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在明确法律移植主体问题既是我国法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律移植秩序化和我国法律体系完整性要求的基础上,从狭义的法律移植角度和宽泛的法律移植角度对法律移植主体构成进行阐述,认为法律移植主体应依法拥有法律移植权,而法律移植权属于立法权的范畴,故法律移植主体应具有专属性,就我国法律移植的现状而言,我国应尽快地法律中明确法律移植权的归属,使法律移植主体合法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2.
一般而言,从法律的视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被界定为一种法律关系,而法律关系的实质则是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权利义务关系包含着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方面,即通常所谓的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任何法律关系,不论是国内法律关系还是国际法律关系,都不能离开这三要  相似文献   

3.
法律文化包含显型法律文化和隐型法律文化两个层面。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律文化所面对的,其实是如何面对外来法律文化和如何认识自身的法律文化传统这两个主题。主张“法律文化全球化”和“法律文化保守主义”都是错误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该以更加科学的态度,打破法律文化的封闭性,在深入认识和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相融与相异方面的同时,更好地学习借鉴西方法律文化的精华,更有力地弘扬中国法律文化的优秀传统,从而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法律信仰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吹响了走向法治之路的号角,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形成是一国法治实现的标志之一,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并不仅仅是法律职业群体的聚合,而是否具有法律精神内涵是判断社会中是否出现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关键标准。因此,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法律共同体的构建,对于依法治国伟大目标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精神价值。本文从考察我国法律职业群体的法律信仰现状,以说明法律信仰的培育在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5.
法律教育,还是法治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是法治的必须,但是,有法律并不一定有法治。不符合法治精神和原则的法是无法实现法治的。法治需要法律的保障,也需要法律教育的支持。但是,法律教育不同于法治教育,法律教育不能代替法治教育。辩证认识两者的关系,其意义在于,科学认识普法、法律教育的作用,以及解决普法普及什么的问题,对大学生的有关教育而言,我们的教育重心应该放在哪里。 ●我们进行法治建设,与其说需要进行法律教育,进行所谓的全民普法,不如说将最浅显的法治的理念、法律的精髓和实质告诉民众,传授给民众。 ●改进对高校学生法律教育,就应该从法律教育转向法治教育,就要改变法律教育目的在于守去的片面认识,着眼法治社会建设的需要,着眼大学生承担的使命,全面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  相似文献   

6.
在近现代的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的过程中,法律的逻辑性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从而促使了法律逻辑学的产生。然而,由于对法律逻辑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关于法律逻辑学的定位问题成为建构科学的法律逻辑学体系,促进法律逻辑学发展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从我国法律逻辑学发展的历史和对法律逻辑形式化的局限性分析的角度,对法律逻辑学形式化定位予以否定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法律效益是指一定社会的法律在其制度,实施运行过程中所取得的有益结果及其实现程度,法律效益与法律效益之间区别在于内涵,取值和测评手段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法律产生条件成熟时,法律实施程度占主导地位情况下呈现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五四运动以前,他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介平等自由为起点,主张实施宪政,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形成了民主主义法律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他又逐步认清了法律的阶级性及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尤其是对男女平等为基础的民主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进行了最初的探索,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家。  相似文献   

9.
提到法律,有的人认为自己一不违法,二不犯罪,不会与法律打交道;也有人认为自己年龄尚小,与法律没有什么密切联系。其实,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这是因为,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开始,就与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既受法律约束,又受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社会,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法律价值观。从古希腊着手试图理出西方社会法律价值观的演变轨迹:古希腊,法律是自然正义的体现;中世纪,法律沦为神学的奴仆;16~18世纪,法律体现人类正义;18~19世纪,法律变为功利主义;现代,法律的价值在于维护正义、实用性、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1.
我国法学界长期将法律的目的与法律的价值等同,实际上法律的目的是对法律价值的追求和指向,它既受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同时还受法律、道德等既有规范的影响。法律的目的产生于法律实践并通过法律价值对法律实践进行评判。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文书语言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书作为法律活动的字载体,真实客观地记载了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诉讼活动的始终,作为体现法律尊严和公正的书,其主要语汇虽来自全民族语言库,但有其自身特点,本试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法律书语言的构成特点。(一)法律书的词语。(二)法律书语言句子特点。(三)法律书语言修辞。  相似文献   

13.
“四五”普法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法律基础课作为高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在的法律基础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应当改进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着力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感情,使大学生树立对法律的信仰,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4.
法律书是国家重要公之一,它对于贯彻和实施国家法律,生动宣传法律都起着极大的作用。那么,正确地认识法律书,对于我们发挥法律书的作用,其意义更显重大。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是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良好的法律素质首先包括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健康的法律心理,法律教育应以此为切入点,着眼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观念的树立。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变过去的“专才”教育为“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青年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以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代中国新旧法律思想转变时期两种法律思想进行统一论述.从而得出传统的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存在“危机”。在法律转型时期法律信仰的空白,矛盾阶段.基于法律信仰对于法律实效和现代法治的重要性,提出了法律信仰的重建这一紧迫性问题。认为法律信仰重建体现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通过寻求法律社会化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实现法律信仰重建。  相似文献   

17.
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构成的观点同传统的“三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由假定、处理和制裁构成)相比,有进步,但仍然存在需要商榷之处。笔者认为规范适用的条件应属于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不是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要素,法律后果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法律规范。  相似文献   

18.
法律是对人们交往行为的规范,法律本的共同特质就是它的规范性。法律主要是以语言、行动和字等方式存在、表达的本。由于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某一法律的理解往往产生冲突。有冲突就有必要解释,通过解释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对法律的明晰。对法律的解释,不仅是寻求法律原意,补充漏洞,消除理解歧义,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解释来发现法律。  相似文献   

19.
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其界定□蒋少荣本文认为,要科学地界定教育法律关系,必须清楚地认识教育法律关系的特殊性,认识清楚教育法律关系究竟是在哪个层面上提出的,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究竟是什么。它与同类法律关系相比,要获得对教育法律关系含义的科学知识,还必...  相似文献   

20.
法律信仰是中国法治化的精神支柱,法律信仰危机已成为制约我国法治化进程的重要障碍。如何培养公民的法律情感、法律意识和增加公民的法律知识,以扭转法律信仰危机,是法律教育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