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优秀铅球运动员推球出手角度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文献资料、数学计算、专家访谈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八名世界级铅球运动员的推球角度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从理论的层面上,如果出手初速度和出手高度固定不变,不考虑其它因素的条件下,出手角度41°~42°最为理想.而实践中,优秀运动员推球,由于专项技术和人体解剖结构特点,大多采用35°~39°,低于理论上的推球角度.这有利于将全身肌肉力量作用于铅球上,有利于提高出手初速度.而初速度的提高对推球成绩的提高,远远超过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出手角度带来的微小损失.  相似文献   

2.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对13名世界优秀男女铅球运动员的投掷出手技术规格和形式进行了研究,旨在建立正确清晰的用力模式,促进铅球投掷技术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3.
研制开发出一种实用新型铅球投掷训练器,并运用该投掷训练器对铅球选修课的大学生进行一学期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后实验班的投掷技术与运动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该铅球投掷训练器科学实用,符合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的原理与特点,能有效提高铅球背向滑步投掷技术和成绩.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0名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11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其铅球运动成绩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对身体素质各子项进行灰色白关联分析,得出影响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成绩的主次身体素质指标因素及各个子因素之间的关系,最后对铅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进一步提高铅球投掷运动科学化训练水平,缩短我国与世界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摘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多学科和综合性理论知识,对我国田径女子铅球项目备战世界大赛中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立适合我国女子铅球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为我国优秀运动员备战奥运会等重大比赛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测试法、仪器研制法、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结论:1)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综合监测和研究系统的建立,帮助了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提高了竞技能力,并为该项目的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科学的保障。2)铅球项目出手速度与成绩之间相关系数为r=0.94(p<0.01),与出手高度和出手角度为中度相关(p<0.05);世界级优秀女子运动员的出手速度达到13.80m/s以上,最佳出手角度为38°。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整体出手速度相对较低,除巩立姣外外普遍小于13.50m/s。3)高水平女子铅球运动员训练负荷具有个性化特征,在奥运会备战周期中专项技术训练和专项力量训练所占比重较大。4)上肢专项力量能力与铅球运动员的成绩高度相关(r=0.80),下肢蹬伸专项力量与铅球成绩中度相关(r=0.40)。原地投平均下肢最大合力值ΣF相当于体重的1.45倍,垂直方向上的Fz相当于运动员体重的1.40倍;优秀铅球运动员有着强大的投掷臂肘关节力量素质(p<0.05)。5)专项信息反馈、最佳竞技心理素质和视频图像快速反馈能很好地帮助提高铅球运动员的竞技能力。6)田径专项视频技术分析软件和铅球专项力量训练仪器研制,对女子铅球项目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具有较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和研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左臂的运动学特征,发现在最后用力阶段左臂摆动的速度、轨迹以及在铅球运动员身体转动至正对投掷方向时左臂急速制动的时机。左臂摆动时引起身体姿势的变化。对于能否正常发挥出铅球运动员的技术、素质潜力,对于铅球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三维运动学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8名在役的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的投掷技术进行研究,发现在投掷的过渡阶段,运动员普遍存在过渡时间偏少、右踝角偏小、右膝和右髋角偏大、上体向投掷方向转动过早、提前用力等现象。  相似文献   

8.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是在投掷者始终向投掷方向用力的意识支配下,完成一个由后退与前进用力相结合的较为复杂的技木。这一技术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很不容易出现,所以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确有一定难度。铅球技术的教学课,在一般体育院、系的田径普修课中为25学时左右。教学中,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建立完整动作技术概念,学习原地推球技术,学习滑步技术,学习滑步推球技术。采用的教学方法多是按阶段的先分解后完整的传统习惯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也有一些问题。一、这种传统教学方法从按阶段安排上看,是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的,但从整体观来看,实际上与体育教学特点和规律、与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等方面都不太相  相似文献   

9.
投掷运动员瓦拉那乌斯卡斯的名字为运动爱好者所熟知,还不过是近二、三年的事情.这个二十五岁,身体条件非常良好的运动员,在1958年才第一次将铅球推到17米以上.在1958-1959年度中他参加了很多次比赛,成绩也都不错.尤其今年九月在莫斯科参加苏联的传统对抗赛中,以17.99米的成绩创造了全苏新纪录而获得第一名.他究竟是怎样达到这个接近国际水平(18米)  相似文献   

10.
铅球飞行时间与初速度、投掷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目前我们对运动现象的研究已经逐步地从定性研究进入了定量研究阶段,国内外科研人员对体育科学的应用研究日益重视。在对铅球运动的研究中,有人靠测定铅球飞行时间(铅球出手到落地的时间间隔)来计算铅球出手时的初速度和掷投角。这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评定运动员投掷技术的、较实用的研究方法。在以往对铅球运动规律的讨论中,一般是通过数理方法,将飞行时间从公式中消去,然后讨论初速度、投掷角和投掷远度的关系;而上面提  相似文献   

