结识了一个朋友,彼此通报了姓名。过了几天,朋友给他来信写成了“击jī人”。等到再见面时,这个青年笑着说:“我连缚鸡的本领也没有,怎么会‘击人’呢?”我的名字是“大吉的‘吉’。”又过了几天,朋友又来了信,...  相似文献   

20.
程实 《报林求索》2012,(8):60-60
<正>朋友有一个习惯,约我吃饭,到时候总是会看到饭桌上有一堆我不认识的人,朋友的朋友们,当然,这些朋友们之间,很多时候也不太熟悉。朋友很自豪,因为作为一个饭局高手,在他看来,是在把自己的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也确实,他的朋友们,也确实有些因为这些饭局而熟络起来,成为了朋友。不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这样,至少对我来说,这位朋友再约吃饭,我总是会找理由推托,因为和陌生人吃饭,即便中间有共同的朋友,还是感觉辛苦。吃饭,原本是朋友之间叙旧的场合,结果变成了社交场所。这样,我就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样的社交生活,自己是否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