11.
在男子短跑、中跑、跳跃和投掷等18项世界纪录当中,目前有16项为外国运动员所保持.我们田径运动员必须在最近时间内超过如下的优异成绩:100米跑——10秒1,铅球——19.30米,跳远——8.13米,1500米跑——3分36秒等等,不然的话,夺取田径运动世界冠军这项任务,实际上就无法完成.我们田径运动员落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目前大部分的文章,教法指导书和学位论文都专门着重于技术和教学法的分析,而对于运动员机体机能能力的提高问题却很少注意.这样做对不对呢?依我看来,若要我国田径运动员创造世界纪录,首先  相似文献   

12.
旋转投掷铅球技术,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条件。即要有协调的四肢,健壮的体格,又要有适应旋转和掌握旋转用力的能力。采用旋转投掷方法,大约有25%的投掷运动员能够利用旋转图1:双脚分开站立,稍比肩宽,躯干直立,臂弯曲90°,身体适当右转,以便获得初速度。  相似文献   

13.
铅球"振臂"出球投掷技术教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验法对利用振臂投掷技术推铅球与普通的拨球技术推铅球进行了实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振臂投掷技术推铅球简单适用,易于掌握,有利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铅球成绩。  相似文献   

14.
对第5-1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投掷项目第一名成绩,前三名、前六名平均成绩变化及中国女子投掷运动员参加世界田径锦标赛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女子投掷各单项间发展速度不平衡,其中铁饼竞技水平总体呈衰退态势;铅球、标枪和链球竞技水平总体呈缓慢发展态势;中国女子铅球和铁饼竞争实力较强,后备人才较充足;链球竞争实力也较强但后备人才缺乏;标枪与世界女子标枪水平差距较大且后备人才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旋转式"和"滑步式"铅球投掷最后用力技术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及录像分析等方法对全国田径大奖赛男子铅球冠、亚军的最后用力技术的运动学特征进行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2.55±0.50 m/s)小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3.29±0.34 m/s),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铅球的平均速度(8.54±2.82 m/s)略大于滑步式铅球的平均速度(8.32±2.61 m/s);在最后用力的整个过程中,旋转式投掷技术中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1.65±0.35 m/s)明显小于滑步式人体重心的平均速度(2.09±0.29 m/s);在最后用力初期,旋转式投掷技术中右侧肩髋速度均明显小于滑步式右侧肩髋速度,但进入最后用力后期,旋转式的左肩的峰值速度(4.6 m/s),明显高于滑步式的左肩速度(3.09 m/s),随后左侧肩髋速度降到最低点,出现了一个骤降的"拐点"。结论:1)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在最后用力阶段更能有效的增大铅球的运行速度;2)旋转式投掷技术比滑步式更能有效控制人体重心的速度变化,有利于提高动作稳定性;3)旋转式投掷最后用力过程中,铅球的加速度保持平稳上升过程,滑步投掷中铅球的加速度呈现了波浪式的变化特点;4)旋转式与滑步式投掷技术中,左侧肩髋速度变化趋势相同,都出现了一个速度骤降的"拐点",充分体现了左侧环节的积极主动着地,形成有力的支撑制动,有利于动量向右侧投掷臂的转移。  相似文献   

16.
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投掷臂技术在整个投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铅球投掷最后用力阶段非投掷臂的摆动姿势、摆动路线和摆动时机对铅球的成绩有明显的影响.在铅球教学和训练过程中,除了重视投掷臂及身体的动作外,对非投掷臂技术在推铅球中的合理运用同样不能忽视并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中国大学生田径选拔赛参加决赛的7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比赛中成绩最好的一次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研究其技术特点及影响其成绩的技术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运动员在最后用力阶段之前支撑腿的蹬伸以及摆动腿的摆动时,用力方向应该与投掷方向一致(对旋转技术来说是向水平方向),应避免的动作有:1)向上蹬伸摆动使身体垂直速度增加过大;2)腾空时间过长,没有积极扭紧躯干;3)滑步技术运动员在过渡阶段过早蹬伸下肢上抬身体,过早打开扭紧的躯干,给铅球加速;4)最后用力阶段铅球速度的增量对出手速度贡献最大;5)最后用力阶段两脚距离太短,且两脚位置不合适,最后用力时身体没有积极的向前向上运动。研究为提高青少年铅球运动员投掷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对两名不同水平男子铅球选手投掷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使用高速摄像对两名不同水平男子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投掷时身体环节的速度变化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两名运动员最后用力时身体重心和胸部的速度变化存在明显区别,身体投掷一侧各环节的速度变化也有所不同.制定了推铅球最后用力身体环节速度递增系数.  相似文献   

19.
1前言正确的滑步和良好的最后用力,以及滑步与最后用力的衔接技术是推铅球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在推铅球最后用力时,是把铅球象投篮一样“投”出去,而不是“推”出手的。针对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在“推”字上下功夫,使学生变“投”球为“推”球,正确地掌握完整的推铅球最后用力技术。2对“投”,铅球错误的分析93~95年在我校中考体育加试的共有396人,对铅球技术跟踪调查,发现我校应届生273人中在“推”铅球时有“投”球错误的25%,外校生(往届生和在外借读生等)123人中有“投”球错误的占60%,…  相似文献   

20.
推铅球是一个速度力量性项目,是以力量速度为基础,以速度为核心的田径投掷项目。尽管优秀运动员所采用的投掷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决定投掷远度的主要因素是共同的。包括出手高度、出手角度以及出手的初速度三个方面的因素。章通过对这三个因素的力学分析,为铅球的训练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